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策略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發(fā)展要求,并嚴重阻礙了教學效果的提高。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加強小學語文教學成為廣大教師十分關注的課題。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提出了建議,希望對小學語文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策略
近年來,孔子學院相繼在多個國家設立,可見漢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語文是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但是,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在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諸多與新課改不相適應的問題,需要廣大教師積極應對,并采取措施加以改進,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進步和發(fā)展。
小學語文教材中故事類課文所占比例較大,僅憑教師單方面講解,學生學起來會覺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師把故事類文章創(chuàng)設成一定的教學情景,有利于烘托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學習《狐假虎威》一課時,教師可以選兩名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分別扮演狐貍和老虎,其他同學扮演森林中的其他動物。通過對話及語氣的變化來表現(xiàn)老虎的憨厚和狐貍的狡詐,這樣不但能營造輕松快樂的教學氛圍,而且還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同時也能增加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小組合作是一種新穎的學習方式,就是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就某一知識點創(chuàng)設問題,讓各個小組分別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大膽發(fā)言。各小組通過討論形成最后結論,對在討論中表現(xiàn)積極、回答正確率高的小組予以表揚和鼓勵,如發(fā)小紅花、紅五星等,讓學生有榮譽感和成就感,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索知識。通過小組討論,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增進學生間的團結和友誼。
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導作用,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因此學生對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善于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給每位學生創(chuàng)造平等的學習機會。如讓學生輪流讀課文,課堂提問時要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均等地參與教學活動,以達到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每個人的思維不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出發(fā)點也就不同,這樣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師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發(fā)揮指導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和提高,同時也符合新課改關于“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理念。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被普遍運用到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集視頻、動畫、圖片、文字、聲音等于一體,能把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更易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針對小學生對動畫片感興趣的特點,教師可以把某些課文內容制作成動畫片課件,通過播放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并輔以教師的講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以《狐假虎威》一文為例,教師可以把老虎、狐貍及其他動物制作成動畫片,通過動作、表情、語氣等,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各個動物的形象,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和了解,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接受。
每名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知識的能力、興趣愛好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都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接受和理解知識時會產生較大差異。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力爭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如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對平時成績較好的學生提問難度相對較大的問題,而對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提問相對容易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都能順利回答出來,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學習信心。
總之,新課改的實施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通過小組合作、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051430石家莊市欒城區(qū)趙莊學校劉歡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