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雨書院理通古今
---- 記伊川書院
●河南省鄭州市第四高級中學褚桂宇
中國古代書院教育講究親授躬行,這是古代國學教育的主要形式。河洛地區(qū)最負盛名的書院莫過于嵩陽書院,其他有影響力的書院還有伊皋書院、燕堂書齋和周南書院等。地處伊川鳴皋的伊皋書院是宋代大儒程頤所創(chuàng),在當時的影響不在嵩陽書院之下,享有很高聲譽。
北宋時期的洛陽,處于陪都的地位,集中了一大批文人學士和退休官員。當時學術昌盛,學派眾多,講學之風甚盛。在眾多的學派中,二程理學逐漸取得了學術上的正統(tǒng)地位。程顥、程頤在繼承孔孟儒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理學。因二程長期在洛陽伊皋書院講學、著書,伊洛之濱被譽為理學思想的發(fā)源地、理學名區(qū)。金、元時期,理學被統(tǒng)治者視為正統(tǒng)思想,影響深遠。
程顥(1032年—1085年)、程頤(1033年—1107年)出生于湖北省黃陂縣。其父程珦時任黃陂縣尉,其母侯氏好讀書史,二程幼年時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程顥10歲就寫下了表露其高潔情操的“中心如自固,外物豈能遷”的詩句;程頤幼有高識,非禮不動。二程十五、六歲時拜師周敦頤,深受影響,遂厭科舉之業(yè),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頤20歲時,寫下了體現關愛天地萬物、人類生命的小品文《養(yǎng)魚記》。
伊皋書院在宋、元、明時期是洛陽乃至河南最具影響力的書院,它培育出的莘莘學子不管是在政治領域還是在文化領域,都有所建樹,它所倡導和傳承的理學思想一直撫育、潤澤著嵩縣一代又一代人民,使嵩縣成為文明之地、禮儀之區(qū)。
伊皋書院為程頤于1082年所建,當時鳴皋歸伊陽縣管轄。二程父親程珦在管理嵩山崇福宮時,二程曾在嵩陽書院講學。元豐五年(1082年),文彥博到洛陽任西京留守。據《宋史》記載:彥博雖窮貴極富,而平居接物謙下,尊德樂善,如恐不及。其在洛地,洛人邵雍、程顥兄弟皆以道自重,賓接之如布衣交。由此可見,程顥、程頤與文彥博關系密切。當時二程家住洛陽履道坊,程頤想找個地方建立書院。一開始,他想對龍門山勝善上方寺舊址進行修繕,便給文彥博寫了一封信:頤竊見勝善上方舊址,從來荒廢為無用之地。野人率易,敢有干聞,欲得葺幽居于其上,為避暑著書之所。唐王龜構書堂于西谷,松齋之名,傳之至今。頤雖不才,亦能為龍門添勝跡于后代,為門下之美事??煞?,娭命。文彥博回信說:先生斯文己任,道尊海宇,著書立言,名重天下,從游之徒,歸門其盛。龍門久荒,雖然葺幽,豈能容之。吾伊闕南鳴皋鎮(zhèn)小莊一址,糧地十頃,謹奉構堂,以為著書講道之所,不惟啟后學之勝跡,亦當代斯文之美事。無為賜價,惟簡是憑。
程頤所建的伊皋書院,正房5間為講堂,東西廂房各3間,是弟子居住的地方,大門一間,上掛“伊皋書院”匾額,另有宅田10畝,糧地10頃,以供養(yǎng)學生。
書院建成后,程頤在他逝世前的20多年間,經常來往于洛陽和鳴皋之間,長期在這里講學著書。據程頤自述,其著書時間在60歲以后:吾四十歲以前讀誦,五十歲以前研究其義,六十歲以前反復演繹,六十歲以后著書。這就說明,程頤的思想體系和著書講道與伊皋書院有著密切的關系。史料證明,《周易程氏傳》雖然是在程頤被貶時所寫,但修改和傳授是在伊皋書院。除了在登封嵩陽書院講學外,程頤在洛陽講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伊皋書院。
據清光緒三十二年《嵩縣志》記載:程明道先生云:九皋山顛有三池,相距各數步,水分紫、白、黑三色,冬夏不涸,懸崖石洞中,白蝙蝠大如鴨。據此可知,程顥也曾在伊皋書院講過學,并上過九皋山。
當時,四方學子,云集程門,講易學、授理學,求教者日夕盈門,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名儒楊時、尹焞、張繹、孟厚、邵伯溫皆出其門下。程頤所傳之道,就是對后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洛學”,它對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
大觀元年(1107年),一代理學大師程頤去世,后北宋被金所滅,宋室南渡,書院遂荒廢。大德九年(1305年),駐守鳴皋的炮手軍總管克烈士希將軍仰慕二程理學之博大精深,目睹伊皋書院歷經200余年風雨滄桑已破敗不堪,就自籌資金,招募民工,在舊址重修書院,歷時10年乃成,建有欞星門、大成殿、主禮殿、講書殿、藏書樓、九賢祠等房屋百余間,使書院得以中興。其子穆顏鐵木耳繼承父親遺志,復建古閣,藏書多達萬本。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感其誠意,因程頤號“伊川先生”,敕書院名為“伊川書院”,并命刻石立碑以示對克烈士希將軍的褒獎。這塊碑就是著名的“敕伊川書院碑”。而今,這塊元代石碑仍矗立在伊川書院內,成為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