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僑聲中學,福建晉江362200)
論物理課堂教學模式中“展示”的運用
張鵡
(晉江市僑聲中學,福建晉江362200)
人都是希望被認可、被重視的。但要讓別人認可你、重視你,就必須通過一定的場合、適當的平臺把你的能力、學識、思想等展示出來。學生在學習上也同樣需要這種平臺,因此,應盡量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特別是在學生學習方面,如果同學們能多一些表達的機會,我們教師就更能了解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是真懂還是假懂,是哪一部分懂、哪一部分不懂等。所以,本人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通過以問題探究為核心,再由學生自己表達探究結果的方式,給學生較多的展示機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思維表現;展示方式;推理能力;邏輯關系;反饋展示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指定的問題的引領下,通過先自主學習、再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討論清楚,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發(fā)表自己對問題的討論結果,將學習的思路、研討的過程、形成的結果展示出來,然后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以完成本節(jié)課對新知的教學。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何謂展示?展示就是學生要在課前自主“預習”的基礎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較深入地探究,并將自己探究結果用簡潔生動的方式“展示”出來的過程。
1.展(示)的內涵。在“課中”的展示階段,要求教師在研討階段中,在對學生和小組觀察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各小組學生的積極性,讓小組或同學通過研究,可利用小黑板、紙張、口頭表達、實驗過程展示、表演等多種形式展現學習成果和思維過程。正確的要展示,錯誤的地方要體現出來以便解決易錯問題,讓同學間通過發(fā)現別人的錯誤之處以引起自己注意。
2.課堂時間安排要求。建議15分鐘。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拿出15分鐘來給學生進行展示,表面上看是一個較“冒險”的事,因為教師們一直覺得課時不夠,讓學生來講、來展示,在浪費時間,最快的方式就是由教師自己直接講給學生聽就行了。這就涉及到我們的課堂是追求什么的問題,如果單純以傳授知識來看,似乎這是一種好方法,但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科思想等方面就顯得不足。如果學生能通過問題探究,自主討論出結果,再能清晰的表達給同班同學聽,并讓同學們聽明白,就能說明他們是真正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所以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個時間安排也是合理的。
常用的課堂展示類型有組內“小展示”與班內“大展示”兩類。其“展示”的方法則通常有四種。
1.口頭表達。這是一種最常用的展示方式,它運用起來簡單直接,教師可通過提問同學的方式來實現。如,高中物理必修一(魯科版)《形變與彈力》一節(jié)的教學中,課堂上教師把一些概念性的問題拋給學生來梳理,什么是形變、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彈性形變、什么是范性形變等,這類學習和展示簡單易行,多用于深度較淺的概念問題。
2.板書展示。對一些推理過程或規(guī)律的掌握,則多采用這類方式來展示。如在高中物理必修二(魯科版)《機械能守恒》一節(jié)的教學中,可讓同學上臺(或用小黑板)展示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導過程,從中可以發(fā)現學生對機械能守恒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實驗演示。物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實驗學科,用實驗來展示物理現象和規(guī)律,可直觀的說明問題,不過在課前的“先學”中,可引導學生去準備相應的實驗器材。如在高中物理必修一(魯科版)《形變與彈力》一節(jié)的教學中,關于胡克定律的演示實驗,就可以由同學的實驗展示,來說明其規(guī)律。
4.體驗說明。通過學生親自去感受體驗物理過程,理解物理現象中的物理規(guī)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一(魯科版)《摩擦力》一節(jié)的教學中,可直接讓同學在課桌上推動手掌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可通過更換手掌與桌面間的粗糙程度(可換成毛巾、塑料、鐵片等),在用同樣壓力推動的情況下,感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展示是新模式下課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物理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能讓學生聽懂,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運用所學的物理原理去進行分析、推理和應用。通過師生互動、課堂展示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物理思維方式和習慣,并能夠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維和學習結果,初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意識,從而提高自身促進高效課堂的進行。為在物理教學中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交流展示的技能,我們可以做的工作有:
1.創(chuàng)設“展示”環(huán)境。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或“灌輸式”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一種平等、合作的學習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交流。這樣,在傳授物理知識時,教師就不是“自上而下”的“給予”,而是與學生共同去探索、體驗,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拥倪^程。
2.明確“展示”角色定位。一要鼓勵學生敢于展示。培養(yǎng)學生“敢說”的勇氣,引導學生用物理學科術語進行表達,而且逐步要求學生在展示過程中,語言表達時聲音要洪亮、思路要清晰、語句要完整精練,盡量做到重點突出。
3.“展示”中學會傾聽。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除教師要專心聽他的表達外,還要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專心傾聽別人發(fā)言的習慣,教會學生如何去聽出別人發(fā)言的重點,并能夠對別人的展示結果做出判斷?!奥牎钡倪^程強調同學要抓住的要點:一是聽同學發(fā)言過程中的要點;二要聽同學處理問題的思維和方法;三要聽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不同之處。這樣,就可以分析問題是否正確。
4.“展示”中的積極評價。在“聽”其它同學表達的基礎上,能對他人的“表達”進行積極評價。一是要充分肯定他人的重要觀點,善于評價別人的亮點;二是能“聽出”他人表達中的不足;三要能夠根據所學物理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采用“導、研、展、練、評”五段教學模式教學的過程中,師生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同伴關系,強調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這就對師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對學生“學”的要求。課堂學習中——饋、表、理、聯(lián)、研。
饋:在自學、小組研討學習中要及時進行學習情況的反饋,不懂的知識環(huán)節(jié)可向小組反饋,尋求組內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教師解決。
表:在研討活動后,及時整理學習成果,要積極主動地在組內或在班級公開表達,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即使有錯誤之處,也要抓住課堂上這一最好時機來解決問題。
理:在研討學習中,及時疏理好相關知識,做好個性化筆記,將知識和技能融入自己熟悉的體系。
聯(lián):通過小組成員間的相互交流,學會他人好的學習方法和思路,能聯(lián)系自己的優(yōu)勢進行合理化吸收。在知識整理上要學會聯(lián)想和融合,進行對比學習。
研:研討的過程是一個思想碰撞與交流的過程,要善于交流,在研討中學習提高,在研討中完成學習任務。
2.對教師“教”的要求。課堂中把握好學生的展示過程——聽、追、啟、梳、重。
聽:在學生展示階段,教師要認真聆聽學生的表達、邏輯思維、規(guī)范性、完整性及缺漏點,為點撥、答疑、指導做好準備。
追:對學生展示的學習成果,要善于通過追問的方式,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學,迫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
啟:在學生展示階段,學生在表述和習題解答展示過程中,若遇到困難教師則要把握時機啟發(fā)、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完成展示。
梳:對學生展示出的學習成果,教師恰當地結合自己的備課,做系統(tǒng)化的知識梳理。
重:在梳理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結合本章節(jié)的重點知識,做重點強調和強化。有的地方教師有必要進行重復性的強化。
1.展示(或板書)要討論的課題。用簡練語言或較短的情境引入,引出課題,或板書課題。
2.展示學習目標。用多媒體、微課、板書等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做到心中有數。需注意的問題在于,學生的學習目標與教師的教學目標有所不同,學習目標更多的是對學生對新知的掌握程度,如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技能的要求程度、能力培養(yǎng)的層次等目標,總體上與教師的教學目標有一致性,但學生的學習目標要更具體化。
3.課堂展示反饋既要能暴露問題,也是為了解決問題。要注意點中要害,不要拒絕學生在課堂上生成問題,如果當堂解決不了,可以作為課后討論的話題。
4.反饋過程要注意發(fā)揮班級學術委員會、學習小組和學科長的作用,反饋的必須是整個小組的問題,暴露的是多數人的問題。
5.學生反饋暴露的問題較多或者比較零散時,教師應該即時進行梳理,歸納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供學生討論。
6.高效課堂要倡導“三不講”。三不講是指學生自己看書能懂的、在互動過程學生自己能講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學習沒學會,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后能學懂的則教師不用講;有一些知識,限于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老師就是講了學生也聽不懂的,教師可以不講。在這樣的原則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能夠“擠出”時間來講學生真的不懂的重點知識。
反饋也是學生展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不管使用何種反饋形式,都是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暴露問題,這是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對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不要掩藏。其實,反饋可以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1.課前段:為了解學生對課前問題的預習情況,就可采用匯報反饋和檢查反饋的形式。在運用匯報反饋時,應該與落實課前先學相結合,設計反饋表事先發(fā)給學科長,由學科長在課前收集匯總小組同學先學時發(fā)現的問題和先學完成情況,上課時在全班匯報反饋。然后,就是根據學科組長的匯報,總結梳理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若采用檢查反饋,則是在通過抽查學生課前的“預習問題”,了解學生存在的關鍵問題,總結梳理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這種反饋展示可以促進學生先學。
2.課中段:在導學、研討后,有時需要一定的習題、提問等方式進行適當的檢測,這就是“檢測反饋”。“檢測反饋”可以是通過書面檢測、板演等多種形式檢測,目的是發(fā)現或暴露學生先學中存在的問題。另一種檢測方式也可以通過學生互查、作業(yè)互改來了解學生的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的反饋來展示學生的問題所在,教師再與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問題,這就真正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3.課堂“展示”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組織過程,組織不當可能會出現“失控”,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也可能變成“優(yōu)生”的“獨角戲”,造成課堂氣氛冷寞。要使課堂能夠精彩“展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明確一個方式,要求做“展示”的同學輪流進行,每個人都要參加,課前可以分配好“展示”的內容。對“后進生”,則要引導并教他如何進行“展示”和表達的方法,這樣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展示”的機會。
當然我們在課堂“展示”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且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允許學生向教師和同學提出質疑,長此以往,學生的能力會不斷得以提升。
[1]李雅瓊.小議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檢查反饋”環(huán)節(jié)[J].新課程·中學,2015(10).
[2]李均.芻議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讀寫算:教研版,2014(19).
(責任編輯:詹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