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一
摘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藝術的創(chuàng)作、設計、表演、演奏,不但要為之歌與呼,藝術的理論也要與時俱進,展示出中國特色和民族氣派。對于藝術認識的混亂,是因為沒有健全的理論指導。理論的作用在于,它能給你一個完整的概念,從本質上了解藝術及其體系。當今的藝術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既有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的,還有外來的,甚至有些標新立異的名目不得其解。面對各種藝術,頗有眼花繚亂之感。不論怎么說,藝術應該助人向上,對人有益。對于藝術來說,“藝術學”的建立和藝術學成為“學科門類”,是中國藝術發(fā)展的兩件大事。從事藝術實踐的藝術家可能感覺不到,好像一如往常;若從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角度看,這兩件大事不僅標志著學科的上升和成熟,并且將其推放到了文化中的很高層面的位置,表明了它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藝術原理;藝術現(xiàn)象;藝術學理論;藝術學;藝術規(guī)律;藝術體系
中圖分類號:JO
文獻標識碼:A
《藝術原理述要》并非是“藝術原理”的系統(tǒng)論述,而是對其中一些重要問題的探討?;蛘哒f是研究藝術學必須考慮的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又不是完整的藝術學原理。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寫作者正走在藝術學研究的路上。就像燒一鍋飯,有的米還沒有煮透,總不能讓人吃夾生飯。在我看來,深刻地認識這些問題,可能更有助于對藝術原理的解決。猶如杜甫所說:“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詩人不是軍事家,但寫了這首軍歌;藝術也不是被射、被擒的對象,但其中的道理是能啟發(fā)我們思考的。
藝術是屬于人之精神的。人既不同,精神各異,藝術的問題也就表現(xiàn)得很復雜。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隨意性很大。七尺長槍任揮舞,這般不行換那般;一覺醒來不舒展,變個姿勢就坦然。反正是“敲鑼賣糖,各干一行”;“麻油拌白菜,各人心里愛”。研究理論,卻來不得那么隨便,概念要準,邏輯要嚴,論點與論據要相互確證,最低要自圓其說。一個“圓”字,要做得端正規(guī)矩又談何容易呢?遠古之人為了在石刀上鉆個圓孔,不知鉆了多少年,才認識了圓形。要把藝術理論的圓圈畫正,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對于藝術學,我確實想得很多。主要是不想炒外國人的冷飯,鸚鵡學舌似地重復人家的話。這種想法不是憑空而來,是因為我們的藝術傳統(tǒng)太豐厚了,博大精深,并非溢美之詞。從“觚不觚,觚哉!觚哉?”可以看出,孔夫子比較刻板,但是他把禮樂看得很重,強調“文質彬彬”,為做人的文明豎起了一個很高的標準,人類的尊嚴由此而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方綻開了一批“現(xiàn)代主義”之花,一改古典主義的寫實如微,而變得奇形怪狀,因為攝影術已經發(fā)明,藝術為何要同機械相拚呢?對于此,中國人本可以泰然相視,因為在我們的藝術中早就有“工筆”和“寫意”,也就是寫實和變形。藝術形式的變化是多樣,而不是取代,為什么厚此薄彼呢?畢加索的所謂“立體派”,在側面人物的臉上畫了兩只眼,引得人們大驚小怪。有人罵他,說是資本主義走向沒落時期的歇斯底里。然而辱罵者卻不懂得藝術的奧妙,不曉得早在1800年前,我國東漢時期的畫像石上,“側面臉,兩個眼”的人物比比皆是,那時的封建社會不是走向沒落,正處在上升時期。當歷史的時針轉到今天,20世紀80年代,陜北農村的幾位婦女表演剪紙,在側面老虎的頭部剪了兩只眼睛,使觀摩的人出乎預料,有幾個外國留學生驚呼“畢加索”!農村婦女不知道什么是畢加索,感到莫名其妙,冷靜地說:老虎本來就有兩只眼,你不是也有兩只眼嗎?
這是由觀念所養(yǎng)成的一種習慣。她不是對面寫生,而是靠觀念作畫。猶如畫正面的人臉,對受光與背光的反差,稱作“陰陽臉”,這是很不吉利的。
實踐證明,人對藝術的欣賞和接受,也是需要培育的,并且習慣不同,不能拿一個模式要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比酥坝幸魳犯械亩洹焙汀案惺苄问矫赖难劬Α?,都是人的主體的修養(yǎng),欣賞音樂和美術,只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藝術原理述要》之成,是應了梁玖君和倍雷君的要求,是一個未定稿??晒┭芯可鷧⒖?,當作一家之言作比較研究,以助于自己的見解。若干年前,我曾為研究生開過一門“藝術原理”課,包括十一個部分,故又稱作“藝術十論”。講過幾次,頗受歡迎,但我已不滿足。有一份提綱附后,可為參考。變戲法的有一句口頭語,對觀眾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毖芯克囆g學,要探討藝術的“門道”。如果不去看戲法,怎能知道戲法的門道呢?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藝術的創(chuàng)作、設計、表演、演奏,不但要為之歌與呼,藝術的理論也要與時俱進,展示出中國特色和民族氣派!
中國“藝術學”的建立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的輝煌,難道沒有理論的支撐嗎?該是亮出來的時候了。
一、“藝術”是個統(tǒng)稱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談論“藝術”,大都能說出一些,因為他知道電影、京劇、歌曲、國畫、油畫等都是藝術。雖然講不全,也講不具體,卻是了解一些常見的或是他所喜愛的某種品類。這種現(xiàn)象,甚至在一些從事藝術實踐的人中也存在著。一個學二胡的人當然會精通二胡的技巧,也能說出各種“民族樂器”和鋼琴、提琴之類,但對整個音樂,可能講不完全。學國畫的人對油畫一竅不通,更不知設計藝術;反過來也是一樣。最令人不解的是,有的史論家和評論家也是如此,不但將“青花”和“青瓷”混為一談,將“木刻”與“版畫”并列,甚至將木刻劃到雕刻之中了。把《文心雕龍》看作雕刻書,并非是憑空捏造。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這主要是就技藝的不同而言,卻不知民間藝人另一句口訣:“隔行不隔理”。不通曉藝術的基本道理,勢必造成概念的混亂。原因是藝術院校的專業(yè)分得過細,又缺少藝術的“通識”教育。加之盲目學西方,以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科學的”、“現(xiàn)代的”、“先進的”,甚至出現(xiàn)了與西方“接軌”的提法,諸如“纖維藝術”、“軟雕塑”之類。將剪紙改稱“鏤空藝術”,那么,雕塑也可改稱“凹凸藝術”了。前幾年不是有人將宣紙裹在模特兒身上,像是一個未及化蛾的蟲子在蠕動;作者在她的身上寫字,據說是現(xiàn)代書法,稱作“互動藝術”。一部電話機的設計怎么能叫“環(huán)境藝術”呢?設計者振振有詞地說:只要是人的“身外之物”都是環(huán)境!大河奔流,泥沙俱下,不能把泥沙團起來當藝術。恩格斯引用黑格爾的話說:“我們當然能吃櫻桃和李子,但是不能吃水果,因為還沒有人吃過抽象的水果?!薄八囆g”是個統(tǒng)稱,我們卻在天天吃藝術的水果。
對于藝術認識的混亂,是因為沒有健全的理論指導。理論的作用在于,它能給你一個完整的概念,從本質上了解藝術及其體系。對于從事藝術實踐的人來說,不但有助于專業(yè)的定位,并且可以互補,開闊視域,提高修養(yǎng),不至于將自己從事的專業(yè)看得過高或過低?!俺哂兴?,寸有所長?!比魏螌I(yè)的形成都有自身的長處,為其他藝術所不及。那種對藝術“強分尊卑”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膚淺的。有人打比方說:譬如做一件禮服,最后的紐扣搭配很重要,甚至會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即是說,服裝少不了紐扣,但紐扣并不等于服裝。一部機器,有大大小小的若干個零件,某個齒輪、某個螺絲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相互關系上,如果少一個零件,可能會影響全體。社會上所謂“冷門”、“熱門”,可能會存在對某種專業(yè)人員的多余或缺失,但不會是長久的,應防止有意的炒作。
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記憶猶新,每次浪頭都是對文藝的沖擊。從批判《武訓傳》《海瑞罷官》起,接連不斷。當時的話語叫作“拿文藝開刀”,其中的奧妙當然是復雜的,受害的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凹t衛(wèi)兵”沖鋒在前,叫作“大批判開路”。那時的口號是:“批倒批臭,打倒在地;踩上一只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揪頭發(fā),坐“飛機”,戴高帽,掛牌游街,極盡人身侮辱。批判海瑞,最后落到了“清官”與“贓官”的辯論,竟然以為贓官比清官好,因為贓官敗壞了封建社會,清官卻是鞏固了統(tǒng)治者的地位。這種古怪庸俗的邏輯,怎能有助于民族的進步呢?它使我們覺悟到,不論做什么,都要冷靜地想一想,進行理性思考。“智勇”兩個字是常常連在一起的。有智無勇固然做不成事,但有勇無智也不會有好結果。最嚴重的是,那時候有不少人產生了“文藝危險論”,好像文藝的作用比什么都大,甚至超過了武裝斗爭。以后記取教訓,再也不讓自己的孩子從事文藝工作了。事隔四十年,現(xiàn)在文藝又“熱”起來了。不是忘記了過去,是因為它確實有一種誘人的魅力。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不論從事什么樣的藝術活動,還是對于藝術的研究,都要有理論思維。它能幫助我們認識藝術,理解藝術,不至于走彎路。有些藝術是很熱鬧的,山西民間的“威風鑼鼓”,敲起來震耳欲聾,不能讓各種聲音攪亂了耳朵,也不能讓五顏六色迷糊了眼睛。
當今的藝術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既有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的,還有外來的,甚至有些標新立異的名目不得其解。面對各種藝術,頗有眼花繚亂之感。你聽過“老鼠愛大米”嗎?你看過“忽悠藝術”嗎?你了解“后現(xiàn)代藝術”嗎?都應該認真思考。不論怎么說,藝術應該助人向上,對人有益。否則,要它有何用呢?
二、藝術的整合
中國的各種藝術,如昆曲、京劇、歌舞、古琴、國畫、書法、篆刻、百工、女紅、曲藝、百戲、影戲等,在歷史上都是各自發(fā)展、獨立為業(yè)的。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既無綜合之說,也無統(tǒng)一之舉。“藝術”一詞偶爾出現(xiàn),并非現(xiàn)在的意義。古代的所謂“藝術”,系指各種技藝術能,并不專指現(xiàn)在的各種藝術?!逗鬂h書》說:“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注日:“中書,內中之書也?!囍^書、數(shù)、射、御,術謂醫(yī)、方、卜、筮?!薄稌x書》有“藝術傳”,其“序”說:“詳觀眾術,抑惟小道,棄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經?!皲浧渫撇接染⒓磕芸杉o者,以為藝術傳?!?/p>
由此看來,古人對于現(xiàn)代概念的“藝術”并不十分重視,其分散的情況也不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習以為常的習慣覺察不到,譬如中國人記錄時間的順序是年、月、日,西方人是日、月、年。中國人寫信的地址順序是國家、省市、縣區(qū)、街道、門牌號碼,西方人則是顛倒過來。一個是由遠到近、由大及小,另一個是由小及大、由近及遠。這是什么原因呢?很明顯是由思維方式的習慣所決定的。就像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吃飯用刀叉一樣,說起來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生活習慣,實際上最初都與思維有關。西方人的餐具刀又是專用功能的,中國人的筷箸則帶有多功能的綜合性。人們習以為常,習慣成自然,好像應該如此。歷史是面鏡子,當歷史開始說話,它會告訴我們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在很早之前,中國人吃飯并不是用筷子。在青海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一套完整的骨制餐具:刀叉和勺子。這說明中國人吃飯用筷子,是后來選擇的結果。普通的筷子多用毛竹做成,質樸而挺直。商代的殷紂王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叔父萁子為之害怕,因為用了象牙筷子就不會再用粗陶碗,以小見大,不可收拾。這是關于筷子的最早記載。從這些生活小事可以看出,西方人思考問題講求實際,多是就事論事;中圍人是先考慮事理,甚至引經據典,尋找依據,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然后實行。中國人重視傳統(tǒng),魯迅曾說:“古文化之裨助著后來,也束縛著后來?!边@是要特別注意的。
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確實豐富,特別是封建社會在農耕制度下所形成的文化積淀,全面而成系統(tǒng),這是非常寶貴的智慧之財富。但是,任何財富都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古人所處的時代并非是我們的時代,他們的理想也不會是我們的理想。因此,在他們思考和實踐活動中,在我們看來,必然有舊的不合時宜的東西,甚至與我們的觀念完全相反的東西。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只能是批判地繼承。吸收其精華,刪除其糟粕。在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上,虛無主義和保守主義,盲目否定與全盤繼承,是性質相同的兩個極端,都是要不得的。
譬如說,封建社會人分等級,強調貴賤,且不說皇家貴族、高官大臣,即使是士農工商的“四民”,也互相爭比。農民說:“人生天地間,務農最為先?!笔止に嚾苏f:“錢財萬貫,不如薄技在手。”讀書人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弊x書人走仕途,由舉孝廉而科舉,一旦“鯉魚跳龍門”,便可身價百倍?!岸墒北局讣Z食的俸祿,后來變成了高官的代稱。吉祥語中的福祿壽“三星”,其中的“祿星”便是由俸祿代表錢財。明清以來的民間年畫中,所渭“天上麒麟兒,人間狀元郎”,和“五子登科”、“連中三元”等,都是圍繞著“讀書做官”和“升官發(fā)財”。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古代的“詩人”和“書法家”,大都沒有專業(yè),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做官的“業(yè)余”。大書法家王羲之是不帶兵的“將軍”(右軍),大詩人杜甫為掛名的“工部”。就多數(shù)人來說,書法是“門面”,詩是唱和應酬。當然也有抒發(fā)胸懷、認真創(chuàng)作的,前兩人即是如此,但并非作為職業(yè)。宋代的畫院是有畫家為專職的,名為“待詔”,真不知是個什么官。古代以各類藝術為職業(yè)的人,均屬社會下層,包括優(yōu)伶、伎女、吹鼓手、畫匠、手藝人等,在等級嚴明的社會中,上層官員與下層布衣怎么能聚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呢?所以說,一個長于從整體思考的民族,唯獨對藝術缺少整合,可能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