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素芬
【摘 要】浙江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意見首次提出將義務教育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并將拓展性課程分為知識拓展、體藝特長和實踐活動三類,這與之前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下的校本課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對基層學校來說雖然有基礎,但又需要重新梳理定位建設。廣大基層學校應當聚焦實踐活動類課程,強化實踐,增強體驗,分層分類,精心組織,探索其開發(fā)路徑。
【關鍵詞】實踐活動 拓展課程 建設路徑 實施策略
《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將義務教育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兩類,其中拓展性課程是指學校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它又分為知識拓展、體藝特長和實踐活動三類。實踐活動類課程主要是指與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生活技藝、科技教育、班團隊活動、調查研究、社會實踐等內容相關的課程。這類課程以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導向,旨在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探究自然、了解社會,著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科學探究、團結協(xié)作、服務社會的能力。那么對應實踐活動類課程所承擔的育人功能,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該如何開發(fā)與實施這類課程呢?
一、實踐活動類課程開發(fā)路徑
(一)兼容整合式開發(fā)
實踐活動類課程指向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直接經驗和合作學習,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格和社會責任感。因此開發(fā)實踐活動類課程首先可以整合學校各項活動、德育教育、地方課程、品德學科以及其他學科中實踐活動的內容。兼容整合式開發(fā)就是指將上述相關內容作為課程資源進行課程開發(fā),運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自主探究、親身體驗、實踐為主的學習方式完成這部分教育內容,以拓展性課程形式提供給學生進行的學習活動。
如以綜合實踐活動與地方課程四年級《人 自然 社會》的整合為例,(結合筆者所在地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的地域資源)分析如下表。
橫向聯(lián)系其他學科,也可以找到相關聯(lián)的內容,如四下語文學科第三單元綜合性活動“了解自然”可以與《校園植物養(yǎng)護》結合;第六單元“走進田園”與《家鄉(xiāng)名勝》結合,三下科學“植物的生長變化”也能借力《校園植物養(yǎng)護》;四上品德“珍愛生命”“安全地生活”與《自救自護小能手》課程相互整合實施。綜觀學?;顒?、德育教育、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以及其他學科,我們都能找到相關聯(lián)內容的落實,彼此兼容整合,是開發(fā)實踐活動類拓展性課程很好的課程資源。在課程開發(fā)和實施中兼顧社會實踐基地,合理安排設計,定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效度。
(二)項目拓展式開發(fā)
項目拓展式開發(fā)是指實踐活動類課程的開發(fā)可以依托《勞動與技術》《信息技術》、科技教育等,將教材或科技節(jié)中的某個項目進行專題拓展,開發(fā)成一個獨立的課程。
以省編小學勞技教材為例,分年級分類開發(fā)列舉:三年級:《玩紙》《航模小制作》《我愛盆栽》……四年級:《剪紙》《風箏》《電子小制作》……五年級:《編織》《水培植物》《泥畫》《電動模型》……六年級:《水果發(fā)電》《中國結藝》《電子制作》……
以上項目在拓展開發(fā)為課程時,一方面結合教師自身的能力、興趣,設計課程的目標、內容;另一方面也可縱向整合,如四年級有《電子小制作》,五年級有《電動模型》,六年級《電子制作》,可以開發(fā)《電子制作》初級型課程和提高型課程。
再如,信息技術不僅作為技術滲透在各課程的教學與實施中,我們還能依托教材中的專題開發(fā)成實踐活動類課程,如《電腦繪畫》《電子小報》《動漫制作》《微電影》等課程。
總之,結合勞技教材、信息技術教材以及省市區(qū)各級科技運動會開展的項目,可以開發(fā)很多實踐類拓展課程。教師根據實際,設計課程長短,兼顧課程層次。
(三)課時集中式開發(fā)
課時集中式開發(fā)主要針對社會實踐活動集中實踐時間,小學三、四年級不少于5天,小學五、六年級不少于10天。對于這類實踐活動,學校可以優(yōu)化原有外出(春游、秋游等)模式,結合社會實踐基地,整合學校德育活動、相關專題教育內容,分年級分類進行課程化設計。寧波市教育局協(xié)同多個部門評審了一批社會實踐大課堂,這些社會實踐大課堂推出的課程內容已經經相關教研部門指導、設計。以北侖區(qū)學校所擁有的市、區(qū)實踐基地為例,我們進行了大致分類(如下表)供學校參考、選擇。
學??梢粤私馍鲜龌叵鄳恼n程內容,按需設計學生實踐活動,并將活動進行課程化實施。如以北侖巖東排水有限公司這一社會實踐基地為例,學??梢蚤_發(fā)環(huán)保類拓展性課程,涵蓋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分類垃圾等內容。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這部分內容可以直接運用巖東公司的《三杯水》課程, “三杯水”是指由巖東污水處理廠進廠污水、污水處理廠出水、再生水廠出水組成,它是污水處理廠對水質進行凈化的核心過程。通過講解員解說、紅外多媒體互動、現(xiàn)場體驗參觀和學生現(xiàn)場提問,讓學生了解污水凈化的過程,認識到污水也是一種資源,經過凈化處理可以再次利用,從而教育學生關心、愛護、珍惜水資源,培養(yǎng)學生低碳環(huán)保意識。
(四)借鑒引進精品課程
目前,省市區(qū)各級教育部門已經評出一大批精品課程或網絡課程,各校在符合本校課程規(guī)劃之下,可以適度借鑒、引進一批精品課程,或者根據本校實際進行適當改編,加以實施。
二、實踐活動類課程實施策略
(一)強化實踐,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實踐活動類課程指向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以學生實踐操作為主要學習方式,強調讓學生養(yǎng)成實踐的意識,而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不囿于學科和書本,不是紙上談兵。要在實踐操作中將學習的探究性和實踐性有機整合起來,將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體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做”“考察”“探究”“調查”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完成學習內容,達成課程目標。
(二) 增強體驗,拓寬學生學習空間
實踐活動類課程承載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服務社會能力的教育功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強調學生在課程中的體驗。要根據課程內容適時讓學生走出學校,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基地中進行體驗式學習。如某校開發(fā)《保護家鄉(xiāng)水資源》這一實踐活動類課程,在課程實施中安排學生去北侖巖東排水有限公司,在了解巖東污水處理廠進廠污水、污水處理廠出水、再生水廠出水,對水質進行凈化的核心過程中,將課程實施從課堂引向基地,讓學生親臨工廠,在參觀互動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深刻體驗水資源的寶貴,加強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并轉為日常行為。
(三)分層分類,增強課程可操作性
拓展性課程從課程的層次性來分,可以分為基礎型和提高型,實踐活動類課程也可以分為基礎型和提高型。如電子制作拓展課程,基礎型課程難度設置低一些,認識簡單的電路圖,進行簡單的電燈電路試驗,設計制作簡單的作品。針對一部分對電子制作有興趣有潛質的學生,學校提供提高型電子制作課程供他們學習,課程內容的難度提升,可以涉及小電動機、電動模型等制作。另外,走向社會實踐基地的拓展性課程,我們在設計課程時,一方面可以“一地多任務,多地一任務”分年級設計實踐項目;另一方面,在班級實施層面還可以分小組自行設計考察任務表,并完成實地考察,進行成果展示。
(四)精心組織,確保實踐活動安全性
安全無小事。實踐活動類課程在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之前,學校和教師需精心組織,在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來擬定一份安全預案,提升安全意識,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即便是校內制作類實踐課程,對工具、材料的使用也要處處滲透安全教育,讓學生養(yǎng)成安全的行為。如有位教師在長期實施《剪紙》課程中,對剪刀的擺放、使用、傳遞等都有細致到位的要求,學生按規(guī)定操作,確保活動安全實施。
總之,學校是拓展性課程建設的主體,實踐活動類課程建設同樣要根據學校實際,做好校情分析,圍繞培養(yǎng)目標、學校特色、學生需求和可用資源,系統(tǒng)設計。在基于學校整體課程規(guī)劃之下,做好整合與拓展,開辟課程建設的有效路徑。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