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都留,燕翔,楊建東,吳生平,張少飛,馬蓉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甘肅成縣742500)
兩當縣明溜子酒的釀造工藝
王都留,燕翔,楊建東,吳生平,張少飛,馬蓉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甘肅成縣742500)
明溜子酒是隴南市兩當縣農民釀造的一種中高度白酒。該酒以玉米為主要原料,其酒色透明,味醇厚略帶甜味,不添加任何其他物質,是當地人十分喜歡的酒類。研究明溜子酒的釀酒工藝,有利于挖掘地方酒文化的內涵,促進地方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通過純糧食釀造酒類的銷售,增加農民收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明溜子酒;玉米;白酒
甘肅省隴南市地處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qū),屬于長江水系并擁有亞熱帶氣候的地區(qū),與陜西、四川接壤,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該市管轄武都區(qū)、宕昌縣、文縣、康縣、成縣、徽縣、禮縣、西和縣、兩當縣一區(qū)8個縣,總人口283萬。隴南地方酒文化歷史悠久,種類豐富,是具有不同地域性特色的酒種。其中禮縣以小麥為原料生產麥淋酒[1-2],宕昌以小麥、高粱為原料生產二老殼酒,武都和文縣以青稞、大麥為原料生產咂桿酒,而兩當縣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明溜子酒。這些釀酒的工藝和云南等地的少數民族釀酒方法十分類似,都具當地取材,原料多樣,工具設備簡單,工藝粗放原始,自制自用,自釀自飲的特征,是原生態(tài)的釀酒工藝[3-5]。研究他們的釀酒工藝發(fā)現,這些技術之間有著明顯的相似度,存在著相互交流和影響[6]。
中華民族獨特的酒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從酒文化的角度講,加強對這些地方釀酒工藝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酒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傳承和發(fā)展,提升地域性酒種釀造品質,增加農民收入,助其脫貧致富具有現實意義。
兩當縣出產的明溜子酒,也稱烤包谷酒,據說起源于西晉,興于唐宋。相傳在西晉末年,云屏四大姓氏之一李氏家族,從酒鄉(xiāng)巴蜀之地綿竹來到甘陜交界的大山——云屏,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并帶來了四川民間的釀酒工藝。從此,明溜子酒成了兩當云屏家家能釀造的地方特產,形成了獨特濃郁的酒文化氛圍。
明溜子酒采用優(yōu)質玉米作為原料釀造,酒度低,略帶甜味,口感清香爽口,回味悠長,不添加任何發(fā)酵產品以外的化學物質,為純天然綠色釀造。明溜子酒長期適量飲用,據說可以清肺、明目、健腦,防止老年癡呆,是當地人待客送友的保健佳品。
釀酒用水為無污染的天然礦泉水,是其一大特點。當地的云屏河發(fā)源于高山峻嶺之間的天然泉水,當地無工礦企業(yè),未受任何人為污染。經水質檢測表明,兩當的天然泉水中的鋰、鍶、鋅、硒、溴化物、碘化物、偏硅酸、游離二氧化碳和溶解性總固體等9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是釀造好酒的最佳水源。
用蒸餾工藝制取含酒精量較高的飲用酒,必須用蒸餾酒器,有學者研究認為,我國從商代就有了用于蒸餾白酒的“青銅汽柱甑”,但就目前已有的考古實物資料并結合文獻記載內容來看,中國白酒蒸餾技術萌芽于宋,完善于元,發(fā)展于明清。而明溜子酒的蒸餾技術與天鍋蒸餾法類似,用鐵鍋、木甑等作為蒸酒設備[7]。
木甑:圓柱形木桶,用厚度2 cm的小木板鉚接做成,兩頭無底,外面用上中下3圈竹條緊緊固定。一般用核桃木或松木制造,直徑1 m,高1 m。主要是用來收集酒蒸汽。木桶中間留有小孔,作為接酒管的出口。
蒸鍋:鐵質,作為蒸酒的底鍋,較大,直徑1.2 m左右,用來盛放玉米。
天鍋:即冷卻鍋,鐵質,比蒸鍋稍微小些,主要用來盛裝冷卻水,起冷凝器的作用。
接酒管:大約2 m長,一端為刻有小槽的扁形長木柄,另一頭為長橢圓形類似木锨的木板,作為承酒端。接酒管的出口伸到木甑的外面,另一頭伸到冷卻鍋的底端,以收集冷卻下來的酒液,酒液會沿小槽流到桶外的接酒器中。有些接酒管會用竹子做成,長約1.5 m。
3.1酒曲
早期,人們使用自制的中草藥酒曲,隨著現代制曲技術的提高,市場上可以購買到既便宜出酒率又高的酒曲,所以,現在明溜子酒的釀造不再自制酒曲,一般使用從市面上能買到的常用酒曲。
3.2選料
明溜子酒采用以玉米為主的多糧釀造制酒。研究表明,多糧釀酒,可調節(jié)酒中的風味物質,改善口感[8]。玉米、輔料(小麥、高粱、蕎麥)經過精心挑選,一般選用粒大、飽滿、成熟度高的糧食,揀去干癟、出芽、發(fā)霉的顆粒,擇去雜質(沙粒、石子、泥土等),再用水淘洗干凈,攤開晾干備用。
3.3蒸煮
3.3.1水煮
生料釀酒就是釀酒酵母利用生淀粉直接進行生長、繁殖及代謝的過程?,F代研究表明,生料釀酒可以節(jié)約能源,提高出酒率和設備利用率,但是發(fā)酵慢;而采用傳統(tǒng)的高溫蒸煮工藝,使玉米經過前期蒸煮消毒,制成熟料后釀酒,具有發(fā)酵速度快、殘?zhí)菨舛鹊偷膬?yōu)勢[9]。明溜子酒沿用古老的釀酒方法,即將原料玉米高溫蒸煮后才拌曲釀酒。
將洗凈晾干的原料加水混合攪勻,上鍋水煮。一般稱量50~62.5 kg玉米,加1:1的水,放入鍋中用小火煮8~12 h,到玉米顆粒有40%左右裂口即可;輔料高粱和小麥,不用蒸煮,60~80℃的熱水泡3~5 h,至顆粒表面發(fā)軟即可。水煮原料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淀粉酶的水解作用,同時還可以殺滅雜菌、除去多余水分。蒸煮環(huán)節(jié)的要求為外觀蒸透,熟而不黏,玉米顆粒內部無生心。
3.3.2汽蒸
將上述煮好的原料放入木甑蒸煮。先在蒸鍋內加入五分之一的水,放上起支撐料作用的木架,安裝好木甑,用干凈的布條或玉米殼將木桶與鍋的接觸縫隙塞住,以避免漏汽。將煮好的玉米原料分層加入到木甑內,慢火加熱3~5 h,促使多余的水分蒸發(fā)脫水,直至玉米全部裂口。
3.3.3冷卻
用揚米查或涼米查的方法將蒸熟的原料攤開在干凈的席子或布料上,用木锨不斷翻動,使原料迅速降溫,使之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溫度,一般為28℃至30℃。要區(qū)別夏季和冬季的溫度,一般夏季溫度低些,冬季稍高些。
3.4發(fā)酵
根據原料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酒曲。一般的加曲量為主料的0.7%~1%。將稱好的酒曲研細,一次性撒入蒸好晾至25~28℃的玉米中,充分攪拌,使原料和酒曲盡可能混合均勻,從而保證更好的發(fā)酵,提高出酒率。
3.4.1前期發(fā)酵——制取酒醅
將拌好酒曲的原料立即倒入大竹筐內,進行前期發(fā)酵。竹筐內倒入拌有酒曲的玉米后,在上面覆蓋干凈的棉被保溫。冬季時,外界溫度很低,會延緩發(fā)酵時間,還需要在被子下面鋪上電熱毯,再覆蓋被子,便于加熱和恒溫。前期發(fā)酵需要3~4 d。待原料發(fā)酵而膨脹起來,能聞到淡淡的酒香味,表明前期發(fā)酵結束,原料已經發(fā)酵成酒醅,可以進行后期發(fā)酵。
3.4.2后期發(fā)酵
完成前期發(fā)酵生成酒醅后,將酒醅倒入大缸內,密封,繼續(xù)發(fā)酵。發(fā)酵時間與環(huán)境溫度有關,一般夏天短,冬季長,需7~15 d。要保證酒醅能得到充分的發(fā)酵。一般是通過發(fā)酵缸內的響聲大小來判斷發(fā)酵是否結束。
3.5蒸酒
蒸酒,也稱烤酒。爐灶臺上架好蒸餾用的大鍋,安好木甑,將后期發(fā)酵好的酒醅取50~62 kg,轉入蒸餾鍋中;在木甑上部安放冷凝鍋,鍋內加滿冷水;在木甑的正中央放置接酒用的木板槽和接酒管;在蒸酒鍋、木甑、冷卻鍋、接酒管的連接處,用玉米葉、干凈的布條等嚴格密封,保證不漏汽為宜;準備好燃料。
點燃柴火,先大火加熱。待到蒸汽大量產生后,立即改為中火持續(xù)加熱。不久,接酒管中會產生酒分。
烤酒的過程中冷凝鍋內的冷水溫度要保持在20℃以下;烤酒過程中要隨時測量冷凝鍋內水的溫度,發(fā)現溫度上升到20℃以上時,立即更換成冷水,以保證冷卻效率。
蒸餾一鍋60 kg的酒醅,開始產生的頭道酒約6 kg,酒精度能達到70%vol以上,最高的可達到83%vol;二道酒產量約6~15 kg,酒精度在30%vol~65%vol之間;尾酒產量約在15~20 kg,酒精度在30%vol以下。
一般用50~62 kg的原料時,出酒量最大可以達到32 kg,產酒率為50%~60%之間。
3.6勾兌和儲存
烤酒完成后,要進行勾兌和調配,以保證產品的質量穩(wěn)定。用酒精計測量酒度,將頭道酒、二道酒和尾酒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以得到38%vol~60%vol等不同度數的系列產品。將不同酒精度的酒分類,在相應的酒缸里密封窖藏,時間從半年至五年不等。銷售前,進行灌裝和包裝。
3.7酒的品質分析
通過檢測表明,明溜子酒中乙醇含量為53%vol、pH4.05,是一種中高度白酒,其酒色清澈透明,無懸浮物,酒味醇厚略帶甜味,純天然綠色釀造,不添加任何其他物質,口感柔和。
按照兩當居民的習慣,飲用明溜子酒時,一定要先在爐火上加熱,在保持溫熱狀態(tài)下飲用。煮酒時,有些人還加一些大棗、枸杞、冰糖、蔥、姜等,可單獨加入,也可以一起加入,能增加口感和保健作用。溫熱飲用,是十分有利于身體保健的健康飲酒方式,也有利于飲用者更全面地品嘗到明溜子酒獨有的酒香味。
兩當縣的明溜子酒,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條件,用農民自己種植的玉米做原料,使用林區(qū)自然流出的無污染礦泉水釀酒,酒味獨特,工藝原始簡單,適合農村小作坊式生產。近年來,由于地方政府投資的加大,山區(qū)道路變成了既寬又直的柏油馬路,所以當地的旅游業(yè)發(fā)展很快,也使明溜子酒逐漸為更多的游客認識,甚至有人從很遠的地方專程來采購,使酒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產品供不應求。廣泛深入研究和改進其生產工藝,既可以挖掘其酒文化內涵,又可以幫助當地農民通過提高酒的產量,增加收入,幫助農民實現脫貧致富,是非常有意義的實踐。參考文獻:
[1]王都留,葉文斌,楊建東,等.“麥淋酒”的釀造工藝[J].甘肅高師學報,2012,17(5):14-16.
[2]王都留,何九軍,葉文斌,等.麥淋酒酒曲中“百草尖”配方的研究[J].釀酒科技,2015(6):38-40.
[3]傅金泉.中國少數民族釀酒史料[J].釀酒科技,2011(12):104-109.
[4]楊柳.中國少數民族酒文化[J].釀酒,2011,38(6):68-87.
[5]汪建國.臺灣原住民的釀酒與酒文化[J].中國釀造,2011,236(11):202-204.
[6]趙潔.洛大村傳統(tǒng)釀酒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7]陳劍.古代蒸餾器與白酒蒸餾技術[J].四川文物,2013(6):63-78.
[8]李學思,劉子紅.傳統(tǒng)工藝在多糧釀酒生產中的實踐與應用[J].釀酒科技,2010(5):69-71.
[9]王瑛,喻恩森,張捷,等.玉米生料釀酒工藝優(yōu)化及設備選型的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4,53(21):5230-5233.
Production of Mingliuzi Liquor in Liangdang County
WANG Duliu,YAN Xiang,YANG Jiandong,WU Shengping,ZHANG Shaofei and MARong
(Longnan Normal College,Chengxian,Gansu 742500,China)
Mingliuzi liquor,the local specialty in Liangdang,Longnan,is a medium-alcohol liquor product produced by local folks with corn as raw material and no addition of other substances.Mingliuzi liquor is quite popular in Longnan.It is clear and transparent and it has mellow taste with slight sweetness.The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of Mingliuzi liquor is helpful for exploring local liquor culture and advancing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Besides,the massive use of corn for Mingliuzi liquor production could increase farmers'income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ndards.
Mingliuzi liquor;corn;Baijiu
TS262.3;TS261.4
A
1001-9286(2016)10-0034-03
10.13746/j.njkj.2016164
甘肅省生物電化學與環(huán)境分析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BEEA2014-001);隴南師專校級重點課題(2014LSZK01002)。
2016-05-16;
2016-06-17
王都留(1964-),男,甘肅禮縣人,教授,研究方向:天然產物化學及分析化學,發(fā)表論文40余篇。
優(yōu)先數字出版時間:2016-07-11;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2.1051.TS.20160711.105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