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欽州學院 人文學院,廣西 欽州535000)
從順應論看會議演講中的隱喻翻譯
——以中國—東盟博覽會演講為例
陳茜
(欽州學院人文學院,廣西欽州535000)
摘要:隱喻表達與各國的文化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翻譯過程中準確地闡釋隱喻的涵義更需要順應場景環(huán)境。中國—東盟博覽會演講中的隱喻表達需要根據不同的翻譯場合,順應不同的情景環(huán)境,做出適應性調整。在維索爾倫順應論指導下,剖析了文化層面、地理環(huán)境、共同認知等順應論在隱喻翻譯中的應用,并提出了直譯文化共性、意譯文化差異、詞類轉譯法等順應論下的隱喻翻譯策略。
關鍵詞:順應論;中國—東盟博覽會;會議演講;隱喻翻譯
維索爾倫的順應論認為,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連續(xù)不斷地做出選擇的過程。翻譯也是一個根據不同語境,做出適應性調整的語言使用過程。在隱喻翻譯中,譯者必須順應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文化層面的順應、地理環(huán)境的順應和共同認知的順應,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才能實現成功的溝通與交流。本文試圖從維索爾倫(Verschueren)順應論的視角對中國—東盟博覽會演講中的隱喻翻譯進行研究,力圖為會議演講中的隱喻翻譯研究的發(fā)展提供一些新的啟示。
一、順應論與隱喻翻譯概述
1.順應論
順應論是由比利時語用學家耶夫·維索爾倫在其著作《語用學新解》中提出的。根據維索爾倫的觀點,語言包含了變異性、協商性和順應性三個處于不同層次但又相互聯系的關鍵概念。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連續(xù)不斷地做出選擇的過程,就是對語言內部結構和交際語境關系不斷順應的過程[1]。語言的使用需要考慮四個方面的要素:順應的語境相關因素、順應的結構對象、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以及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2]。順應論的提出為語言的使用和詮釋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隱喻翻譯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新的研究方向。
2.順應論與隱喻翻譯
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觀認為,隱喻是基于人類自身的身體經驗和物理經驗的思維方式,是人類用以認識世界各種事物聯系的重要手段,是人類日常思想和語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人類日常的思維方式和話語的表達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萊可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認為隱喻是人們用于認識世界表達思想的有力武器,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認知工具。隱喻分為結構性隱喻、方位性隱喻和本體性隱喻[3]。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會議主旨演講中,隱喻的運用涉及身體、顏色、建筑、方向、時間、植物、動物、食物、天氣、溫度等方面[4]。這些隱喻的使用,都是基于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文化共性,呈現出以下特點。
在會議演講中,充滿中國文化元素的隱喻表達使用非常廣泛。漢語四字結構的表達能讓演講的內容更加具體、簡潔和形象。比如攜手并進(go forward hand in hand)、同舟共濟(stand by rain or shine)和源遠流長 (run a long course)等。通過這些蘊含在四字結構中的隱喻形象,有效地傳遞出中國人民非常重視中國與東盟各國長期合作的友好關系。
在會議演講中,經常引用包含隱喻的典故、諺語和古文。這些表達包括遠親不如近鄰 (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brother far off.);鄰居好,賽黃金 (Having 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possessing gold);遠水難救近火 (Distant water cannot put out a fire close at hand)。 這些典故、諺語和古文的運用,顯示了中國與東盟各國不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而且有著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
在會議演講中,大量使用了與中國和東盟各國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隱喻表達。反映了人的身體特征的隱喻,如衷心感謝 (heartfelt thanks)、面對( face)、 舉世矚目 (remarkable);與建筑有關的隱喻,包括窗口 (window)、 經濟走廊 (economic corridor)、框架( framework)、里程碑 (milestone)等;表示位移和方向的隱喻,如路線圖 (route chart)、 步伐 (step)、 新的道路 (new road);與天氣、顏色相關的隱喻,如收獲的季節(jié) (harvest season)、 金秋 (golden autumn);植物隱喻,如收獲碩果 (reap the rich fruits)、 播種希望 (sow the seeds of hope)等等。以上的隱喻表達構成了中國—東盟博覽會會議主旨演講的重要特色。這些隱喻的使用與中國—東盟各國人民之間共有的文化、地理環(huán)境、認知能力等密切相關。
維索爾倫的順應論與翻譯的過程有很多的共同之處。順應論認為,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連續(xù)不斷地做出選擇的過程。作為語言使用的特殊形式,翻譯也是一個不斷順應環(huán)境,做出適應性調整的動態(tài)過程。在會議演講中,為了實現有效的溝通,隱喻翻譯要考慮演講者與聽眾的社會關系、不同國家之間的語言文化差異、會場的地理環(huán)境、認知水平以及情感的因素。因此,譯者必須從翻譯目的出發(fā),有意識地選擇翻譯策略和技巧,順應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和對象,作出靈活動態(tài)的順應性翻譯[5]。
二、 順應論在隱喻翻譯中的應用
順應論在會議演講隱喻翻譯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文化層面的順應、地理環(huán)境的順應和共同認知的順應。
1.文化層面的順應
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主旨演講中,使用帶有隱喻含義的歷史典故和經典名言能夠使演講更富有深意。例如:
(1)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中國發(fā)展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高虎城在第三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的演講)*此文中有關中國—東盟的內容均來自中國—東盟博覽會官方網站http://www.caexpo.org/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brother far off.” China’s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cooperation with ASEAN ....
(2)正如一句中國諺語講的那樣,“鄰居好,賽黃金”。(溫家寶在第八屆中國—東盟投資峰會的講話)
As a popular Chinese saying goes,“Having 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possessing gold”.
在例(1)中,演講者引用中國諺語“遠親不如近鄰”來表達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友好關系。譯者把這句諺語翻譯為“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brother far off”,是順應了聽眾日常交際的社會關系,把鄰國之間的關系比喻為兄弟之情更能被聽眾接受,也恰當地表達了演講者希望通過合作,建立各國友好關系的強烈情感。例(2)中引用的“鄰居好,賽黃金”凸顯了中國與東盟各國建立互鄰友好關系的重要性,中國與東盟各國間睦鄰友好關系比黃金還要貴重。譯者把“鄰居好,賽黃金”這句話直接譯為“Having 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possessing gold”順應了文化層面的共識,那就是人人都知道黃金的品質和價值,中國與東盟各國間睦鄰友好關系的重要性,使得人們會像珍視黃金一樣來看待國與國之間的友誼。
因此,對于所引用的諺語和典故,譯者在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到來自不同文化受眾對象的理解。為了有效傳達和理解演講的內容,譯者必須減少不同文化中的差異,順應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共同文化意識,使聽眾能夠理解隱喻的內在含義,促進有效溝通。
2.地理環(huán)境的順應
中國與東盟各國地理相鄰,文化相通。地理位置相近使得中國與東盟各國人民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有許多相通之處。在會議演講中,有關地理環(huán)境的隱喻使用非常頻繁。例如:
(3)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把東盟國家作為主要投資目的地。(溫家寶在第三屆中國—東盟投資峰會的講話)
There is also a strong growth of Chinese investment in ASEAN, 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destination for investment by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4)積極促進在陸路構建以交通干線為依托的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完善基礎設施,發(fā)展通道經濟。(劉奇葆在第三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Efforts will be made to developNanning-Singapore economic corridor based on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mprove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 passage economy.
(5)這個戰(zhàn)略勾勒了中國東盟經濟區(qū)域合作新“路線圖”……也為中國與東盟產業(yè)對接開辟了新的道路。(劉志勇在第三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的演講)
This strategy outlines the new route chart for the China-ASEA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 open a new road for the China-ASEAN sector ...
在例 (3) (4) (5)中, 目的地(destination)、走廊(corridor)、干線(network)、通道(passage)、樞紐 (hub)、路線圖 (route chart) 和道路(road) 這些隱喻的翻譯采取直譯的方式,是順應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特殊地理位置關系,也展現了中國與東盟各國實現經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3.共同認知的順應
認知是人們認識、學習和感知外界事物的心理活動過程。雖然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講不同的語言,但是他們對于客觀事物會產生共同的認識。在會議演講中,同一事物相似的認知能夠激起聽眾的共鳴。例如:
(6)廣西已成為中國與東盟合作中的重要橋梁和平臺。(郭聲琨在第三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Guangxi as an important bridge and platform fo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7)我希望一個更為一體化的東盟將會出現,作為本地區(qū)互補經濟的一個發(fā)動機。(緬甸總理梭溫在第三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的演講)
I do hope that more integrated ASEAN will emerge as an economic powerhouse .
(8)中國始終與東盟國家同舟共濟。(溫家寶在第八屆中國—東盟投資峰會的講話)
China has always stood by ASEAN countries rain or shine.
在例(6) 中,橋梁(bridge)和平臺(platform)的隱喻使用順應了演講者和目標聽眾的共同認知經驗,即橋梁就是供人們從路的一端走到另外一端的通道,而平臺(platform)的隱喻表達是充分利用平臺的結構形象,使人們透過字面意思去理解中國和東盟各國建立合作關系的重要性。在例 (7) 中,把“發(fā)動機”翻譯成另外一個隱喻表達“powerhouse”正是順應了人們的共同認知常識,發(fā)動機一旦啟動,就能夠帶來巨大能量。通過隱喻表達,聽眾很容易理解一體化的東盟一旦形成,就會帶動地區(qū)互補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在例 (8) 中, “同舟共濟”對于母語為中文的人來說很熟悉,就是攜手共同面對困難的意思。但是目標聽眾對這個成語不了解,就不能產生同樣的認知共鳴。 因此把“同舟共濟”譯為帶有隱喻意象的 “stand by...rain or shine”順應了目標聽眾的對于 “風雨”和“陽光”的共同認知。通過隱喻的表達,就能把中文成語中隱含的意思完好地傳遞給目標聽眾。
三、順應論指導下的隱喻翻譯策略
要傳達出隱喻的真正內涵,實現成功的溝通與交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就必須順應具體的語境因素,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
1.直譯文化共性
中國與東盟各國由于在地里位置上非常接近,存在很多文化共性,對接近彼此文化共性的隱喻理解差異不大,在翻譯隱喻時選擇直譯,目標聽眾馬上心領神會,不會造成理解上的隔閡。例如:
(9)……努力把廣西建設成為連接多區(qū)域的國際通道、交流橋梁、合作平臺……(郭聲琨第四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的演講)
...making efforts to buildGuangxi into an international passageway, a bridge of exchange and a platform of cooperation ...
(10 )金秋南寧,我們共同收獲中國與東盟十五周年友好合作的碩果,播種未來發(fā)展與繁榮的希望。(劉奇葆在第三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In this golden autumn in Nanning we are here to jointly reap the rich fruits of the 15-year China-ASEAN friendly cooperation and sow the seeds of hop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演講中出現的 “passageway”“bridge”“reap the rich fruits”“sow the seeds”分別直譯為“通道”“橋梁”“平臺”“收獲碩果”“播種”。這些隱喻形象都是中國和東盟各國人民熟悉的事物,使用直譯策略,不僅順應了原文的意思,也能透過隱喻表達出各國之間合作的重要性。
2.意譯文化差異
會議演講中常常會出現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四字成語。這些帶有隱喻含義的成語很難翻譯成對等的文本。因此,采取意譯這一翻譯策略能更好地表達特有的文化內涵,減少目標聽眾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困惑。例如: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習近平在第九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暨2012中國—東盟自貿區(qū)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Since the founding... China has indeed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its modernization drive.
(12)首先,我將拋磚引玉,就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情況和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作簡短發(fā)言。(中國商務部亞洲司呂克儉司長在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高官會上的主持詞)
I would like to inaugurate the meeting by briefing you on the current China-ASEAN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nd the 5th CAEXPO.
基于各國文字表達上的差異,譯者根據特定的語境對“舉世矚目”和“拋磚引玉”這兩個成語進行了意譯,把成語翻譯成為目標聽眾更容易理解的字詞,也使文本更加精煉和準確。
3.詞類轉譯法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表達不同,有些詞必須要進行詞類轉換,才能使譯文更加通順自然。例如:
(13)We gather here today to facilitate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4th CAEXPO and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event.(東盟副秘書長尼古拉斯-丹迪-戴門在第四屆博覽會高官會上的講話)
今天我們濟濟一堂共同推動第四屆博覽會的籌備工作。
(14)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best wishes for ... the enhancement of friendly ties among their people.(緬甸總理登盛在第五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祝愿中國人民和東盟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更上一層樓。
原句中的“gather”和“enhancement”并未包含隱喻成分,通過詞類轉換分別譯為帶有隱喻含義的“濟濟一堂”和“更上一層樓”。譯文突出了參加東盟博覽會的人數眾多,場面盛大,符合中國人語言表達的習慣。
四、結語
會議演講中的隱喻包含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內容經典,意味深長。要想準確表達出隱喻的真正涵義,翻譯時必須要順應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文化意識、地理環(huán)境以及認知水平等語境因素,做出靈活的調整。順應論在隱喻翻譯中的應用,使得會議演講中隱喻的深刻含義和重要信息得到準確傳遞,縮小了中國與東盟各國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實現了與各國文化的有效溝通和傳播,促進了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友好合作發(fā)展和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謝朝群,陳新仁.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4][英]戴南(Deignan A.).英語語法系列:7.隱喻[M].丁建民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宋志平.翻譯:選擇與順應——語用順應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4(2):19-23.
(責任編輯張玲玲)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of Conference Speeches in China-ASEAN Exp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Chen Xi
(School of Humanities, Qinzhou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culture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different countr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more precisely, adaptation should be taken to the specific con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daptation theory and metaphor translation,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metaphor in the conference speeches of China-ASEAN Expo and analyses the metaphor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ical and cognitive adapt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offer different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na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commonalities, free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adaptation theory; China-ASEAN Expo; conference speech; metaphor translation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3X(2016)00-0077-04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0.015
收稿日期:2016-03-13
作者簡介:陳茜(1982-),女,廣西賓陽人,欽州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