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摘 要: 一堂失敗的公開課后,作者對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陷入思考,審視現(xiàn)今語文教學中的低效現(xiàn)象,認為課堂更應該注重取舍,在取舍中讓文字變輕盈,在取舍中讓閱讀變得高效,在取舍中追尋一課一得。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內(nèi)容取舍 有效教學 一課一得
一、緣起:一節(jié)失敗的公開課
2014年3月,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學校讓我上一節(jié)公開課,課題是人教版第八冊第26課《全神貫注》。在初次試課后,感覺糟糕透了,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初教《全神貫注》注重表面效果追求面面俱到。
(一)猜謎導入
1.猜羅丹作品導入,介紹羅丹。
(二)初讀課文
1.教師: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認讀人名。
3.借助課題介紹課文主要內(nèi)容。
(三)研讀感悟
1.哪些地方看出羅丹的全神貫注,畫出來。
2.反饋交流: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中用表演朗讀等方式品味他的全神貫注。
(四)小結(jié)課文
從設計過程看,從導入、整體感知、研讀感悟,都是頗花了心血,還借鑒了優(yōu)秀教學設計。但事實上,課教下來的感覺一般,這堂課中學生熱熱鬧鬧的,但是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是淺層次的,課文的語言沒有觸及學生思維,很多三年級已有的知識點我卻舍不得扔,總想做到面面俱到,導致每一處的落實都做不好,最后課堂竟拖堂7分鐘。課后結(jié)合指導老師的點評,我進行了如下反思:
1.3分鐘和10分鐘
在朗讀指導中,我花10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表演體驗,而真正用于讀的時間只有3分鐘。學生的體驗是需要整體感知的支撐。缺乏“充分的讀”這一基點,再多的表演也是“海市蜃樓”。
2.語言功底和課堂應變
由于心中沒有學生,只有教案,因此一緊張就會遺忘教學導語。指導老師說:“教師上課跟演員演戲不一樣,演員演戲時只是背事先設計好的臺詞,而教師上課時,不論教案備得多么詳細,都需要教師根據(jù)課堂上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作適當調(diào)整?!鄙险n時我讓學生無意義地表演羅丹,學生明顯興奮得收不住,我卻沒有改變自己的設計思路。
3.面面俱到和一課一得
“整堂課你想給孩子的太多了,要孩子了解羅丹的偉大成就,要孩子能從語言、動作品味羅丹的全神貫注,還要語用這種寫法,還要明白課文所含的道理。你看似給得很豐富,但孩子接受得很淺,給這么多孩子消化不了不如彰顯一課一得,有舍有得才能凸顯課堂效率”,指導老師的話一針見血。
二、審視:語文教學中低效的面面俱到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總是想面面俱到,普遍出現(xiàn)這樣幾種現(xiàn)象:
現(xiàn)象1:嚴格按照環(huán)節(jié)模式。導入、初讀、精讀一個不少,按部就班,環(huán)環(huán)相扣。字、詞、句、段、篇,一樣也不落下?,F(xiàn)在課堂上很多老師趨于模式化,認為一樣落下課堂就不全面。每天的課堂千篇一律,不管什么類型的課文一律這樣處理。
現(xiàn)象2:朗讀、品讀后必有語用。一些老師不管怎樣的課堂都要挖出語言訓練點。我也是如此,今天的課堂上的語用點其實孩子們早已會,但是為了凸顯課堂的面面俱到,我硬性加入語用寫話,孩子的層次依然停滯,我卻毫不知覺。
現(xiàn)象3:緊抓課內(nèi)文本內(nèi)容。一節(jié)課40分鐘緊抓課內(nèi)的文本內(nèi)容,有些課文淺顯孩子一讀就懂,但課堂時間是40分鐘,因此多數(shù)老師只能反復地讀、說、悟。這樣的課堂看似全面其實毫無效果。
三、追尋:語文課堂需要聚焦、一課一得
“整堂課你想給孩子的太多了,要孩子了解羅丹的偉大成就,要孩子能從語言、動作品味羅丹的全神貫注,還要語用這種寫法,還要明白課文的道理。你看似給得很豐富,但孩子接受得很淺,給這么多孩子消化不了不如彰顯一課一得,有舍有得才能凸顯課堂效率”,指導老師的這番話在我耳邊響了好久。
再教《全神貫注》回歸有效教學——一課一得
帶著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我第二次執(zhí)教了《全神貫注》。教學過程如下:
一、怪人羅丹和偉人羅丹的認知質(zhì)疑
(一)認識怪人羅丹
1.語言怪
2.神態(tài)怪
3.動作怪
4.這人名叫羅丹,這是羅丹跟我們的第一次見面,第一次見面羅丹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板:怪異,徹頭徹尾就是一個怪人羅丹。
(二)認識偉人羅丹
1.但資料袋中式這樣介紹羅丹的,出示資料袋。
2.默讀,你看到一個怎樣的羅丹?實實在在是一個偉人羅丹。
二、抓怪異感受羅丹的全神貫注
1.怪人羅丹和偉人羅丹之間究竟有怎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走進課文,自由讀,把課文讀通順。
2.怪人羅丹和偉人羅丹之間究竟有怎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3.現(xiàn)在細細想來剛才羅丹的怪異之舉正是他全神貫注的表現(xiàn),這樣的描寫文章中很多,聚焦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那句話讓你感受到羅丹的行為怪異?
(2)哪個詞語引發(fā)你的思考?
(3)說說你的體會(根據(jù)生回答整理批注,當場打字)。
4.整理學法:剛才我們先劃出讓你感受到羅丹的行為怪異的句子,圈出引發(fā)你思考的詞語,寫寫你的體會。(板:劃一劃,圈一圈,寫一寫)
5.用上這樣的學法1、2組學習第2段,3、4組學習3,4段.
6.生自由匯報交流。
7.出示最后一段,齊讀句子。
三、群文閱讀
1.全神貫注的魔力不僅影響羅丹還影響牛頓和巴爾扎克。補充資料《牛頓在暴風雨中》《巴爾扎克不在家》。
2.選擇其中一則完成練習。
3.生交流匯報。
4.剛才我們僅用了30分鐘讀懂了三個故事,因為我們在閱讀時抓怪異處停留思考,有感觸,馬上就讀懂了人物的內(nèi)心。(板:抓怪異,談感觸)應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應用這樣的方法閱讀《凡尼亞的爸爸》。
5.生交流反饋。
這節(jié)課的設計注重大膽取舍。我舍棄了常規(guī)課堂“導入—初讀—精讀”的教學模式,舍棄了語言的反復品析,舍棄了語言訓練,只取了“抓異常談感受”的閱讀方法并以此進行群文閱讀教學。
(一)在取舍中讓文字變得輕盈
語言文字是語文能夠輕舞飛揚的翅膀。要想讓學生能在博大的語文世界里恣意徜徉,就必須借助這對翱翔的翅膀?!罢Z言是語文的載體,學語文就是學習語言,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文字,回到語文的本位上來”。不難發(fā)現(xiàn)低年級的孩子對于文字有天生的熱愛,但是越到高年級孩子的敏銳度反而越來越低,這是為何?只因老師對于文字背后的含義挖得太深、給得太多,一味地品、說反而使孩子忘記了文字本真的美感,進而逐步討厭。
在第二次的教學中我放開讓孩子品味,從文字表面的“怪人羅丹”入手,以下是我第二次執(zhí)教《全神貫注》中的教學片段。
師:今天我們認識一個“他”他是這樣說話的,自由讀。
師:男女生讀,這人說起話來?
生:有點怪怪的。
生:說話前言不搭后語,很奇怪。
師:繼續(xù)看他的神態(tài),誰來讀讀。
師:他的神態(tài)?
生:這人莫名其妙的只會傻笑(生笑)。
師:看樣子大家感受相同啊。再看這人的動作,自由讀。
師:陳老師看到很多同學笑了,全班起立來學他的樣子做做動作,聽我指令:前進、后退、說悄悄話、爭吵、大聲爭吵、踩地板、揮手。什么感覺?
生:他是瘋了吧,這些動作都不是正常人做的。
生:他真的是個怪人啊,自己一個人做這些動作還不嫌累。
此時孩子們已經(jīng)融入文字的本真中。一開始就帶著厚重的品析讓孩子對課堂的期待大大減少,這樣的課堂看似舍棄其實正是為了孩子更好地得。
(二)在取舍中讓閱讀變得高效
不同于常規(guī)課堂,這堂課我舍棄了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舍棄了整體感知,舍棄了精讀反復品味,更舍棄了語用,只留“閱讀方法”這一點,但就是這一點貫穿全文教學,讓孩子的閱讀變得高效。
整篇文章的教學只花了15分鐘,文本內(nèi)需要我們反復品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孩子在閱讀整理中理解,這樣的取舍使得閱讀高效。
(三)在取舍中讓一課彰顯一得
舍棄了這么多文本內(nèi)易于理解的內(nèi)容,我還適時取了課外的三篇文章,《牛頓在暴風雨中》《巴爾扎克不在家》為夯實文中“人類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應該全神貫注”這一句話的理解?!斗醽喌陌职帧窞殪柟獭白ギ惓U劯惺堋边@一閱讀方法。
趙鏡中先生說:“在大力推動兒童閱讀運動的影響下,學生的閱讀量開始增加,雖然教師還是習慣于單篇課文的教學,但隨著統(tǒng)整課程的概念推廣,教師也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jié)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苯裉斓恼n堂一篇文本顯然不足以滿足孩子的認知欲。我嘗試群文閱讀的形式,讓孩子在這一課中得一閱讀方法。
一堂課讓我們停留思考,但現(xiàn)在更多的課堂依然還是追求面面俱到,如何讓取舍之道不止在一節(jié)課,在一個人,為此,我在思考,我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