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瑤(四川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四川成都 610101)
?
淺析英漢委婉語的差異性與相似性
肖瑤
(四川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使用委婉語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英漢兩種語言也不例外。這既與特定社會文化相關(guān),又是對特定社會文化的反應(yīng)。由于不同的風(fēng)俗習(xí)慣和歷史背景,英漢兩種委婉語在國民心理、宗教信仰以及社會家庭等級制度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同時,由于修辭特征的一致性,英漢委婉語也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其間接性和含蓄性、普遍性以及時代性等特征上。
關(guān)鍵詞:英漢;委婉語;差異性;相似性
語言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委婉語則是語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甚至可以夸張地說,沒有委婉語,語言便不能恰當(dāng)運用。委婉語在英漢兩種語言的日常交際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人們運用圓滑委婉的英漢表述來替代令人不快的禁忌語或敏感話題,不僅傳達(dá)了交流的意圖,而且展現(xiàn)了語言的藝術(shù),最終使人際交往能夠順利愉快地進(jìn)行。
(一)國民心理的差異。英漢委婉語的形成基于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和國民心理,中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推崇中庸之道與和諧統(tǒng)一思想,而西方國家則以基督教文化為主,崇尚個人主義。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創(chuàng)立發(fā)展的思想道德體系,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對中國歷史、社會結(jié)構(gòu)以及國民心理影響深遠(yuǎn)。中國人強(qiáng)調(diào)社會交往中的禮貌與和諧,委婉語圓滑婉轉(zhuǎn)的表達(dá)方式促進(jìn)了交流的順利進(jìn)行。以漢語中的古代俗語為例,“禮之用,和為貴”“仁者愛人,有理者敬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無不表現(xiàn)出漢語委婉語受到儒家思想以及獨特國民心理的影響。
然而,在西方國家,基督教文化則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基督教從社會、政治以及教育各個方面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舉止,為西方社會提供思想道德準(zhǔn)則。作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基督教文化強(qiáng)調(diào)“愛”,其道德核心是“人本主義”,推崇個人價值與意義,因此,英語中隨處可見反映這種價值取向和國民心理的表述,例如,有句諺語叫“l(fā)ove your neighbor”,意思是關(guān)愛你身邊的人,甚至包括你的仇敵,可見“l(fā)ove”在文化價值以及語言文字中的重要地位。除了”love”,基督教文化還強(qiáng)調(diào)“equality”、“freedom”以及“individualism”等,這些教義影響著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日常行為以及語言運用,英語委婉語正是基于這種特定文化而產(chǎn)生并發(fā)展的。
(二)宗教信仰的差異。委婉語源自語言中的禁忌語,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導(dǎo)致不同的語言禁忌語,從而產(chǎn)生各具特色的委婉語。因此,英漢委婉語的差異性同樣來源于不同的東西方宗教信仰。
中國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多種宗教并存的國家,沒有哪一個宗教占絕對主導(dǎo)的地位,中國人信奉道教、佛教以及基督教等多種宗教,其中道教和佛教在中國更具影響力。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人們常說道教重視人生和生命,它尋求人類肉體的長生不老。例如,“嫦娥奔月”“八仙過?!钡榷炷茉?shù)膫髡f故事都是出自道教。在道教文化中,世上萬物并無根本區(qū)別,因此“生”和“死”之間也非迥然不同,用于“死亡”的委婉語諸如“仙逝”“化鶴”“駕鶴西游”“物化”“羽化”等都表現(xiàn)出道教對人們生死觀的影響。佛教則是從印度傳入中國,在隋唐時期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宗教。佛教中描述“死亡”的委婉語有“歸西”“圓寂”“坐化”。道教和佛教對漢語委婉語的影響也具有相似之處,例如,二者都用“歸真”作為“死亡”的委婉語。
在西方國家,人們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徒敬畏上帝,尊上帝為唯一真神,虔誠地信奉上帝,因此,他們在言語上多用委婉語來指代上帝以示尊敬,例如,“the maker”“the supreme”“Lord of lords”“Golly”“Gosh”“the Almighty”“the Eternal”“the Light ofthe World”“Our Father”等都是用來指代“God”的委婉語。宗教信仰的差異使人們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也迥然不同。西方人認(rèn)為,死亡是人生的必經(jīng)階段,雖然殘酷但是無法逃避。在英語中,有關(guān)死亡的委婉語大多源自圣經(jīng)故事,例如,上帝用土創(chuàng)造人類,因此死亡便是“toreturn todust”;又如,基督教認(rèn)為人類生而有罪,因此死亡又叫做“topaythe debt of nature”。對西方人來說,死亡不僅是肉體生命的完結(jié),還意味著其靈魂有可能升入天堂,因此,人們常用“be called to God”,“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to be sent to their accounts”,“go to Heaven/Paradise”以及“to yield up the ghost”等委婉語暗指死亡。
(三)家庭和社會等級制度的差異。
1.稱謂的差異。中國人重視家庭和社會等級制度,在家庭中,晚輩不能直接稱呼長輩的名字,而要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稱呼來替代。在社會中,中國人喜歡在姓氏后面加上某人的社會職位,例如,“王局長”“李總”“周經(jīng)理”“張老師”等等。另外,人們常用漢語中的自謙語來降低自己的身份,而用敬語來抬高對方的地位以示尊敬,例如,漢語中的“家父”“令尊”“寒舍”“敝人”等,這些稱謂詞都屬于委婉語的范疇,用來顯示自己的謙卑以及對別人的尊敬。
在西方文化中,人們更注重個人觀念,并不刻意強(qiáng)調(diào)家庭和社會的等級分化。西方人平等意識十分強(qiáng)烈,與人交往中往往直呼其名,無論是陌生人、同事、上級、下級,甚至父母孩子之間,直接用各自名字相稱,以示平等。有時在正式場合,人們會在名字前加上“Mr./Mrs./Ms./Miss”,例如,西方人介紹自己的上級時會說“This is Mr. Wang, our dean”(這是王先生,他是我們的主任。)“主任”這個身份只是對王先生的補(bǔ)充說明,但是,換做漢語介紹就變成“這是王主任。”“主任”就變成和姓氏同樣重要的身份認(rèn)證。
2.對待“年老”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尊敬老年人,在漢語里“年老”意味著淵博的學(xué)識和豐富的閱歷,相關(guān)的委婉語如“老謀深算”“老馬識途”“老當(dāng)益壯”“老成持重”等都是夸贊老年人的褒義詞。漢語中的“老”是資格、尊嚴(yán)和權(quán)威的象征,人們常將“老”加在對方姓氏后面,如“張老”“李老”等,來稱呼德高望重的老人或長者。
然而,在英語的某些語境下,“年老”則屬于禁忌語,因為在西方文化中“old”意味著反應(yīng)遲鈍、老眼昏花、固執(zhí)己見等。當(dāng)人們步入老年也就意味著接近死亡,成為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因此,英語中避免將“old”等詞匯用在稱謂中,而是采用“well- preserved”、“golden ages”以及“senior citizens”等委婉語來暗指老年人。
(一)間接性和含蓄性。委婉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其間接性和含蓄性。它通常采用一種婉轉(zhuǎn)的方式表達(dá),根據(jù)語境,人們可以推測出隱含意義和話外之音。例如,如果某人病了,英語會用“He is under the weather.”來代替“He is ill”;再如,漢語會用“殘疾的,殘障的”來代替“瘸腿的,跛腳的”??梢?,英漢委婉語都會用婉轉(zhuǎn)含蓄的方式來代替直截了當(dāng)?shù)纳脖磉_(dá)。
(二)普遍性。人們常常會用委婉語指代眾所周知的事情,因為其隱含意義顯而易見。同時,為了替代某些話題中的禁忌語,英漢委婉語在表達(dá)上具有相似性,例如,有關(guān)死亡的禁忌語,英語會用“pass away”或者“l(fā)oss one’s life”來代替“die”,同樣,漢語會用“長眠”“安息”或者“與世長辭”等來代替“死”。
(三)時代性。語言的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社會的變化對其影響最大。委婉語的變化是一個持續(xù)過程,因此它具有顯著的時代特性。例如,在英語中“Shehasababy.”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委婉表述,20世紀(jì)50年代人們會說“She is expecting.”或者“She is pregnant.”但是80年代就變?yōu)椤癝he is in an interesting state.”或者“She is in a delicate condition.”在漢語中,古人常用“身懷六甲”或者“夢熊有兆”代指懷孕,而現(xiàn)在人們思想更加開放,因此不會對這種話題過于避諱,反而更加直接地談?wù)?,甚至不需要委婉語的間接表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委婉語更是反應(yīng)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大量委婉語,二者既有顯著差異,又有重合相似。對英漢委婉語進(jìn)行對比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減少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的錯誤,實現(xiàn)和諧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xiàn):
[1]Allan,K., Burridge, K. Forbidden Word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3]Fromkin,Rodman&Hymas. An Introductionto Language, 7thedition[M].Boston:Thomson/Heinle,2003.
[4] Leee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5] Southland, Ronald. Language in Social Context i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97.
[責(zé)任編輯靳開宇]
中圖分類號:H314.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 0438(2016)05- 0068- 02
收稿日期:2015-12-14
作者簡介:肖瑤(1990-),女,山東青島人,四川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