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懷新
淺談石濤題畫詩之氣
秦懷新
在畫幅上題詩、寫字,使得詩畫相融,形成整體之美,這是中國畫的一大特色。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更是每畫必題。觀石濤之畫,我們極易看到石濤所畫之象,但若要看到“象外之象”,則需借助畫上所題。觀石濤之題畫詩,便可知曉其所要抒發(fā)的創(chuàng)作情感,所要表達的作品主旨以及所要闡述的繪畫理論。本文欲從石濤的題畫詩出發(fā),結(jié)合其創(chuàng)作背景,淺析其題畫詩的類別、美學特征及其象外之“氣”,并借此思考當代的美術(shù)現(xiàn)象。
石濤;題畫詩;氣韻
中國畫史上,融詩于畫的習慣始于王維,所以宋代的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鼻姨K軾還進一步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可見畫上題詩早有慣例,且在宋代以后全面發(fā)展,成為中國畫的一大特色?!八^的題畫詩是指畫家或鑒賞者根據(jù)繪畫的內(nèi)容所感而產(chǎn)生的詩歌?!盵1]一般的題畫詩都是指畫家在完成畫作之后,畫家自己或者賞畫者為抒發(fā)畫中之意境而題的詩句。這些詩句是畫面的一部分,落筆之時考慮到整個畫作的布局,布局恰當,則詩畫一體,增加了畫作的欣賞價值;反之則破壞畫面,狗尾續(xù)貂。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堪稱詩、書、畫、印“四絕”,他每畫必題,將詩畫融于一體,觀者借其畫可觀其象,借其詩則可觀其“象外之象”,也就是一種蘊含于詩句之中,畫作之外的“氣”。本文將從石濤題畫詩的類別及美學特征講起,進而探討其藏于題畫詩之中的“氣”,并由此進一步思考當代美術(shù)現(xiàn)象。
石濤(1642-?),原名朱若極,廣西桂林人,小字阿長,法號元濟,清初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石濤一生游歷過諸多地方,一邊繪畫,一邊思考,提出了“一畫論”“筆墨當隨時代”“不似似之論”等著名的繪畫理論,并著有《石濤畫語錄》一書,闡述自己的畫論。
石濤的題畫詩按其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四個類別:敘事、抒情、說理、寫畫。
敘事題畫詩介紹了畫家創(chuàng)作此畫的緣由、經(jīng)過等。如《花卉冊頁》中的一則:“老於無事客他鄉(xiāng),今日吟詩到海棠。放浪不羈行跡外,把將卮酒奠紅妝。”此詩寥寥一句“老於無事客他鄉(xiāng)”便向我們交代了這幅畫是石濤晚年客居他鄉(xiāng)時所作,且此時他處于“無事”的狀態(tài),于是四處走訪,描摹花卉。
抒情詩則描寫了畫家的人生感受,抒發(fā)心中感慨等。如《黃山圖》上題畫詩中的四句:“君言別我一千日,今日正當千日程。人生離別等閑情,愧余老病心凄清?!笔惆l(fā)了作者對友人的思念、對離別的感傷以及因自己“老病”之體無法與友人相聚的慚愧。
說理詩則傳達了作者在書畫方面的一些感想、理論。如《潑墨山水》之一的題詩:“天地渾融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贝嗽妭鬟_了作者的著名畫論“不似似之”論,講求描摹萬物皆應(yīng)去其形貌留其風骨。
寫畫詩則描述畫家紙上所畫,傳達畫意,并借詩句寫出畫上未竟之意,實現(xiàn)“畫意”“詩意”相融相通。如《竹石菊圖》上石濤題:“興來寫菊似涂鴉,誤作枯藤纏數(shù)花。筆落一時收不住,石棱留得一拳斜?!贝嗽姺浅oL趣,交代了畫家如何興致勃勃畫菊花,卻畫得似枯藤纏繞著數(shù)朵鮮花,而收筆時沒收住,石棱畫得像是一只斜著的拳頭。畫家雖是自嘲畫技不好,但詩句卻使整幅畫生動活潑起來了。
石濤題畫詩的美學特征大致可從三個方面分析:題材、筆法和畫面布局。
正如石濤所言:“余于山水、樹石、花卉、神像、蟲魚,無不摹寫,至于人物,不敢輒作也。”[2]161他的畫作種類繁多,但筆者依據(jù)中國畫的常見分類將其題畫詩大致分為山水類、花鳥魚蟲類及人物類。石濤在宣城期間,傾力于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他數(shù)次游訪黃山,畫了多幅黃山風景的作品,并寫下如“黃山是我?guī)?,我是黃山友”一類的題畫詩句,提出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畫論。旅居南京后,石濤愛寫梅蘭竹菊、鳥蟲魚獸,尤愛詠梅。梅花之冰肌玉骨、高潔堅毅的品質(zhì),正是石濤所推崇并追求。《竹石梅蘭圖》中所寫:“一葉一清靜,一花一妙香。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笔瘽m“不敢輒作”人物圖,但還是有許多人物圖傳世,諸如《觀音圖》《十六阿羅漢應(yīng)真圖》《自寫種松圖小照》等。而以上無論是山水、花鳥蟲魚、人物,都是畫家借題發(fā)揮。作為寄托的對象,或?qū)懢盎蚴闱榛蜿U明自己的畫論。
石濤工書畫,亦善詩文,其書法師歷代畫家之長,尤喜顏魯公。他將傳統(tǒng)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再結(jié)合“師于自然”中的技法,形成自己獨有的蒼郁恣肆的筆法。其行文不拘成法,直抒胸臆,或借眼前物生發(fā),道其中世情、畫理。其筆墨爽利豪邁,淋漓盡致,綜合了枯、濕、濃、淡,枯墨皴擦,濕墨氤氳,濃墨重拙古樸,淡墨靜謐恬淡。石濤題跋的書體追求古質(zhì),字體雜糅,其擅長楷、行、草,然于題跋中亦喜好將篆、隸相雜,將古質(zhì)樸拙的審美暗含其內(nèi),用筆結(jié)體姿勢奔放。
其畫面布局與題跋章法相調(diào)和,于規(guī)矩中造奇險,于凌亂中求穩(wěn)定。石濤善用“截取圖式”,從自然山水風景中截取其中一段,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如《山水清音圖》。石濤還善用“斜插圖式”,繪畫主體從紙上某一側(cè)斜插進來,其余地方留有大片空白,使得畫面虛實、主次對比強烈。而其題畫詩就在這樣的圖式中,與畫面主體或左右、或上下呈犄角相對之勢,而題畫詩本身則或齊整規(guī)矩、或錯亂伸縮,整體給人以自然。然而題畫詩不論書于何處,都能作為文字史料,起到詮解畫作,豐富畫面,揭示題旨,總結(jié)畫理,深化意境的作用。
南朝謝赫提出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而畫的氣韻,則是畫家所賦。傳統(tǒng)的中國畫,以書為骨,以詩為魂,以哲為理。因此,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畫家需以詩書構(gòu)成骨和魂,而詩書的創(chuàng)作則需要畫家有高尚的品格,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人生閱歷,用自己的才情、識度,來闡釋創(chuàng)作對事的認知,對物的觀察,對情的體悟。畫家需調(diào)動主體的精神和想象力,將所見結(jié)合所想,將外物融合心聲,訴諸筆端,才可由畫家自身內(nèi)在揭示自然之物的內(nèi)在氣韻和神魂,并賦予自然之物。畫家所理解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達到主觀與客觀,外在與內(nèi)在,實體與精神的高度融合、統(tǒng)一。
石濤的畫論中亦在《大滌子題畫詩跋》中提到:“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后學,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出之紙上。意懶則淺薄無神,不能書畫?!笔瘽J為,作書作畫,應(yīng)“以氣勝得之”,“這就是說,畫家進入創(chuàng)作階段時,應(yīng)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和發(fā)揮主題審美心理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借助于筆墨,將心中體驗到的山川自然之美,巧妙地轉(zhuǎn)化成山川藝術(shù)之美,使作品在觀眾面前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2]50”。這一點,他是同意“六法”之中的“氣韻”之說的。
題畫詩的寫作,擴大了詩對畫的介入,發(fā)揮了詩作為語言藝術(shù)所不同于繪畫作為造型藝術(shù)的功能,在時間、聲音、氣味等繪畫所不能表現(xiàn)的領(lǐng)域,為畫增添色彩,使畫作變成了“有聲畫”,給了畫家一個無法用造型藝術(shù)表達,但可以通過題詩盡情傾訴胸臆的機會。石濤于《溪山尋勝圖》上的題跋亦言明:“詩中畫,性情中來者也,則畫不是可擬張擬李而后作詩;畫中詩,乃境趣時生者也,則詩不是便生吞活剝而后成畫。真識相觸,如鏡寫影,初何容心。今人不免唐突詩畫矣?!笨梢娫娖亍靶郧椤?,而畫則偏重“境趣”,“境趣”是畫之物象,而“性情”在畫之物象之外再添一層氣韻,讓觀者可見畫中未竟之語,使得“氣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
以石濤的《對牛彈琴圖》為例。此圖僅畫一人一牛一琴,單看畫面,便讓人想起“對牛彈琴”的典故。若畫家要表達牛不解語,不堪為知音之意,便使畫作落入俗套。然讀其題詩才知石濤之對牛彈琴,卻以牛為聽眾,以牛為知音,“非此非彼到池頭,數(shù)盡知音何獨?!?。如此一來,此畫可謂驚世駭俗?!坝行挠f心中事”,“牛叫知音切莫彈”,畫家有話欲說,卻又不得說,可見畫家在當時所處的境地十分尷尬。石濤身世坎坷,在“欲向皇家問賞心,好從寶繪論知遇”,卻“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后,他才突然明白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就應(yīng)該“我之為我,自有我在”。一方面,這是他對畫論有了新的理解,另一方面何嘗不是說明畫家于當世是孤立無援,十分寂寞、孤獨、痛苦的。而“牛角一呼真妙解,牛角豈無書卷在”,說明畫家不愿與時人為伍,卻將墨牛做知音,而他何嘗不是那只墨牛?正如他在《山水圖》上所題:“磅礴萬古心,塊石入危坐。青天一明月,孤唱誰能和?!?/p>
石濤提倡不止“師古人之跡”,更要“師古人之心”。如今許多的畫者,無論是初學畫的學生亦或是小有名氣的畫家,都只有技、跡,卻無氣、藝。不能作詩,不能書,腹無詩書氣難華。因此,通過對石濤題畫詩的分析,筆者認為當今的畫家需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延續(xù)和拓展文脈。中國畫受中國傳統(tǒng)哲學影響,講求“時空一體”“天人合一”,這一點與西方的繪畫哲學不同,因此,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是客觀時空決定了畫家手中的筆墨,而是與客觀時空相通的畫家,經(jīng)過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過濾,將所見、所想、所識付諸筆端,用筆墨展現(xiàn)天地萬物、滄海桑田。中國畫是境趣、意象、氣韻的結(jié)合體,因此,畫家需將詩、書、畫相結(jié)合,豐富詩歌藝術(shù)形象思維,深化書法藝術(shù)的意象表現(xiàn),提升繪畫藝術(shù)的文化品質(zhì),從內(nèi)部提升中國繪畫的藝術(shù)特色和文化品格。
秦懷新 湖北美術(shù)學院動畫學院講師
[1]東方喬. 題畫詩藝術(shù)價值初探[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3,(3):60.
[2]韓德林. 石濤評傳[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J05
A
1009-4016(2016)04-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