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法元
摘 要:提高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是思品課教學的三大基本功能。文章從把握道德行為領域的教學目標、注重行為指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注重行為指導和訓練的方法三個方面,研究思品課中的導行教育。
關(guān)鍵詞:低年級學生;道德情感;思想品德;導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6-0013-01
低年級兒童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思品課中的導行教育對低年級學生品德的形成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低年級思品教學中,導行要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明理、激情寓于導行之中。那么如何更好地對低年級兒童進行導行教育呢?
一、把握道德行為領域的教學目標
(1)在備課時,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教材所提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訂好各課行為領域的教學目標。上課時,圍繞“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行為教育。如“做事不拖拉”一課,我先擬好以下教學目標:愛惜生活、學習用品,學習整理生活、學習用品,做到東西擺放整齊有序,不亂扔。教學時,把握好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行為指導。(2)行為要求具體明確,使學生能夠按照行為規(guī)范去做,讓學生學會、做到、記牢。提出具體的行為要求時,除依據(jù)教學目的和要求外,還應考慮學生的行為實際。如我在教學“別把花草弄疼了”一課時,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向?qū)W生具體提出“不摘花,不踏草,不折樹枝不亂搖”的行為要求,一年級學生能學會、做得到,而且還記得牢。(3)對課文和練習進行分類,有機安排導行內(nèi)容。教學時,按課文內(nèi)容通常分為:以政治常識教育為主的課,如“快樂的國慶節(jié)”等;以道德、品質(zhì)教育為主的課,如“為他人著想”等;以行為習慣培養(yǎng)為主的課,如“我的好習慣”等。雖然這些課型之間并不是絕對分開,但有助于確定教學的側(cè)重點和采用不同的教法。低年級教材側(cè)重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課型較多,在教學時可按其需要確定與其相應的教學目標。練習是思想品德教科書的一大組成部分,它對教育觀點的鞏固、強化和擴展有著重要作用。
二、行為指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行為指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般分為:激發(fā)動機,提出要求,指導訓練,給予評價。(1)激發(fā)動機。正確的道德行為來源于正確的行為動機。在明理、育情階段,學生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行為動機,導行階段主要是升華情感,強化動機,從而產(chǎn)生一種道德、規(guī)范的選擇,指明行為的方向。(2)提出要求。指導訓練教學中,不但要使學生認識道德行為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掌握行為的方式,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地、主動地選擇行為方式的能力,使學生明確怎樣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如“別把花草弄疼了”一課,向?qū)W生提出了“不摘花不踏草,不折樹枝不亂搖”的行為要求。為了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辨析:這些圖中的小朋友做得對嗎?為什么?通過辨析,指導訓練,學生對以上行為要求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以后該怎樣做才是別把花草弄疼了。(3)給予評價。每過一階段,都要給學生以一定的評價,對行為掌握較好或進步較快的學生,通過各種形式進行表揚。如發(fā)送小紅旗、五角星、小紅花、上光榮榜等。這樣,不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且使學生明確行為的方向,從而提高了導行的實效性。
三、行為指導和訓練的方法
要想讓學生知行統(tǒng)一,必須加強行為實踐指導,使學生言行一致。在反復實踐中,讓學生有反復練習的機會,使學生保持良好行為的連續(xù)性。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行為實踐,在教學中,通常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討論評價法。要使學生知道怎么做才好,必須先讓他們弄清怎樣做不好,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行為評議。如“我的好習慣”一課設計了以下三個辨析題:1)小明春游時將吃不完的食品放進塑料袋里帶回家。2)小勇為了少走路直接從莊稼地里踩過去。3)小英吃完飯,飯碗里不剩下飯粒。讓學生對他們的行為正確與否作出評價,并幫助糾正。(2)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使學生觸景生情,以情促理,達到使學生產(chǎn)生設身處地的感覺,從而使學生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如“我的好習慣”一課,為了讓學生體驗農(nóng)民伯伯種糧的辛苦,就讓三名學生模仿農(nóng)民插秧的動作插秧一分鐘,然后問他們有何感覺。通過情境教學,學生不僅親身體驗到農(nóng)民伯伯種糧的辛苦,而且明白了愛惜糧食的道理。(3)表演競賽法。針對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將有關(guān)技能訓練寓于競賽之中,以調(diào)動學生行為訓練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如“做事不拖拉”一課,在最后設計了一項比賽活動,讓每組推薦一名學生出來比賽穿衣、系鞋帶、戴紅領巾,獲勝者獎勵一面小紅旗。通過競賽,學生們更加認識到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不會做的應學著做,不能有依賴思想。
四、結(jié)束語
思品課的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行為三大領域,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明理、激情、導行”的特點。明理是前提,激情是基礎,導行是目的。低年級兒童在接受品德教育時,往往是從具體的、直接的行為規(guī)范開始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具有一種特有的、向上的動機,因此是道德行為操練和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傊?,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才能提高40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糜艷培.多媒體教學讓思想品德課堂更高效[J].中小學電教,2015(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