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虹
【關鍵詞】導學時機 導學課堂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A-
0110-01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導學的過程,通過教師追問、點撥、講解和引導等多種形式,基于學生所學,順應并促進學生之學,最終實現導學課堂的高效率。那么,教師該在什么時候進行導學呢?筆者認為,導學要把握以下三個關鍵時機。
一、導學要導在新舊溝通處
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是遵循逐級遞進的原則進行系統(tǒng)編排的,不同知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教師在關注知識體系的同時,更要重視知識的串聯,讓學生將已有舊知和新知進行有效溝通,從而對知識的內在關聯有深入領悟,以此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例如,在教學“用分數除法來解決問題”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小明讀一本書,已經讀完了■,還剩下48頁,這本書共有多少頁?根據這道習題,筆者先讓學生解讀習題中的關鍵句子,從而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學生討論后認為習題中的關鍵詞句是“已經讀完了■”,最重要的條件是“還剩下48頁”。由此,學生結合關鍵字詞畫出了線段圖,梳理了數量關系:已經讀過的+還剩下的=整本書的頁數。此時,筆者引導學生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積極思考:想一想,在這個例題中,你能找到單位1嗎?其中的數量關系是怎樣的?學生對此有了理解,認為一部書就是單位1,將其分成4份,已經完成的就是其中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就是四分之三。筆者再出示問題:整數中的份數是怎樣的?除了單位1,想想看,還可以將份數看成多少?學生根據這個思路,結合已經學過的整數中的等分份數的問題,由此將新舊知識的內在關聯結合起來,很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由此對新知有了初步的認知,為下一步探究做好了鋪墊。
二、導學要導在思維邏輯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學生在預習時,往往會出現一些邏輯思維的錯誤,此時就需要教師及時設計有效的導學方案進行點撥和引導。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學生通過預習,對教材中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知,認為可以通過折紙和畫圖的方法,將兩個相等分數進行試驗,看看如果將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同一個數,結果是否不變。這種猜測和推理的方法,顯然有些狹窄了。此時,筆者進行導學,讓學生先從寫分數開始,然后根據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以此幫助學生展開合理的邏輯推理和驗證,從而讓學生體驗到驗證是要遵循嚴密的過程的。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的基本性質》時,學生對于比例的規(guī)律認知存在著邏輯錯誤。此時,筆者及時進行引導:要判斷3:4是否為比例,該如何做?其規(guī)律是什么?學生通過舉例討論,認為可以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將3:4的前項和后項都乘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由此得到一個比例。通過這樣的導學,學生走出了邏輯思維的誤區(qū),獲得了正確的認知。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學生邏輯思維出現偏差時,及時進行導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科嚴密的邏輯性,有效推進了導學課堂的實效性。
三、導學要導在概念難點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概念單純從字面和方法上來理解,并不困難,但難的是如何讓學生突破表面的東西,深入內涵。這就需要教師在導學過程中,從概念的難點處著手,進一步有效突破難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梯形的認識》時,學生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認為梯形只要有一組對邊是平行的就行了。但是對于概念中的“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學生并沒有得到深刻理解。為此,筆者讓學生動手操作,并展開思維引導:想一想,如果給你一個平行四邊形,你能通過剪一刀,就將其變成一個梯形嗎?說說你的理由和操作方法。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發(fā)現只要改變其中一組平行的對邊就行了。由此,學生對只有一組的本質內涵有了深入理解。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概念的本質內涵處進行及時導學,幫助學生逐漸明晰概念,深入理解概念,從而有效推進了導學課堂的實效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實施課堂導學的根本,是要讓學生對自學的知識進行有效反饋,而后展開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展開梳理、引導和點撥,以此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要把握有利時機,在學生對概念認知有困難時導學,在學生推理邏輯出現問題時導學,在學生偏離主題時導學,在學生啟而不發(fā)時導學,只有這樣,才能讓導學課堂對癥下藥,收到實效。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