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寧
摘 要: 古詩詞作為我國偉大的民族瑰寶,映射著燦爛文明的古代文化,是時代變遷的結果,反映了時代變遷的影像,飽含道德元素的《詩經(jīng)》,映射人文理念的《楚辭》,沉淀著歷史的靈魂,積累了文化底蘊。所以,高中語文課古詩詞學習,既是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又是語文課程傳承的需要。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效性,衡量標準應該是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參考標尺為學生的實際接受效果,古詩詞飽含的情感、藝術、文化傳承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與語文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古詩詞鑒賞 文化傳承 高中語文
現(xiàn)在的高中語文課古詩詞鑒賞的教學大多數(shù)還是通過刻板的形式進行,不能夠對詩詞內容進行深刻領會,理解不了古詩詞中蘊含的深遠意境,教師刻板僵化的鑒賞教學,使教學形式呈現(xiàn)出必然的單一、陳舊、刻板,課堂氛圍沉悶,了無生機。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很難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根本不能夠對相關內容進行充分領會,達不到神魂合一。鑒于這種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采用以下幾種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實現(xiàn)文化傳承的最終目標。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明確教學思路
古詩詞教學中應利用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明確教學思路,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環(huán)境下得到靈魂的共鳴與感悟。古詩詞鑒賞的關鍵在于領會詩詞內容,深入作者的內心,對作者的情感充分領會,從而達到與作者靈魂的共鳴。如在《蜀道難》一課教學中,可以通過播放巴蜀之地的景色,了解李白所說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體驗作者的豪放、不羈、無奈、蒼涼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艱險情境。同時可以用音樂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從而把握詩詞的主題思想。
二、利用角色扮演法引發(fā)情感共鳴
古詞鑒賞重在學生對意象的認識,適當運用角色扮演法,可以讓學生從容不迫地分析詩詞,掌握詩詞的具體內容和中心思想。如在學習詩人李白的《孤蘭》一詩時,即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艷恐林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fā)?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深刻體會孤蘭的處境,雖說被野艾莠草埋沒,但仍一枝獨秀,臨風而卓然挺立,這里表達了怎樣的處境?“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fā)”。“清風”借指什么?“香氣”比喻什么?就行文講,是由悲愴轉入怨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然后進入解讀說明這首詩托物言情,寄意幽深,詩之比興寄托明顯,表達了詩人受壓抑的現(xiàn)實處境。運用排比寫法借指引薦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負;感慨知音難覓的寂寞心情。同時展開擴展,與這首詩類似的詩有明朝李東陽的《白頭翁畫》,即“莫道春風好,春風易白頭。君看花里鳥,亦有世間愁”。這樣在重視學生對意象的理解、把握程度的同時,重視學生的知識拓展。
三、反復閱讀,多次誦讀,活躍學生思維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閱讀,可以活躍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與拓展能力。形成感悟意境,體會情感,融合靈魂,養(yǎng)成品鑒詩詞的好習慣。
“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在樹立這種價值觀以后,學生會養(yǎng)成誦讀的習慣。如在學習李清照的《一剪梅》時,讓學生反復吟誦“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當學生用作者的口吻進行朗誦時,會油然而生無奈之感和相思之情,體會到作者的內心情感活動,哀傷痛苦的心,以及對世事無常的無奈之情,從而產(chǎn)生強烈共鳴,參與到課堂中,提高學習效率。
在誦讀李清照的經(jīng)典篇目《醉花陰》時,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將李清照的其他經(jīng)典作品給學生進行具體展示,組織學生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充分表達自身的想法及感受。這樣可以在全面了解李清照的同時,加深學生理解,把對李清照的認識變得更加形象和具體,細膩體會李清照的詞。可以通過傳說強化中心思想,誦讀《鵲橋仙》時,可以將自身情感娓娓道來,并突如其來地進行一聲深情而猛烈的吶喊,從而成就千古名句,對人們的內心形成長達千年的沖擊。
強化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的基礎條件是激發(fā)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如在學習杜甫的經(jīng)典詩歌《絕句》時,學生可以通過聯(lián)系自身生活,將自身對生活的感悟映射到詩歌中,學生就能夠學會從作者角度出發(fā)對詩詞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逐漸發(fā)現(xiàn)詩詞的美妙之處。
通過聲音上抑揚頓挫的朗誦對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行聲情并茂的表達,并通過學生點評使學生對詩詞情感內容理解得更加全面。學生的古詩詞鑒賞學習,在某種程度上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及高考的巨大壓力下,古詩詞鑒賞已經(jīng)在教學過程中逐漸變質,淪為功利化的教學得分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就應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積極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