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翔
“對話”這種語言形式各個學段都有,從第二學段起,針對“對話”的教學得以實施。“對話”涉及多種語文知識和能力。比如“提示語”,或在前或在中或在后或沒有提示語。為什么需要如此多的變化?僅僅是形式的豐富嗎?再如“標點符號”,最主要的是冒號和引號,但也見其他標點符號。除了認知,還需要理解和運用,即便是引號的書寫,也需要格外關注。新課標指出,第二學段要在閱讀教學中“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在寫話教學中“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雖然冒號、引號等并非“對話”專用,卻畢竟是最常用的,難以回避。還有“對話”中人物與語言的適切性,往往易被忽視。什么樣的人物說什么樣的話及語氣、口吻等,并非第二學段學生所能深切體會。
以下為《小攝影師》(人教版三上)的教學片斷——
(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讀第三至五自然段)
師:我們發(fā)現(xiàn)這是高爾基與小男孩之間的對話。寫對話的時候,我們要用上一個什么標點符號?
生:雙引號。
師:是啊,雙引號。寫前引號與后引號,它們的位置應該在哪兒呢?在田字格的什么部位?
生:前引號和后引號應該在格子的左邊,然后上面。
師:想想,對嗎?
生:右邊。
師:對啦,應該在右上角。我來寫一寫(在田字格中加以板書演示),前引號:輕落重收,再來一次;后引號:重落輕收,再來一次。我們一起來書空。
(師生:前引號:輕落重收;后引號:重落輕收。)
師:引號表示一個人說的話??磥恚柺菍υ捗鑼懕夭豢缮俚臉它c符號?。?/p>
首先,這里對“對話”這一語言形式的認知,是在第一學段基礎上的再確認。其次,確認的標志是“引號”,知道寫對話的時候要用引號加以表示。這也是鞏固或者說明確了第一學段的知識。要不要對引號的形體加以確認呢?比如前引號是兩個倒過來的逗號,后引號是并排的兩個逗號?自然是可以的,但相信在第一學段初次接觸時已經(jīng)有所認知了。于是,教學的重點落實在引號的書寫上。教師示范,“輕落重收”和“重落輕收”的口訣準確提示了書寫的特點;學生一邊重復口訣一邊書空,簡單易行,點到即止。
投影:
高爾基問:“是你扔的紙團嗎?”
小男孩站起來,鞠了個躬:“是的。請讓我進去吧!”
高爾基說:“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p>
師:好吧,我們保留提示語。這樣行么?請你再讀一讀。
生:行是行,就是……
師:我改得好不好?
生:不大好……
師:嗯?
生:課文里小男孩說了兩次。
師:這里一次性說完,有啥區(qū)別呢?
生:這里小男孩先站起來鞠完躬再說,和課文里的根本不一樣。
師:不知道大家聽懂沒有?你的意思是說小男孩先說“是的”,然后再站起來,鞠躬,再說了后半句話。這里是有順序的。對不對?
生:對。改了以后順序不一樣了!
師:你真了不起??磥硖崾菊Z的位置不能隨便改,我錯了。作者寫提示語是有意圖的,至少在這里,還有一個先后順序問題。
投影:
“是你扔的紙團嗎?”高爾基問。
“是的?!毙∧泻⒄酒饋?,鞠了個躬,“請讓我進去吧!”
“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高爾基說。
師:好,提示語在中間。注意觀察,這中間要用到一個“逗號”。是呀,等到第二次說話結束,才算一個完整的句子。所以,第二次說話前面我們要用上——“逗號”。大家可要記到腦子里。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重在體會“提示語在中”的作用和意義,總共有三個步驟。第一步,去掉這三個自然段的所有提示語,學生發(fā)現(xiàn)沒有提示語就不清楚誰說了話,話是誰說的。第二步即以上教學片斷,把所有的提示語都放置在前面,就有學生認為別扭,這自然不是確切的理由,但也可以理解為學生沒有能力組織合適的語言予以表達??少F的是,有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一改變,語序出現(xiàn)了問題。“小男孩站起來,鞠了個躬:‘是的。請讓我進去吧!’”與原文“‘是的?!∧泻⒄酒饋?,鞠了個躬,‘請讓我進去吧!’”相比可知,小男孩一系列連貫的言行,有其先后順序。提示語在中,不僅是形式豐富的需要,還有其邏輯關系在內。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注意“逗號”,不單純要求表象記憶,而是從一個句子的語義完整性角度而言,也更為準確。接下來第三步是角色表演,以鞏固“提示語在中”的認識。
師:在那么長的時間里,小男孩還會吩咐什么?
生:比如說:坐在哪個沙發(fā)上,怎么笑,哪個地方拍出來比較好看,光線要怎么調亮,報紙要怎么拿。
師:吩咐高爾基:來,坐到那個沙發(fā)上,報紙拿到左邊一點。是這個意思嗎?還會吩咐什么?
生:請您把手拿高一點?
師:高爾基回答:哦,好的。還會吩咐什么?
生:報紙擋住了臉啦!
師:高爾基應聲:哦,好的。
師:(展示填空練習)可不是嘛,有一位男孩把他們之間的對話寫了下來,可是呢,少了標點符號,你能幫他填一填嗎?你還可以繼續(xù)寫一次對話。標點寫在田字格或方框內,橫線上寫上對話哦。
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在文本情境內發(fā)掘的說話、寫話訓練。抓住“吩咐”一詞,引導學生說說:小男孩是怎么吩咐高爾基的?在此基礎上,以填空方式完成“對話”語段標點符號的補充和寫話練習。如圖所示,第一次對話僅僅是補充標點,其重點在于引號的書寫。故而采用田字格,與案例一中的書寫指導相互呼應。第二次對話是第一次對話的發(fā)展和提高。首先是寫話;其次是標點符號的書寫不再使用田字格,重點考量學生對引號位置的把握程度。同時,“提示語在中”,提示語后的標點也作為考量的一個重點。
仔細揣摩,學生回答“他還會吩咐什么?”時說,“比如說:坐在哪個沙發(fā)上,怎么笑,哪個地方拍出來比較好看,光線要怎么調亮,報紙要怎么拿”,這是例舉性質的陳述,而非情境描述。如果老師的應答不是重復,而是引導學生模仿小男孩的口吻來說,或者師生之間立刻展開情境對話,應該更能體驗“對話”這一表現(xiàn)方式,同時也豐富文本內容,體會到高爾基的和藹。
在開展寫話訓練的反饋教學時,發(fā)現(xiàn)“提示語在中”之后使用“,”的學生并不多,而更多是“:”。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在第二個片斷中,“‘是的。’小男孩站起來,鞠了個躬,‘請讓我進去吧!’”中的提示語最后并沒有一個“說”字,而“□不行□小男孩搖搖頭,說□□”中有“說”,學生深受以往教學的影響,自然而然地使用了“:”??梢娺@一教學點,在舊的知識基礎上生成、發(fā)展新知識,其教學內容的把握和教學策略的選擇都需要作細致考量。
綜上所述,“對話”不僅僅是對話,它的多種呈現(xiàn)方式是依據(jù)行文表達的需求而確定的,它的多種標點的結合使用是言語邏輯的外在體現(xiàn),對話與人物之間的適切對位更需要有深刻體悟。由此可知,“對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再認識、再理解和反復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