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宇紅 宋蓮霞
(1.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 上?!?00438;2.上海體育職業(yè)學院 上?!?00070)
?
教學者語用能力評估模式之探索
倪宇紅1宋蓮霞2
(1.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上海200438;2.上海體育職業(yè)學院上海200070)
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迅速發(fā)展,國內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我國社會對具有各類專業(yè)知識與實用技能,并兼具一定外語語用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因此,在高職教育中,將專業(yè)知識與外語結合必將成為今后的發(fā)展趨勢?;谶@一研究背景,進一步分析教學者英語語用能力對高職專業(yè)教學的重大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如何構建教學者語用能力評估機制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書面評估、課堂評估和問卷調查三種方式相結合的評估模式,便于對教學者語用能力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并得出最真實的反饋。
關鍵詞:教學者; 語用能力; 評估模式
0引言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社會對具有各類專業(yè)知識和實用技能,同時又兼具一定外語語用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有了越來越大的需求。高職教學者語用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對高職教學者語用能力進行評估,研究教學者語用能力的評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1語用能力及教學者語用能力
1.1語用能力
80年代,教育學家Thomas首次將“語用能力”定義為“為實現特定目標和理解語境而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1]。語言學家Leech進一步提出將語用學分成語用語言學和社交語言學。相應地,語用能力也分為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依據他的模式,此二者分別涵蓋了對語言的語法等知識的掌握,以及在特定語境中應用的掌握[2]。進入21世紀,語言學家Jung在總結語際語用學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語用能力應包括實施言語行為的能力、傳達和解讀非字面意義的能力、實施禮貌功能的能力、實施會話功能的能力和運用文化知識的能力[3]。我國語言學教授陳新仁將語用能力界定為在具體語境中運用話語進行得體交際從而實現交際目的(包括行事、人際目標)的能力,并提出從語用語言能力、社交語用能力、語用認知能力和語篇組織能力四個維度對語用能力進行分析[4]。從以上各位語言學家的研究中總結中,不難發(fā)現,所謂的語用能力大致包括具體的語境、說話人對語言的恰當使用以及聽話人對語言的感知。
1.2教學者語用能力
教學者的語用能力體現在課堂授課時對語言知識、內容、使用范圍的準確把握和合理運用等方面。目前研究發(fā)現,很多高職英語教師對英語語用能力的概念、培養(yǎng)高職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方法、各大行業(yè)對高職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具體要求及高職公共英語(EGP)與專門用途英語(ESP)有效銜接的方式都了解得較少,且較少高職教師經常有機會到行業(yè)或企業(yè)參加實踐鍛煉[5]。高職外語教學的目的絕非單純傳授語言知識,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面對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時能夠得體地對語言加以運用的技能,涉及具體的英語學科知識,知識的具體內容主要不在于對語法、句法、詞法的推導和追溯,而在于其應用范圍、應用方法、應用案例的介紹。因此,高職英語的知識傳授應從職業(yè)崗位能力培養(yǎng)出發(fā),盡可能地縮小學與用、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教師語用意識之強弱直接關系到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之成敗[6]。尋求教學者語用能力的評估模式,有助于促進教師提升自身語用能力水平,為學生塑造一個更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2教學者語用能力評估模式探索
2.1書面評估
評估教學者自身是否具備必要的語用知識。所謂書面評估,即通過專業(yè)語用能力的書面測試,對教學者的個人語用能力進行直觀評估。一名外語教學人員是否合格,其中重要的一條評判標準就是,教學者是否能夠熟練掌控外語的語用規(guī)則,并靈活運用語言技能。對教學人員來說,只有通過一定的相關書籍閱讀量和不斷地充電學習,才能保持自我知識儲備與時俱進地更新。書面評估的目的,就是要考核教學者是否具備足夠的涉及語用能力的多方面知識儲備。
首先是最基本的語用能力理論,包括語言學領域的重要理論和知識點,特別是關于語用能力的基本原理,比如交際中的合作原則、與之對應的禮貌原則、言語行為理論的三種行為區(qū)分等。這些基本的語用理論對跨文化交際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是語用能力的基礎。其次是對一些具體的言語行為模式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受到東西方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人們所遵守的語用原則和所強調的語用原則中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比如說,當中國人試圖表明一個人嫉妒別人,可能會說“紅眼”,但在美國“綠眼睛”用來指同一個意思。在中國,狗的比喻常常具有貶義,比如中國人常常會說“狗眼看人低”。而在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的西方,人們對狗的贊譽屢見不鮮,并常把人比作狗,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2.2課堂評估
評估教學過程中的語用能力運用水平。通過模擬課堂、課程交流等形式,對教學者在課堂情形下的語用能力做進一步的客觀評估。教學者要給學生灌輸正確的語言學習觀,即語法規(guī)則、詞匯量、發(fā)音標準不是最終目的,學習外語的真正意義在于合理的交際運用。能否真正在課堂上教授語用能力知識是課堂評估的標準。
評估教學過程中的語用能力運用水平,首先要看教學資料的選擇與運用。學習語言的目的是實際交流運用,學好外語離不開符合語用規(guī)則的真實語境。因此,在國內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母語語用環(huán)節(jié)的輸入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教學資料的內容選擇上,必須具備真實、典型和常用的特點。國內的大多數外文教科書、教學大綱和編寫材料,雖然是許多專家精心設計得出的,但在其間卻加入了很多編寫者的主觀想法,因此許多書本內容并不忠實于語言的實際使用。教學者的語用能力,還體現在對教學材料的合理選擇和運用上[7]。有效的教學材料包括外國CD、視頻、錄音、電影和戲劇。通過使用這些原汁原味的材料,教師可以自然而然地為學生引入外語的語用知識和語用信息模型,比如選擇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外國人的真實談話錄音,讓學生了解外國人之間是如何互相贊美、玩笑和恭維的;組織學生觀看外國電視和電影,讓學生了解外國的主流文化等。這些材料直接源于生活,是純粹的生活溝通,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和常用性。
教學者的課堂教學實踐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符合語用特征和語用規(guī)則的交際實踐機會。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范圍廣泛的互動,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實際情景模擬,鼓勵學生參與如角色扮演、仿真和戲劇編排等實踐活動,以此來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展開語言語用能力的鍛煉,使其對外語的語用規(guī)則由生疏到熟練掌握,由不習慣到自覺運用。比如在商務專業(yè)的英語課上,教學者可以設置生產廠家、中間運營商和銷售商幾個角色,借助一段真實的商務案例,讓學生設身處地運用英語交流。再比如在旅游專業(yè)的英語課上,教學者可以讓學生扮演導游和外國游客,表演咨詢、推介等日常環(huán)節(jié),通過觀察學生在表演中的交際表現,對不合理之處及時給以糾正和反饋,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模擬,促進學生的外語語用能力的提高。
2.3問卷評估
所謂問卷評估,即采用試卷的形式,根據真實情況,提供學生一些具有情境說明的問題,學生根據這些情境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進行作答。教學者的語用能力是否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理想效果,直接反映在學生對外語的掌握情況上。因此,通過問卷答題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考查,可以有效控制語言情境以提高評估的準確率,進而間接獲得對教學者的教學成果的評估結果。
問卷可采用多項選擇題和判斷題兩種題型。多項選擇題,即在對形勢作出簡短描述的基礎上設置各個項目,針對彼此不同的社會身份,參與者被要求在四個選項中,選擇一個他們認為最適合情況下的可行匹配項。判斷題,即給出一種交際情境假設,要求參與者設身處地于題干假設的情景之中來判斷當事人所言所行是否合適。同時,為了提高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準確性,可以將不同類型的題目加以適當的順序排列,繼而通過數據試驗分析,確定學生真實的語用能力狀況。
3結束語
在中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外語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高職教學者的英語語用能力對高職專業(yè)教學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外語教學不能停留在傳統(tǒng)的應試模式上,必須轉而重視外語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對教學者進行書面評估、課堂評估和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等方式,可以全方位地對教學者語用能力作出最真實的反饋,以促進教學者自身素質的提升,并推動高職外語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 91-112.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1983: 10-11.
[3]Jung,J.Issues in acquisitional pragmatics[J].TESO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002(2): 1-34.
[4]陳新仁.新編語用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04-205.
[5]李亞林.高職英語教師語用能力及語用教學調查研究[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2):101-103.
[6]葉邵寧,滕巧云.英語教學與語用能力培養(yǎng)[J].外語界,2003(6):66-70.
[7]賈連慶.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30-31.
Exploration of Evaluation Modes of English Teach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NI Yuhong1SONG Lianxia2
(1. Shanghai Technical College of Urban Management, Shanghai 200438, China;2. Shanghai Sport Institute, Shanghai 20007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tegration and foreign exchange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ertain foreign 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Therefo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is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English teach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upon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proposes an evaluation system composed of written assessment,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aim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quality and fill the gap in the current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 on assessment modes of English teachers' pragmatic competence.Key words:English teacher; pragmatic competence; assessment modes
中圖分類號:H 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434(2016)02-0050-03
作者簡介:倪宇紅(1972-),女,講師,碩士,從事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與英語教學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