趙錚 司樹美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藏有一幅署名“兩江方元煥”的手卷,縱25.5厘米,橫378厘米,紙質(zhì),稍有破損。書寫內(nèi)容為唐代詩人杜甫的《洗兵馬·收京后作》長詩,落款“崇禎癸酉冬至日書于白毫庵之南窗下 兩江方元煥書”,鈐印“竹解虛心是我?guī)煛保ㄒ妶D1)。
方元煥(生年不詳,約卒于公元1620年),安徽籍,山東臨清人,系徽商后代,字子文,別號兩江,嘉靖丁酉舉人。方元煥天性穎慧,一生好古文辭,尤擅書法?!啊孕胁萆妹綎|。王元美以為疎野粗放,備諸惡道。署書稍勝,亦無佛處稱尊。中立載其歌行一卷,大都豪放,亦類其書也?!盵1]嘉靖進(jìn)士、湖廣僉事、松江華亭人周思兼評其書法:“兩江書如衛(wèi)霍子弟兵,千里赴利神氣自倍;又如鷹隼乘風(fēng)搏狐兔轉(zhuǎn)顧自如?!睍r有“家無兩江字,不是大人家”之美譽(yù)。
此卷筆法硬峭縱放,結(jié)體拙野狂怪,布局犬齒交錯,全無時人所說的“鷹隼乘風(fēng)搏狐兔轉(zhuǎn)顧自如”之感。筆者頗為疑惑,遂尋找方元煥存世的其他作品做比對。
方元煥存世作品寥若晨星,形式多以碑刻為主:西安碑林藏其手跡碑刻兩通(見圖2),山西沁水縣柳氏民居藏四箴影壁一通(見圖3),黃山書社出版《方元煥草書千字文》(見圖4)等。
我們把館藏作品《洗兵馬·收京后作》與《方元煥草書千字文》作比對,可看出明顯不同:
1. 館藏作品全卷布局僵硬呆滯,結(jié)體輕拙晦澀、縱橫交錯,筆法多以側(cè)鋒作橫截翻折為主,一味強(qiáng)硬,棱角畢露,給人以劍走偏鋒之感。此用筆方式是仿明代書法大家張瑞圖之法,雖有其形似,未得其神韻。圖4布局開合有度,落筆千鈞,狂而不怪,奔放縱逸而不失規(guī)矩。筆法字體方中有圓,書寫中提按、使轉(zhuǎn)、虛實相間。結(jié)字雋永,章法嚴(yán)謹(jǐn),行間布局疏密呼應(yīng)、錯落有致,剛?cè)嵯酀?jì),渾然一體。細(xì)觀察其書體雖無不規(guī)則的涂抹,然很多細(xì)微的筆畫見纏絲之弊,字間過渡處理稍顯含混,有拖沓之感(見圖5、圖6)。但瑕不掩瑜,“兩江書如衛(wèi)霍子弟兵,千里赴利神氣自倍;又如鷹隼乘風(fēng)搏狐兔轉(zhuǎn)顧自如”之評價恰如其分。
2. 在方元煥存世不多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落款下鈐印為“元煥”,但館藏作品落款下鈐印為“竹解心虛是我?guī)煛薄0验e章改到落款處不合規(guī)矩(見圖7)。
3. 此卷有兩處割補(bǔ),其一在卷首“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日報清晝同”,“夜”(應(yīng)為日)字后缺失直至“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喂肉葡萄宮”一句中的“血馬”找回。其二在卷尾“崇禎癸酉冬至日書于白毫庵之南窗下 兩江方元煥書”,“南窗下 兩江方元煥書”為后補(bǔ)。
4. 此卷作偽最大的敗筆在于時間的錯誤,卷尾款為“崇禎癸酉 冬至日書于白毫庵之南窗下 兩江方元煥書”。方元煥大約是在公元1620年去世,應(yīng)該是明代泰昌年號,崇禎年號的使用為公元1628年,一個去世八年的人怎么能寫出手卷?
5. 方元煥別號“兩江”,明代另一書法大家張瑞圖號“白毫庵主”,此卷落款為“白毫庵之南窗下”尤為可疑。
通過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館藏這幅手卷是仿明代書法大家張瑞圖之作,但不知是何原因,后割補(bǔ)落款為方元煥的贗品。
參考文獻(xiàn)
[1](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93.
[2]郭東升,楊興誠.臨清明清運河文化一瞥[J].山東檔案,2007(2):60-62.
作者:趙錚(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文博館員)
司樹美(聊城市博物館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