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廣西大學生母語能力低下之原因分析

      2016-03-24 01:31:41侯占香
      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 2016年3期
      關鍵詞:語言態(tài)度教育理念母語

      摘要: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廣西大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母語基本能力總體較差,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廣西特定的生存狀態(tài)和語言環(huán)境決定了在這一地區(qū)學習和生活的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母語能力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征與成因。本文從語言態(tài)度與教育觀念兩個方面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這些分析對改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的漢語教學,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相關的語言政策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廣西;母語;原因;語言態(tài)度;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H315.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3-000-02

      近年來,國人母語水平的嚴重滑坡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主要載體的大學生的母語水平自然也成為了學者們關注和研究的焦點。而作為多民族雜居,多種方言并存的廣西,其特定的生存狀態(tài)和語言環(huán)境決定了在這一地區(qū)學習和生活的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母語能力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征與成因。

      母語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母語指的是人生的第一語言,這種語言能力是從孩提時代跟隨家人生活的語境學得的,既有民族語言,也有方言。廣義的母語則與外語相對而言,指的是中國各族人民內部共同使用的交際語和對外溝通使用的代表國家語言文字主權的語言,是民族內部傳遞民族意識、形成民族精神的特殊媒介。從這種意義上講,母語又是一種民族情結的凝結。本文中,我們將母語的定義限定為廣義的母語,即民族共同語——普通話。

      使用漢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作為日常交際用語,對所有漢語使用者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一種語言能力。調查結果顯示,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廣西大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母語基本能力總體較差,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書面文字的使用質量越來越低,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究竟是何原因導致廣西大學生的母語能力如此令人堪憂呢?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其原因是否有不同于其他地區(qū)和身份的獨特之處呢?通過分析,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語言態(tài)度

      語言態(tài)度又稱語言觀念,是語言人對所使用語言在情感和交際功能等方面的認同程度。由于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和人們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異,不同民族或語言使用群體在語言態(tài)度上也會表現(xiàn)出差異,語言態(tài)度對語言的使用及發(fā)展演變會產生影響。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語言態(tài)度深刻影響地著人們的語言行為與語言認同。具體分析如下:

      (一)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

      語言環(huán)境是影響語言態(tài)度的重要因素,語言社群不同,其影響力也有差異。眾所周知,廣西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qū),而各民族又都有自己的母語或方言。據(jù)統(tǒng)計,世居廣西的12個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漢語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語言。僅漢語有6種方言,使用壯語人數(shù)很多占全區(qū)總人口的六分之一。白話、壯語、桂柳官話是廣西人最主要的方言。方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地方分支,只是局部地區(qū)使用的語言,并不獨立于民族語言之外,但其本身也有一種完整的系統(tǒng)。漢語方言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方面,詞匯次之。調查顯示,廣西生源的大學生中,會說兩種及其以上方言的占27%,不會說方言的占15%?!案魤Σ煌Z,隔田不同音”的情況非常普遍,甚至有人在村里、鎮(zhèn)里、縣里、市里說的方言都各不相同。方言情況的復雜多樣,尤其是發(fā)音、詞匯等,過多的干擾因素直接影響了對其母語——普通話的正常使用。

      調查發(fā)現(xiàn),廣西大學生從小就說開始嘗試說普通話的占20%,初高中占35%,大學占45%。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大學階段。也就是說,很多學生在讀大學之前是說普通話的機會是很少的,上了大學之后,經(jīng)常說的比例也只是80%,20%選擇了偶爾說。80%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普通話受方言的影響較大,發(fā)音不夠標準。即便如此,由于普通話課程只是選修課,許多學生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們認為只要學好專業(yè)課,普通話的好壞對自己以后的就業(yè)影響并不大。調查顯示,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者只有26%,平均水平也不高,達到二級甲等以上的只有15%,也就是說有74%的同學沒有參加過普通話測試,普通話說得好的也寥寥無幾。如果按照百分之百人數(shù)計算,其中只有約5.1%的人普通話達到了比較標準的水平。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西人,與其他省份相比,75%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普通話不好;而作為一個在廣西學習、生活的外省人,9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普通話要比廣西人好得多,50%的外省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在來桂學習之后明顯下降。這說明廣西客觀的語言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

      (二)心理原因

      1.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民族語言偏愛心理

      雖然從接受教育起便學習普通話,但相對一部分學生直到大學階段才會經(jīng)常使用普通話,只要條件允許,他們首選的交流語言是本族語言或方言而不是普通話。這是一種“語言忠誠”現(xiàn)象。語言忠誠是熱愛和忠于自己的民族語言,竭力保持自己的民族語言的一種情感和行為。本族語言或方言是與生俱來的財富與本領,語用者對本族母語的喜愛與認同較高,對從小都使用的語言會有一種天然本真的親近感和偏好感。一個民族的語言同時也是其文化乃至種族的標志,出于對本民族語言的忠誠和保護意識,人們對其會有一種必然的向心力,因而總感到鄉(xiāng)音悅耳,而人們對本民族語以外的語言則有意無意地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排斥感,認為其難講難聽。

      廣西大學生們大多自小就接觸普通話,也知道普通話是民族共同語,說好普通話可以有利于自我發(fā)展,但對本民族語的依戀情結使其不愿意輕易放棄。很多地區(qū)尤其是邊遠山區(qū)的教師除了在課堂上硬性要求使用普通話之外,其余時間與學生的交流均使用本民族語或方言。因而,他們對于學好普通話不夠重視和熱心,并沒有完全投入。同時很多人認為國家的民族語言政策強調要保護民族文化,不僅允許保留民族的語言文字,甚至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實行雙語教學,因此,很多學生會有些許的民族自豪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首選本民族語言而非普通話。

      2.羞怯和自卑心理

      調查顯示,廣西大學生“準普通話”現(xiàn)象突出。所謂“準普通話”,即常言所說的“地方普通話”。多民族共同居住、多種方言相互交叉的客觀現(xiàn)實,使得生于斯長于斯的廣西大學生們在說普通話時,自覺不自覺、或多或少地受到本地方言的影響,從而成為一種有地方味的“準普通話”,也就是人們通常稱之為“夾壯”“夾白”“夾漢”的“普通話”,嚴重者,甚至令聽者不知所云。在廣西大學生中,普通話說得標準或基本標準者為數(shù)不多,相當部分人說的則是“準普通話”。一些大學生知道說好普通話的意義,內心也有說好普通話的強烈愿望,但由于羞怯和自卑心理作祟,在老師或大庭廣眾面前往往羞于啟齒,由怕說不好到怕說,越怕則說越說不好。久之則形成惡性循環(huán),普通話水平很難有大的提高。有這種心理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感到自己從小到大都在說“地方普通話”,如壯族方言因沒有爆破音,說普通話時將d、t通讀為d,g、k通讀為g,j、q通讀為j等,桂林地區(qū)n、l不分,粵方言和湘方言地區(qū)將j、q、x,zh、ch、sh和z、c、s合說為一套等,而要糾正這些發(fā)音難度較大,“鄉(xiāng)音難改”,因而覺得自己天資不高,語感差,對學好普通話產生了自卑心理。

      3.盲目樂觀心理

      說好普通話是一個有修養(yǎng)、有文化的現(xiàn)代文明人的重要標志。普通話不標準,一方面會影響與外界的正常交流,另一方面也會給人一種綜合素質不高、專業(yè)性不強的印象。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對個人的發(fā)展與提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很多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普通話的重要性。自己周圍的人,包括很多同學、親人等,普通話說得也不好,似乎并沒有對他們的工作或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那些有榜樣作用的人,如有某些領導、中小學乃至大學的老師、事業(yè)有成的家人等,普通話說得標準者寥寥無幾。他們認為說一口好的普通話水平并非是成功的必然要素,只要水平大體可以,能夠進行正常的交流就行了。這種盲目樂觀的心理導致很多大學生對普通話學習的積極性降低,普通話水平自然很難得到提高。

      二、教育觀念的影響

      (一)語文課在與數(shù)理化的較量中敗下陣來,在英語的狂轟亂炸中徹底淪陷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流行這么一個說法:“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當時的中國正處于一個由階級斗爭到經(jīng)濟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學好數(shù)理化,掌握一門生產技術自是自然而然的社會需要。人們對理工科是極為推崇的,以至于成績不好的才報讀文科。學好理科,個人才會有更好的發(fā)展。文科課程,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課程。很多人因此忽視了語文學習。時至今日,這種觀念在經(jīng)濟水平較為落后的廣西依然存在。而經(jīng)濟的全球化必然帶來不同文化的沖突交融,目前,西方文化正以強勢的姿態(tài)同化和改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領域主要表現(xiàn)為語文課程的被輕視以及英語的全方位入侵。

      (二)漢語母語教育理念的缺乏

      關于國人母語能力普遍下滑的現(xiàn)象,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很多人也會將其很大一部分責任歸咎于國內的語文教育。筆者認為漢語母語教育理念的缺乏是國人母語能力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

      所為語文,即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語言即“說”,文字即“寫”,文學即“文化”。前兩者是指語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所具備的功能,而后者則是其價值的真正體現(xiàn)。先人們雖然進行了數(shù)千年的文化教育,卻沒有清醒地意識到漢語母語本身的教育在個體與民族發(fā)展中的重要價值。我國的語文教育從語言教育過渡為語文教育,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2000年,語文教育才開始著眼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體現(xiàn)了母語教育的時代性,漢語母語教育理念才逐步確立。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漢語母語教育的認識終于從片面走向全面,從膚淺走向深刻,從語言—文字教育走向語言—文化教育,最終找到了漢語母語教育的重心。

      漢語母語教育理念缺乏使得語文教育的功能發(fā)生了改變。母語教育是培育思維能力的根本途徑,是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礎,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正是因為母語教育理念的缺乏,語文教學的重心發(fā)生了偏移,人們學習語文只是為了獲取一種交際工具,只是為了克服閱讀和書寫的障礙而不得不學習語文,目的是學習語言本身而非獲得一種能力,就更談不上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社會貢獻了。語文課變成了一種語言教學?!白x”和“寫”的能力雖易獲得,卻也易忘,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則植根于靈魂深處,一旦獲得便很難改變。幾千年來,“文化修養(yǎng)”已然成為了中國語文教育的附屬品,語文教育的重心發(fā)生了嚴重的偏移。時至今日,出現(xiàn)國人母語能力下滑、綜合素養(yǎng)不高、民族凝聚力下降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其自然環(huán)境與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廣西的漢語教育在全國一直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tài)。時至今日,外省人提及廣西,依然是穿著少數(shù)民族服飾,滿口壯話、刀耕火種的落后狀態(tài)。廣西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大多集中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民風民俗等方面,獲取“文化修養(yǎng)”的主要途徑還是在語文課堂上。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缺了這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孩子們獲得的仍然只是一種語言工具,而非一種文化傳承。如果這一現(xiàn)象得不到改變,不僅人們的漢語能力還將會持續(xù)下降,還會導致民族凝聚力的衰退與瓦解。因此,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力宣揚漢語母語教育的理念,使語文教學變身為語文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周金聲劉夢偉.大學生母語水平狀況調查及其改善對策—以湖北工業(yè)大學為主要案例[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6:61-65.

      [2]馬樹春.廣西大學生的”準普通話”現(xiàn)象[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1,1:81-83.

      [3]蔣彰明.理工科大學生母語教育的現(xiàn)狀與思考[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5:99-102.

      [4]趙燕,譚曉云.社會公正理論視域中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權利和語言認同[J].學園,2012,7:4-6.

      [5]鄭軍.中國大學生母語文化認同度實證研究[J].淄博師專學報,2013,4:33-37.

      [6]劉丹青.語言能力的多樣性和語言教育的多樣化教育[J].世界漢語教學第九卷,2015,1.

      [7]瞿繼勇.湘西地區(qū)苗族語言態(tài)度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2,3:202-210.

      [8]許多會.語言態(tài)度研究述評[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1:50-53.

      [9]沈依青.語言態(tài)度初探[J].清華大學學報,1997(2):92-98.

      作者簡介:侯占香(1979-),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廣西財經(jīng)學院文化與傳播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本文系2012年廣西教育廳科研立項項目《廣西大學生母語能力調查及對策分析》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204lx294)

      猜你喜歡
      語言態(tài)度教育理念母語
      你的母語
      山東文學(2021年2期)2021-01-29 09:17:42
      母語
      草原歌聲(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母語
      草原歌聲(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伊寧市哈薩克族居民語言態(tài)度調查研究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40:07
      如何在生理學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0:52
      新形勢下數(shù)據(jù)庫原理的雙語教學
      計算機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51:31
      探究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59:00
      當前農村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5:54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族語言使用情況調查
      科技視界(2016年6期)2016-07-12 08:57:16
      淺析影響人們語言態(tài)度的因素
      永清县| 伊春市| 双牌县| 桑日县| 山东省| 梁山县| 高邑县| 溧水县| 星子县| 隆尧县| 荣成市| 诸暨市| 望谟县| 克什克腾旗| 汤阴县| 长汀县| 凤阳县| 白银市| 通海县| 滨海县| 肇庆市| 岳阳县| 辛集市| 浙江省| 贵州省| 勃利县| 京山县| 乌海市| 连山| 阳西县| 鹤壁市| 双鸭山市| 延长县| 萨迦县| 平塘县| 宿州市| 德令哈市| 华坪县| 建宁县| 河东区|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