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勤,張晉芳,史俊研,孫麗麗,王斌紅*
(1.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山西 太原 030045)
·綜 述·
心理障礙導致青少年休、失學的研究進展
曹 勤1,張晉芳2,史俊研2,孫麗麗2,王斌紅2*
(1.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山西 太原 030045)
通過文獻資料法對國內外休、失學青少年心理障礙現(xiàn)狀進行梳理,了解國內外心理障礙青少年休、失學的情況,并總結對休、失學青少年心理障礙的治療手段,主要關注國內外專家學者關于休、失學青少年心理障礙現(xiàn)狀所作的分析及其研究成果。
休、失學青少年;心理障礙;研究進展
青少年休學是當前世界各國所面臨的一個緊急而又重要的理論課題,同時也是中國日益重視的現(xiàn)實問題。影響青少年休學的因素有很多,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都會導致青少年休學。青少年心理問題導致的休學現(xiàn)象已成為影響家庭和睦、青少年發(fā)展、整個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青春期階段的教育為后來的學業(yè)成就打基礎,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早期階段是訓練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閱讀能力沒有培養(yǎng)好,對于未來學術方面的閱讀能力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少年早期階段的教育對于提高青少年的言語水平,認知功能和自我概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休、失學心理障礙青少年/休、失學”模糊匹配所檢索的2006~2016年相關文獻資料中被下載次數(shù)較多的論文進行分析,試圖對近幾年國內外心理障礙休、失學青少年研究現(xiàn)狀做一簡要綜述。
青少年一般是指處于12~22歲之間,對應學校生活為初中、高中和大學3個時期。目前學者對休、失學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鄧玉華[1]將失學定義為:年齡在17至19歲的青少年無論是什么原因而停止正規(guī)學業(yè)就叫失學。李赟吉[2]將“失學”更著重于“不在學”、“無學可上”。陳文奕[3]將城市失學失業(yè)青年“不在學”的范圍僅限于不在全日制學校就學。鑒于此本文對休學的概念進行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休學是指在保留學籍的情況下,學生由于各種原因而暫時中斷學業(yè)的情況。失學是指在學者徹底放棄學業(yè),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將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所以休學是暫時的,而失學是長久的。綜上所述休、失學青少年通常是指年齡在12~22歲處于初中、高中和大學或同等階段的不在學的個體。
2.1 國內外青少年休、失學的基本情況
據(jù)統(tǒng)計我國失學兒童1.42 億。僅2010年全國有300多萬小學學齡兒童沒有入學。在已入學的學生中,還會有8.83% 的人中途流失。小學畢業(yè)的學生有90.8%繼續(xù)升入初中,在這部分人中,又有16.22% 的學生失學。留下來堅持到畢業(yè)的學生只有48.3%有機會高中學習,還不到初中畢業(yè)生的50%[4]。休、失學現(xiàn)象在我國有兩個鮮明的特征:a)性別上女生居多,1995年,女性失學人口占到失學人口總數(shù)的57.96%[5];b)城鄉(xiāng)分布上農村地區(qū)休、失學情況更為嚴重。雖然科教興國戰(zhàn)略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但是,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農村地區(qū)一直存在著嚴重的青少年失學現(xiàn)象[6]。
國外青少年休、失學情況也很嚴峻。卓越教育聯(lián)盟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每年大約有1 300萬高中生面臨休學,其中大部分是有色人種[7];在2011年美國教育部國家中心教育統(tǒng)計報告進一步指出,在2008年10月進入了公共或私立高中的學生中有3.4%的個體在2009年10月之前沒完成高中學業(yè)就離開學校。按照種族劃分,2.4%的為白人,4.8%的為非裔美國人,5.8%為拉丁裔。失學生中男女指標沒有明顯差異。年紀大一些的學生20~24歲之間輟學風險要遠大于年齡在15~17歲之間[8]。
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下屬的教育開發(fā)院統(tǒng)計顯示,2012年韓國休學人數(shù)達到93.27萬,相當于2011年新生兒人數(shù)47.14萬的兩倍。截至2011年,韓國休學人數(shù)連續(xù)12年超過90萬人。2012年對韓國全國216所四年制大學8 069個系的休學率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休學率在30%以上的學校為95所(43.98%),休學率在30%以上的系達到3 390個(42.01%),其中1 002個系的休學率超過40%,休學人數(shù)在一半以上的系達到249個[9]。
2005年9月21日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發(fā)表了一份調查報告:英國大一新生中退學者高達25%,總數(shù)超過7萬,即使在十多年之后這些肄業(yè)的大學生也完成不了任何高等教育[10]。
2.2 國內外青少年休、失學的原因
經濟因素是導致青少年休學的傳統(tǒng)因素,有學者在對經濟相對落后地區(qū)大中學生失學原因進行分析時發(fā)現(xiàn),社會的引力、學校的推力和家庭的拉力是造成農村地區(qū)青少年休、失學的主要原因[11]。如落后的經濟、教育資源的缺乏、守舊的農民觀念和“打工潮流”的沖擊等[12],但其只能粗略地解釋部分休學原因 。很多其他國家的研究同樣也指出,一些非經濟因素同樣影響著青少年的休學比率,比如心理障礙。李淑然等[13]研究顯示1978~1987年北京市十六所大學本科生因精神疾病的休學率為1.3 ‰,退學率為0.13‰。美國高校大學生中,有9%的人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障礙??偨Y1998 年以前的15 年間北美地區(qū)有關兒童青少年重性抑郁的流行病學研究報道,青少年患病率遠遠高于兒童,其終生患病率與成年人接近,低者4%,高者達25%,成年抑郁癥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已發(fā)病[8]。
3.1 疾病種類
李雪榮[14]在2012年12月首次開始對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流行病學進行調查之后,有大量的學者開始對青少年心理障礙進行研究,提出常見的青少年心理障礙有:學習類障礙、發(fā)育類障礙、情緒類障礙、行為類障礙和性心理障礙。青少年時期最常見的學習類障礙是拒絕上學,最常見的發(fā)育類障礙是孤獨癥,青少年情緒類障礙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焦慮、恐怖、抑郁和強迫,青少年的行為問題與父母的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有密切關系,而我國青少年性心理障礙主要是由孩子身體發(fā)育提前與性心理成熟相對滯后的沖突造成的[15]。 近幾年,學者對大學生休、失學的原因進行調查后發(fā)現(xiàn),精神疾病已經成為大學生休、失學的主因,以神經癥和精神分裂癥最為多見,在大學生群體中最常見的神經癥類別有:抑郁癥、焦慮癥、軀體形式障礙和強迫癥[16]。青少年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大致有8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即厭學心理、自卑心理、孤獨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懼怕心理、唯我獨尊心理和貪圖享樂心理[17]。
3.2 發(fā)病原因
精神障礙的影響因素為三個方面: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a)生物因素:遺傳因素是精神疾病最可能的一種素質因素,科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神經遞質與心理障礙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對心理疾病起作用的神經遞質主要有:多巴胺、乙酰膽堿、五羥色胺等。以 ADHD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為例,在有生物學親緣關系的兒童青少年中,ADHD 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非親緣關系的兒童 ;具有 3 級親緣關系的男孩中,被診斷為 ADHD 的患兒是對照組的5倍[18]。 b)心理因素:在一項關于“何種原因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網(wǎng)絡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約有35%的網(wǎng)友認為引起青少年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應試教育使學校和家長對學生過度保護,從而導致學生缺乏挫折教育;30%的網(wǎng)友認為生活和就業(yè)的壓力也是引起青少年心理障礙的一個主要因素,隨著高校的擴招,社會就業(yè)形勢越來越嚴峻,青少年開始迷茫,在承受學習壓力的同時,還要考慮就業(yè)問題[19]。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導致心身疾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不良性認知,認知引發(fā)的心理障礙會進一步導致軀體疾病——心身疾病[20]。 c)社會因素:家庭作為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環(huán)境以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fā)生存在著很大的關系。家庭不和諧、 父母離異以及再婚、死亡等等 , 很容易使處于青春期的少年產生異常心理。
3.3 治療方案
臨床上對心理障礙的治療主要是依靠藥物,同時心理干預也是一種常用手段被廣泛應用。心理干預的形式一般分為個體心理咨詢與團體輔導兩種,常采用的技巧和方式有以下幾種:
3.3.1 家庭治療 家庭環(huán)境以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fā)生存在著很大的關系。家庭治療是學者在充分考慮到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fā)病原因后而提出的一種心理干預方法。國內對青少年心理障礙與家庭治療的研究起步較晚,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治療是提高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統(tǒng)水平,促進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康復,降低復發(fā)率一種有效手段[21]。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也可以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論構想 , 形成多種多樣的治療方法。Schepker R等[22]發(fā)展的父母咨詢治療對兒童精神病患者的治療結果顯示該療法有助于降低脫落率 , 提高依從性。Kazdin AE[23]發(fā)展了一種針對青少年品行障礙的治療方案,它包括解決問題技巧訓練 ,父母管理訓練 , 功能性家庭治療以及多系統(tǒng)治療。
3.3.2 認知行為治療(CBT) 國內治療師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CBT,對于在青少年焦慮障礙和強迫障礙的治療中有較好的療效[24, 25]。 Geller等[26]的元分析研究和De Haan等[27]的試驗結果都表明雖然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都能使青少年強迫癥的癥狀得到緩解,但是就治療反應率而言,認知行為治療要優(yōu)于藥物治療。常見的基于認知行為治療的學校干預模式有有朋友(Friends)[28]、情感俱樂部(Feeling club)[29]、Go[30]和正性思維組織(Positive thinking program)[31]等。
3.3.3 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是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運用音調的高低起伏和演奏音樂的活動來達到心理調節(jié)的治療技術,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療法[32]。
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講,接受好的教育可能是他們擺脫貧窮的機會。青少年時期休、失學限制了其以后的發(fā)展,下一代可能延續(xù)貧窮的循環(huán)。面對越來越高的失學率,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大力投入與保障,重視早期教育,社會和經濟問題,加大對學生出勤率和學業(yè)進步的監(jiān)管,同時要加強對落后學生的指導,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并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而由于心理障礙引發(fā)的休、失學問題,近幾年呈明顯上升狀態(tài),更應成為關注的重中之重?,F(xiàn)國內外對休、失學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相關研究及報告卻甚少,并且目前對該病的治療方法單一,有效性、特異性都較低,鑒于這種情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在校青少年心理評估體系標準建設,在未因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造成休、失學前就能早期識別和預防,從根本上減少休、失學的影響,同時,也能為干預效果的評估提供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二是今后的研究需要加強對概念的界定,除了依據(jù)生理等客觀指標,也需要從心理和行為層面進行界定,概念既能反應本質也能涵蓋外延,才能為進一步研究和實踐提供可靠的依據(jù);三是在臨床干預方法的設計中,需要有效性、特異性高,而又見效又快的方法,以免錯過其最佳治療時機,但也需要涵蓋性高,普遍實用的針對不同心理特點青少年共同問題的一般性的臨床干預方法;四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找出一種實用性強的藥物結合心理的綜合治療方法,合理把握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的介入期。同時在心理輔導中也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個性化的輔導方式,除了采用傳統(tǒng)的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外,嘗試融入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的音樂治療、正念減壓和冥想等??偟膩碚f,休、失學青少年是必須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值得研究的學術課題,這方面的研究能促進社會對于青少年的認識,為青少年提供服務,促進其健康成長。
[1] 鄧玉華.澳門青少年“雙失”(失學、失業(yè))問題初探[C].青少年偏差行為學術研討會,中國澳門, 2002.
[2] 李赟吉.社區(qū)失學無業(yè)青年的就業(yè)援助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08.
[3] 陳文奕.城市失學失業(yè)青少年的社區(qū)服務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 2010.
[4] 賀小波.農村教育與農村失學現(xiàn)象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 2012(7):293.
[5] 韓翠萍,王秀清.農村地區(qū)女童失學現(xiàn)狀的調查及分析--以山西省某鄉(xiāng)小學為例[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3(6):78-80.
[6] 韋海舟.農村初中生輟學原因淺析[J].中學教學參考, 2012(15):127.
[7] The High Cost of High School Dropouts: What the nation pays for inadequate high schools[R].Alliance for Excellent Education, 2011.
[8] Trends in High School Dropout and Completion 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2-2009. Compendium Report[R].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1.
[9] 程 佳.“休學生”群體困擾韓國社會[N].中國文化報,2013-01-15.
[10] 胡承康.英國大學退學率為何居高不下[J].教育雙周刊, 2006(8):59.
[11] 陳繼飛.經濟相對落后地區(qū)大中學生失學原因探究[J].山東文學(下半月), 2008(5):134.
[12] 王 艷.農村青年失學現(xiàn)象及其原因分析[J].成人教育, 2010(5):38-39.
[13] 李淑然,紀秀琴,屠惠明. 1978 - 1987年北京市十六所大學本科生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情況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989,3(3):113-115.
[14] 張嫚茹.青少年心理障礙與家庭環(huán)境、教養(yǎng)方式和人格特征的關聯(lián)性研究[D].南京:南京醫(yī)科大學, 2015.
[15] 張 文,許金珂,邱惠敏,等.青少年心理障礙與家庭功能相關性研究進展[J].精神醫(yī)學雜志, 2014(2):150-152.
[16] 李大健.青少年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及其成因和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 2002(3):58-60.
[17] 韓 紅,王家同,單 肅.某大學學生因精神疾病5年休學狀況的分析[J].中國校醫(yī), 2007,21(2):188-189.
[18] 冉云梅,劉 閔.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衛(wèi)生狀況研究[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2(4):4-10.
[19] 白 莉,曹士云,虞恩麗.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體育鍛煉調適的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1(12):132-134.
[20] 李素敏,崔素霞,鄒海濱.不良性認知心理是導致心身疾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J].醫(y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 2009(8):66-67.
[21] 楊 婧.家庭治療應用于青少年抑郁癥的個案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 2013.
[22] Schepker R. Prax Kinder psychol. Kinderpsychiatr[J]. 1995,44(5):173-180.
[23] E, Kazdin.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7,38(2):161-178.
[24] 張 斌,蔡太生,朱 虹,等.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兒童青少年強迫癥的應用研究[J].醫(y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 2010(7):60-61.
[25] 程永琛,杜亞松.基于學校的青少年焦慮障礙的心理干預研究現(xiàn)狀[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 2015(6):418-420.
[26] DA Geller, J Biederman, SE Stewart. Which SSRI ? A meta-analysis of pharmacotherapy trials in pediatric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3,160(11):1919-1928.
[27] E De Haan E, K Hoogduin, J Buitelaar. Behavior therapy versus clomipramine for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998,37:1022-1029.
[28] PM Barrett, R Sonderegger, NL Sonderegger. Evaluation of an anxiety-prevention and positive-coping program (FRIEND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f non-English-speaking background[J]. Behaviour Change,2001,18(2):79-81.
[29] K Manassis, P Wilansky-Traynor, N Farzan. The feelingsclub: randomized controlled evaluation of school-based CBT for anxious or depressive symptoms[J].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10,27(10):945-952.
[30] R Manz, J Junge, S Neumer. Primary prevention o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1,9(3):229-241.
[31] R Rooney, C Roberts, R Kane.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8-to 9-year-old children: a pilot study[J]. Australian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2006,16(1):76-90.
[32] 尹 紅.音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33] 尚志華.音樂治療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0.
[34] 楊 劍.不同干預方法和方式對青少年心理應激的影響效應[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1):7-11.
本文編輯:王知平
省科技攻關項目(20140313017-3)
曹 勤,女,應用心理碩士研究生在讀
王斌紅,男,主任醫(yī)師,教授,E-mail:wangbinhong2@126.com
R749.91
B
1671-0126(2016)05-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