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利
(甘肅省平涼市華亭一中,甘肅平涼744100)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李國利
(甘肅省平涼市華亭一中,甘肅平涼744100)
自從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筆者作為一線的教育教學工作者,經歷了新舊課程的不同變化,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對新舊課程的比較分析,不斷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方面,有一些獨到的見解。新課程改革對我們現(xiàn)有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及教學過程帶來了強大的沖擊,要求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新課程改革;探究性學習;合作探究
甘肅省從2010年開始實施新課程改革,而新課程改革對我們現(xiàn)有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及教學過程帶來了強大的沖擊,要求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而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內容程式化,從分析背景、概括過程到總結意義,生硬刻板,教師上課吃力,而學生埋頭苦記,更是苦不堪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在今年高一的歷史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試圖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把課前交給學生,是指通過課前活動,讓學生先活動起來,我常用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課前預習,二是進行課前探究活動。關于預習我就不再贅述,主要談一下關于如何開展課前探究的問題:在新課程高中歷史教材中每一節(jié)課都有一個“探究”活動,涉及到本課的重要內容,有史實、圖表、材料分析等,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問題設計具有啟發(fā)性。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些資料,并且根據我們班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調整,補充、改編、創(chuàng)作一些新材料、新問題,使之更切合當堂課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例如《鴉片戰(zhàn)爭》這一節(jié),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探究問題:“結合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中英社會情況,談談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边@個探究問題既貼近生活又讓學生思維得到發(fā)散,活躍了課堂氣氛,占用時間又不多,效率高,效果好。
把課堂交給學生,是指通過課堂設計,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的主體時間交給學生,把教學的主體任務交給學生,并借此實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主體學習方式,如何把課堂交給學生,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設計提綱,引導自學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深切地感覺到在歷史教學中,最有效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學生把教材內容當成材料來讀,在讀的過程中,總結、歸納、提取信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堂效率,可以給出自學問題。自學問題的設計不強調探究性,而強調基礎性,重在知識的梳理,讓學生的自學過程有理有序。
(二)設計問題,引發(fā)探究
探究問題可分為課堂問題、課后問題兩類。不需要其他資料輔助,根據教材上和學生已有知識可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探究,需要學生到室外動手,或者需要查閱資料才能解決的問題,就放到課后去探究。
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探究問題:“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會不會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假如晁錯不上《削藩策》還會發(fā)生‘七國之亂’嗎?”這兩個問題根據教材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就能解答,所以更適合課堂上去做。
又如在學習《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這一課時,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比較中西文化異同”“為什么東西方民族性格有這么大差異?”這兩個問題比較有深度和廣度,需要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所以更適合課后探究。
(三)學生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討論解決
在課堂上,常有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并不急著幫學生去解決,而是讓學生討論來完成,課堂上到處閃爍著智慧的火花,討論讓學生由獨立思考拓寬到集體思考,許多爭辯就在這當中產生,當學生的思考被激發(fā)后,往往有許多獨到的見解。有時學生在小組里解決不了的問題,甚至離開座位,到其他組中去尋求答案,大家各抒己見,大膽發(fā)言,大膽提出反對意見,課堂上洋溢著集體的智慧,其樂融融。
(四)讓學生自己主持上課
我們學校近幾年常舉辦一些青年教師的賽講課或優(yōu)秀教師公開課,在這些課堂上我們經??梢钥吹綄W生走上講臺,展示課件,講授部分教學內容。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并不在傳遞知識本身,而是給了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和培養(yǎng)能力的空間,通過學生講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特點,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以便于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學生的水平作為起點來分析問題,縮小師生之間的差距。學生講課,時間和內容方面應該有所選擇,時間不宜過長,內容不宜過多、過難??梢栽诿恳粏卧蛘呙恳还?jié)課的教學中選擇一小部分內容交給學生,讓他們提前準備。
主要是一節(jié)內容學習結束以后,給學生布置一些和教學內容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問題,讓他們在課后完成。例如,在學習《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后,我布置的課后探究問題就是——考察秦皇祭天廣場的文物古跡,哪些能夠體現(xiàn)秦朝專制主義制度的特點?而學習《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后,我又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課題:考察華亭縣生活習慣和婚喪禮儀的演變。這兩個問題都需要實地考察、借助網絡和其他書籍,并且需花費較長時間才能完成。所以我就讓學生在假期完成,并且在假期結束后讓他們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上交考察資料。通過這些做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注意身邊的歷史現(xiàn)象,用歷史知識去闡釋生活中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想著歷史,用著歷史,對于歷史思維和歷史興趣的培養(yǎng)都有益處。
我們常說構建生動和諧的課堂,所謂“生動”,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只有學生動起來,課堂才會生動。把課前、課中、課后交給學生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變苦學為樂學,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歷史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金東]
G63
A
1673-9132(2016)33-0186-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