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煒翔
?
自我的消解及重構(gòu)
——《地下室手記》與《墮落》之比較
鄭煒翔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和加繆的《墮落》均是對人之存在的探索。在兩部作品的主人公尋求承認(rèn)的過程中,不同的價值準(zhǔn)則在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沖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雙重性。這種尋求承認(rèn)的過程,實際上是他們的虛榮和自我擴(kuò)張的欲望的表現(xiàn)。虛榮扭曲了主人公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使他們無法認(rèn)識到個體的存在總是與世界及他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雙重性而消解的主體只有打破虛榮的牢籠,擺正自我與世界的關(guān)系,才能修復(fù)自我的裂痕并重構(gòu)自我。
【關(guān)鍵詞】《地下室手記》 《墮落》 自我 雙重性 虛榮
[Résumé]Dans Le Sous-sol et La Chute, Dosto?evski et Camus explorent respectivement l'existence de l'être humain.Lorsque les héros de ces deux romans poursuivent la reconnaissance des autres, des valeurs différentes commencent à s’affronter dans leur for intérieur.Cela aboutit à leur double personnalité.Une telle quête de reconnaissance révèle, en fait, la vanité des héros et leur désir d’expansion de soi.Leur relation avec la réalité étant faussée par la vanité, ils ne se rendent pas compte que l'existence individuelle se rapporte toujours au monde et aux autres.Pour se reconstruire, un sujet dissous dans la double personnalité ne peut que surmonter sa vanité et adopter un point de vue plus raisonnable sur son rapport avec le monde.
在對心理的探索上,19世紀(jì)的俄國作家費·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可以說是深入到了人類心靈中最黑暗幽深的那些角落。在于1864年發(fā)表的中篇小說《地下室手記》(Записки из подполья,以下簡稱《手記》)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剖析了一個因陷入自身意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的悲劇性人物的心理。《手記》的第一章“地下室”由一個常年生活在地下室中的人的自我介紹構(gòu)成,第二章“由于濕雪”則是對地下室人的某些生活片段的記錄?!妒钟洝肥紫仁且徊空搼?zhàn)性作品,是作者與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合理利己主義以及啟蒙思想家們的唯理論的論戰(zhàn),地下室人的自述因此而流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痕跡;可與此同時,地下室人也是“尚且活著的一代人的一個代表”①[俄]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劉文飛譯,載《費?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陳燊主編,第6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第169頁。后文凡出自《地下室手記》的引文,將隨文標(biāo)明出處頁碼,不再另行作注。并構(gòu)成了作者批判的對象?!妒钟洝返淖x者既會為地下室人那敏銳的意識及其推理之中的某些閃光而驚嘆,也會因其性格之中的矛盾和分裂而深感不幸。
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20世紀(jì)的法國作家阿貝爾·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也對人之存在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注。在1956年發(fā)表的作品《墮落》(La Chute)中,加繆刻畫的同樣是一個時代的代表?!秹櫬洹吩稌r代英雄》(Un héros de notre temps)。加繆稱他筆下的主人公有著一顆現(xiàn)代人的心,這位主人公不能忍受被審判,于是便通過幾乎貫穿全書的一場精心算計的懺悔來自我審判,以便最終能夠?qū)徟兴刷貯lbert Camus, ?uvres complètes, t.I, édition publiée sous la direction de Jacqueline Lévi-Valensi, Paris : Gallimard, 2006, p.770.。與《手記》類似,《墮落》也具有論戰(zhàn)的性質(zhì)。繼《反抗者》發(fā)表以來,加繆便遭到了以薩特為首的一群存在主義者的攻擊,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墮落》正是作為對這種攻擊的回應(yīng)而出現(xiàn)的,它所揭露的正是當(dāng)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小說主人公克拉芒斯在揭露自己的雙重性的過程中,一直將作為讀者的我們當(dāng)作其隱而不見的對話者,他用來剖析自己的那面“鏡子”,似乎既被他轉(zhuǎn)向了其同代人,也被轉(zhuǎn)向了我們。我們不禁思忖:如果我們也進(jìn)行一次自我剖析,是否也會陷入同克拉芒斯一樣的困境?
加繆的作品中不乏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思考。在小說《墮落》中,我們仿佛聽見了《群魔》中斯塔夫羅金的自白,仿佛見證了《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的傳說”,仿佛讀到了發(fā)表于《作家日記》上的“溫順的女性”這篇小說。暫且不論這些陀氏作品是否曾對《墮落》的生成產(chǎn)生過確切無疑的影響,單是從筆調(diào)、從對獨白手法的運用以及從主人公的矛盾性格來看,《手記》和《墮落》這兩部作品就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此,通過對這兩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性格進(jìn)行分析,我們將指出,兩位主人公性格中的雙重性實際上來源于他們的虛榮。只有打破虛榮之禁錮并擺正自我與世界的關(guān)系,主體才能破除雙重性繼而重構(gòu)自我。通過這種人物形象的比較,我們不但能夠深化對兩部作品的閱讀,也能夠借由偉大作家的思考來認(rèn)識自己,窺見存在的多種可能性。
笛卡爾(Descartes)曾說:“我思故我是。”(Je pense, donc je suis.)他以“一個具有思維能力的主體‘我’正在思考”這一具有無可辯駁的明見性的事實為依據(jù),從思維活動的存在推導(dǎo)出思維主體“我”在邏輯上的必然性。在“我思,故我是”中,“我”作為“思”的邏輯前提而呈現(xiàn)自身。從中,我們無法推論出“我”是一個具有實體的存在,我們只能夠斷定:在邏輯上有一個“我”。②因此,笛卡爾的這句話更適合被譯作“我思故我是”而非“我思故我在”。相關(guān)討論參見張弛:《西方哲學(xué)核心詞“是”的誤譯問題》,載《學(xué)術(shù)研究》2006年第6期,第145頁。然而,《手記》里的地下室人卻似乎因為思維的過度敏銳,因為思考得太多而使得他的自我甚至失去了邏輯上的確定性。用地下室人的話來說,過多的意識成為了他的一種?。ㄍ铀纪滓蛩够?73)。因其意識過分強烈,地下室人的“我思”成為了復(fù)數(shù)的“我思”,他的思維和行動中充斥著難以驅(qū)散的雙重性:他想表現(xiàn)得兇狠,內(nèi)心卻十分膽怯;他意識到美與崇高,同時卻又做出不光彩之事;他想報復(fù)別人,卻對這種報復(fù)行為的正當(dāng)性產(chǎn)生懷疑;他一方面大膽揭露自己,另一方面卻又不相信自己的揭露(陀思妥耶夫斯基:170、174、177、204)③《手記》第一章第11節(jié)中的這段話將地下室人的雙重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向你們起誓,先生們,在我此刻匆匆寫出的東西中,我連一個字都不信!也就是說,我似乎也相信,但與此同時,不知為什么,我又感到并且懷疑自己是在蹩腳地撒謊?!保ㄍ铀纪滓蛩够?04)。由于這種雙重性,地下室人甚至無法為“思”確定一個邏輯前提,他“不能成為任何一種人”,“什么都開始不了,也什么都完成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171、184)。但是,正如馬爾科姆?瓊斯(Malcolm Jones)所說,這種雙重現(xiàn)象并不等同于精神分裂癥:在精神分裂中,每個人格之間是獨立的,它們輪番登場,而“每一個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的不同自我卻能同時意識到彼此的存在”①[英] 馬爾科姆·瓊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趙亞莉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51頁。。這種自我與自我的對抗,其破壞性更甚于精神分裂。在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看來,這是“一種思想或力量與其相反面的極端失衡和解構(gòu)”②轉(zhuǎn)引自馬爾科姆·瓊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第51頁。。在這種解構(gòu)性的沖突中,主體的心理能量還未被作用于外部世界,就已經(jīng)在自我與自我的對峙中如煙霧般彌散殆盡。于是,自我消解了,在地下室人那里,“我思,故我不是”。
這種自我消解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于《墮落》的主人公克拉芒斯身上??死⑺贡臼前屠璧囊幻蓭?,他全心全意充當(dāng)正義的化身,“為德行而德行”③[法] 阿貝爾·加繆:《墮落》,丁世中譯,載《加繆全集:小說卷》,柳鳴九主編。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第300頁。后文凡出自《墮落》的引文,將隨文標(biāo)明出處頁碼,不再另行作注。,呼吸著道德高地的空氣。可是,某個夜晚,就在他準(zhǔn)備點燃一根“象征心滿意足的香煙”(加繆:307)時,身后爆發(fā)了一陣大笑。他的生活從此不再和諧,他開始看到自己的雙重性,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虛榮和控制欲,并回憶起潛藏于意識深處的事件——他曾對一位溺水自盡的女子見死不救。在笑聲事件過后,克拉芒斯為了不被同代人嘲笑并避免被人審判,加入了嘲笑者的行列,給一切都披上可笑的外衣。他借由放蕩縱欲和冷漠而從笑聲事件中獲得了痊愈。但是,正當(dāng)他出游之際,漂浮在大西洋上的黑點讓他想到了溺死者,他意識到:必須承認(rèn)自己有罪。為尋找出路,克拉芒斯最終接受了自己的雙重性并做起了“法官—懺悔者”(juge-pénitent)。他借由自我指控而指控別人,免去被審判的危險。
由于《墮落》中的克拉芒斯接受了自己的雙重性并試圖利用這種雙重性來獲得解脫,他身上的自我消解現(xiàn)象要更為微妙和隱蔽。雖然克拉芒斯說:“我把兩面性接受下來,毫無怨言。我恰恰立足于此,在其中找到畢生追求的樂趣”(加繆:349),但他的雙重性下同樣隱藏著自我的某種消解,因為就算是在他自覺已經(jīng)找到出路后,他也仍然會在夜色極佳之時“聽得遙遙傳來的笑聲,心中復(fù)又起疑”(加繆:349),而且,他最終的解決方案也并非他的理想(加繆:350)。如果克拉芒斯的內(nèi)心不存在任何自我與自我的對立,那他本可以一心一意充當(dāng)正義的代表和道德的化身,尊重愛情,既謙虛又無私,并在少女落水的那一刻不顧自身安危奮勇救人;或者,相反地,他大可安心地做一個卑鄙、自大、放蕩的人,想方設(shè)法滿足一切私欲并欺壓他人,這樣,他在少女落水之后定能找到足夠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而不至讓良心不安。正因為克拉芒斯無法完全成為任何一種人,正因為他在成為其中一種人時總是帶有另外一種人的影子,所以他才會急于尋找出路,并在無計可施時把自己的雙重性接受下來,將其當(dāng)作武器來保護(hù)自己,最終坐上法官—懺悔者的位置以讓自己免于受審。在克拉芒斯表面的冷靜和玩世不恭之下,實則掩藏著他的慌亂及其自我的無定形。
一旦陷入雙重性的泥沼,主體的根基便會遭到動搖,其生活定會遭到破壞。正因如此,《手記》中的地下室人才會對那些“直來直去的”、行動著的人羨慕至極(陀思妥耶夫斯基:176),《墮落》里的克拉芒斯才會在字里行間透露出對象征著純真和價值秩序的希臘的懷念④有關(guān)加繆對希臘群島的描寫,參見阿貝爾·加繆:《墮落》,第321、331頁。在荷蘭,堤岸、沙灘、海水、天空都呈現(xiàn)為灰色,“一切都橫向伸展,沒有曲折”,這座霧氣蒙蒙、布滿運河的城市被克拉芒斯稱作“溫馨的地獄”。相反地,希臘群島則“沒有朦朧的景象”,在那里“一切都是‘標(biāo)尺’”,海浪“輕淺明潔”,人們“心地純凈”。但是,象征著無辜和明晰性的希臘卻已在克拉芒斯的心目中“漂向遠(yuǎn)方”。關(guān)于阿姆斯特丹這一城市在《墮落》中的象征意義,參見Pierre-Louis Rey, La Chute de Camus, Paris : Hatier, coll.Profil d’une ?uvre, 1970, pp.39-40。關(guān)于加繆的荷蘭之行與希臘之旅,參見Pierre-Louis Rey, ? Repères chronologiques (1949-1956) ?, in Albert Camus, ?uvres complètes, t.III, édition publiée sous la direction de Raymond Gay-Crosier, Paris : Gallimard, 2008, pp.XIV-XV。。作為自我消解現(xiàn)象的直接體現(xiàn),雙重性一旦出現(xiàn),主體是不可能簡單地退回到曾經(jīng)的自我統(tǒng)一狀態(tài)的,消解后的自我只能在更高的層面上尋求統(tǒng)一。在提出一種重構(gòu)自我的可能性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地下室人和克拉芒斯的雙重性。
我們在上文中提到,雙重性是一種自我與自我的沖突,并且,當(dāng)這種沖突出現(xiàn)時,每個自我都能意識到對方的存在。實際上,自我與自我的沖突是兩種價值準(zhǔn)則的沖突——無論這兩種價值準(zhǔn)則是來自主體之外還是來自主體自身①在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遇到的也許是這樣的情況:在這兩種互相沖突的價值準(zhǔn)則中,其中之一來自主體自身,而另一方則來自外部。比如,在《手記》的第一章第一節(jié)中,地下室人講述了作為一個小官吏的他與一位自命不凡的軍官的斗爭。在這里,地下室人的自我沖突表現(xiàn)為:在他最為憤怒的時刻,他卻意識到自己根本就兇不起來,自身的很多成分實際上與兇狠截然對立。在這場沖突中,從外部價值準(zhǔn)則來看,由于軍官的社會地位高于地下室人,地下室人應(yīng)該尊敬他,在他面前不應(yīng)該表現(xiàn)得兇狠而應(yīng)該服從,應(yīng)該對他產(chǎn)生一種懼怕感;但從地下室人自己的價值準(zhǔn)則來看,因他所行使的職務(wù)(他負(fù)責(zé)給別人開證明),他希望來找他的人有求于他,這些人應(yīng)該表現(xiàn)得膽怯,應(yīng)該屈服,而他自己則處于較為優(yōu)越的位置。由于外部價值準(zhǔn)則的約束,地下室人難免會對軍官有所懼怕,但他又因內(nèi)部價值準(zhǔn)則的作用而想凌駕于他人之上(甚至,這種想凌駕于他人之上的欲望會因外部價值準(zhǔn)則的約束而變得更為強烈,此時,這種欲望便表現(xiàn)為一種反叛),于是便產(chǎn)生了這種在憤怒之時卻又意識到自己根本兇不起來的情況。在《手記》中,類似的沖突比比皆是。對此,我們將在下文中進(jìn)行進(jìn)一步分析。。主體之所以會在自己的行為中發(fā)現(xiàn)兩個極端,之所以會在思考時被另一個反對的聲音所打斷,正是因為各種價值準(zhǔn)則在尋求自己的實現(xiàn)。當(dāng)這種價值準(zhǔn)則源自主體自身且被主體所奉行時,它試圖實現(xiàn)自身的過程便成為了主體尋求承認(rèn)的過程。
《手記》的第二章是對地下室人生活的記述,主要包括三個事件。在“街頭對撞”事件中,地下室人因遭到一位軍官的忽視,數(shù)年來一直對此耿耿于懷。為了能夠與軍官在街上處于平等的位置(雙方都能禮貌地給彼此讓道,而非總是地下室人給軍官讓路并被其忽視),他謀劃良久,遭受了許多內(nèi)心折磨,為了在軍官面前顯得體面,他甚至不惜花大價錢買了新衣,但就在快撞上軍官的那一剎那,他卻“缺乏勇氣了……像一個球一樣飛到了一旁”②伯曼將這一沖突場景看作是“爭取人權(quán)的斗爭”,并認(rèn)為地下室人是一個敢于與社會權(quán)貴進(jìn)行正面對抗的人。在他看來,地下室人“為他的自由和尊嚴(yán)”而斗,并且“斗爭針對的不僅是這位官員,也是他的自我懷疑、自我憎惡”,他認(rèn)為“‘地下人’贏得了勝利”(參見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現(xiàn)代性體驗》,徐大建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第298-299頁)。但是,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切卻是一場充滿諷刺色彩的失?。旱叵率胰藶榱酥\劃對抗而遭受了許多內(nèi)心折磨,甚至在計劃中的沖突即將發(fā)生時退縮了,就算他最后撞上了軍官,這也是在迷迷糊糊中意外地完成的。如果地下室人的斗爭確實是針對他的“自我懷疑和自我憎惡”并“贏得了勝利”,那也就不會有接下來的故事了?!妒钟洝返闹魅斯琅f缺乏行動力,依舊自卑而虛榮。(陀思妥耶夫斯基:222-223)。在“送別宴會”事件中,地下室人明知會受到大家的冷落和嘲笑,卻仍要自取其辱,堅持參加舊日同學(xué)的送別宴。他的這一舉動只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存在,并向這些人證明他并非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樣是個膽小鬼”(陀思妥耶夫斯基:238)。在“侮辱麗莎”事件中,地下室人由于受到了老同學(xué)的侮辱,自尊受挫的他于是轉(zhuǎn)而去侮辱心地善良、處境悲慘的妓女麗莎,借此“顯示一下自己的權(quán)利”(陀思妥耶夫斯基:290)。麗莎對此報以寬容和愛,可地下室人卻被“統(tǒng)治和占有”(陀思妥耶夫斯基:294)的欲望所左右,再次侮辱了麗莎的人格。這三個事件中的前兩個均明顯地體現(xiàn)了地下室人的自我沖突,即兩種價值準(zhǔn)則的沖突:地下室人想與社會等級秩序?qū)梗伤麉s已默認(rèn)了社會給他的位置,他服從安排,接受了這種外部的價值準(zhǔn)則,因此在試圖得到承認(rèn)(實現(xiàn)內(nèi)部價值準(zhǔn)則)的過程中始終缺乏底氣,猶猶豫豫;他明知大家會看不起他,明知自己會被當(dāng)做多余的人(從這種外部價值準(zhǔn)則來看,地下室人是價值低下的),他甚至已經(jīng)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這種局面,可他偏偏要參加送別宴,希望得到尊重并改變大家對他的看法(這是其內(nèi)部價值準(zhǔn)則的外化)。最后一個事件同樣是沖突的體現(xiàn),只不過,沖突在這里變成了地下室人與妓女麗莎的沖突。但不變的是,當(dāng)?shù)叵率胰宋耆棼惿瘯r,他的內(nèi)部價值準(zhǔn)則仍然在試圖實現(xiàn)自身,他想處于控制者的地位,通過壓制他人而讓自己的存在得到鞏固。地下室人從始至終都在尋求承認(rèn),但社會環(huán)境的限制卻阻止他獲得這種承認(rèn),于是他的自尊變得病態(tài),虛榮趨于過度,并形成了那畸形的、悲劇性的人格。這種人格繼而又加劇了他的痛苦。
《墮落》中的克拉芒斯之所以費盡心力地設(shè)計他的懺悔,實際上也是在尋求自身的承認(rèn)??死⑺瓜氡苊鈱徟?,這其實正表現(xiàn)了他想保全自身,不想讓自己的存在受到侵害的意愿。比起地下室人,克拉芒斯用了一種更為“高明”的方式來尋求對自身的承認(rèn):他不是讓價值準(zhǔn)則產(chǎn)生正面的沖撞和對抗,而是試著同時接納兩者,——既坦然承認(rèn)自己有罪(從社會道德準(zhǔn)則來說,對落水女子見死不救的克拉芒斯定會遭受指責(zé)),而同時又用某種方式來拒絕認(rèn)罪(對趨于自保的個體來說,時時刻刻帶著一種有罪意識而活是極其痛苦的)——并利用這種統(tǒng)一體(即“法官—懺悔者”)來將被審判的危險轉(zhuǎn)嫁到他人身上??傻降资钦l要審判克拉芒斯呢?《墮落》中并沒有明確提到有人要進(jìn)行審判,克拉芒斯之所以自己審判起自己,只是因為他的多疑。他害怕遭到審判,于是干脆采取主動,自己做起了法官。他說道:“自從我猜到我身上有什么待審的東西,就認(rèn)識到他們卻有某種必須審判別人的天賦?!保涌姡?23)沒有人曾目睹克拉芒斯見死不救的一幕。他會深受這件事的困擾并將其掩埋于意識的底層,是因為他知道,從道德上來說,他在聽到落水女子的呼聲后是應(yīng)該救她的,但冬夜里的冰涼河水卻會使他的生命受到威脅。這種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折磨著他??死⑺辜庇趯で蟪雎罚紫炔⑶抑饕菫榱俗屪约旱男袨樵谧约好媲斑^得去,其次才是為了在他人面前站得住腳。為了獲得來自自我的承認(rèn),《墮落》的主人公需要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加繆:301)并不停玩弄和操控女性(加繆:314、319)。而為了獲得在場的旁觀者的承認(rèn),他竟對盲人行起了多余的脫帽禮(加繆:311)。
地下室人病態(tài)的自尊,克拉芒斯為了讓自己的行為過得去而做的努力,歸根結(jié)底都是為了讓自我得到承認(rèn),即是說,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某種價值準(zhǔn)則。兩位主人公努力想讓自己所選定的價值準(zhǔn)則超越其他的準(zhǔn)則,借此永遠(yuǎn)保持優(yōu)勢。在這里,我們觸及到了兩位主人公性格中除雙重性外的另一個主要特征:虛榮。
對于自身的虛榮,這兩位主人公并非毫無意識。地下室人在《手記》中就曾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虛榮:“我之所以害怕,不是出于膽怯,而是出于漫無止境的虛榮心。”(陀思妥耶夫斯基:217)又如:“我的虛榮心很重,重得像是被剝?nèi)チ艘粚悠?,只要吹過一陣風(fēng)來,我也會感到疼痛”(陀思妥耶夫斯基:291)??死⑺挂苍凇秹櫬洹分幸裁鞔_地說:“親愛的同胞,我得老實承認(rèn):我一直虛榮得要命。”(加繆:311)①譯文根據(jù)原文而略有改動(? Il faut le reconna?tre humblement, mon cher compatriote, j’ai toujours crevé de vanité.?)。在丁世中先生的中譯文中,此句被翻譯為:“親愛的同胞,我得老實承認(rèn):我一貫喜歡自我吹噓”(加繆:311)。筆者在此略作改動,以求直接還原出原文中的vanité(虛榮)一詞。吉勒?菲利普(Gilles Philippe)在為《墮落》作注時提到,加繆本人曾于1955年1月(《墮落》發(fā)表前一年)閱讀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理解人性》(Menschenkenntnis)一書②Gilles Philippe, ? Notice de La Chute ?, in Albert Camus, ?uvres complètes, t.III, édition publiée sous la direction de Raymond Gay-Crosier, Paris : Gallimard, 2008, p.1366.。在此書中,人的性格被劃分為攻擊性性格、非攻擊性性格和其他性格三類,其中,位列攻擊性性格特征之首的便是虛榮。阿德勒在“攻擊性性格特征”這一章的開篇說道:
一旦對承認(rèn)的追求占了上風(fēng),精神生活就會激起一種更為緊張的狀況。結(jié)果,對個體來說,對權(quán)力和優(yōu)勢的追求目標(biāo)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他會用更為緊張和強烈的活動來追求這一目標(biāo),他的生活會成為對巨大勝利的期待。這樣的個體喪失了他的現(xiàn)實感,因為他失去了和生活的聯(lián)系,他總是思忖著別人對他怎么想,總是關(guān)心他自己給別人的印象。通過這種生活方式,他的行動自由受到特別的抑制,他的最明顯的性格特征就變成了虛榮。①[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陳太勝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第145頁。
阿德勒所說的“對承認(rèn)的追求”,正是我們在上文中提出的“主體借助內(nèi)部價值準(zhǔn)則的實現(xiàn)來尋求承認(rèn)”的過程。這種追求淋漓盡致地在地下室人和克拉芒斯的雙重性格以及他們的各種行為中得到了體現(xiàn)。《手記》中的地下室人追求別人對他的承認(rèn),他“由于自己無限的虛榮心,以及由此而來對自己的苛求”,“在看待自己的時候常常帶有發(fā)狂般的不滿”(陀思妥耶夫斯基:210)。《墮落》里的克拉芒斯也追求他人對他的承認(rèn),但卻更多地追求自己對自己的承認(rèn)。一個“作為他者的自我”已從他的自我中分化出來,他的虛榮很大程度上是在這個第二自我面前的虛榮。他說道:“我呀,我呀,我……這便是我舒適生活中的老調(diào)兒,一天到晚掛在嘴上?!保涌姡?11)高唱自我之歌的克拉芒斯已陷入了最不可救藥的虛榮——在自我面前的虛榮。
地下室人對自己的過分要求、克拉芒斯對自己的過分關(guān)注以及他們的行為所共有的沖突性和侵犯性,這些均是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中提到的虛榮者的特點②[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第145、149頁。。阿德勒指出:“虛榮的最大危險是,它會使個體遲早喪失和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他喪失了對人的相互聯(lián)系的理解,他和生活的關(guān)系變得扭曲”③[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第145頁。。難怪乎《手記》的主人公會說:“‘活生生的生活’令人不習(xí)慣地壓迫著我,甚至使我的呼吸也困難起來”(陀思妥耶夫斯基:295)。難怪乎《墮落》中的克拉芒斯會認(rèn)為他只是“在生活的表面上漂浮”,而非“深入實際地過日子”(加繆:312)。
到此,我們已經(jīng)清楚地看到:在地下室人和克拉芒斯尋求承認(rèn)的過程中,不同價值準(zhǔn)則在其體內(nèi)產(chǎn)生了沖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雙重性。換言之,兩位主人公的雙重性均來源于虛榮,他們?yōu)閿U(kuò)張自我而做的努力反而造成了其自我的消解。
阿德勒指出,虛榮會扭曲人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④[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第145頁。。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正是由于人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的扭曲,才造成了兩位主人公的意識悲劇。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的“前言稿”中提到:“地下室之因——是喪失對公共規(guī)則的信念?!疀]有任何神圣的東西’”⑤[俄]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前言稿》,陸肇明譯,載《費?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陳燊主編,第14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第758頁。。這種對公共規(guī)則之信念的喪失,使得《手記》中的地下室人不再愿意接受社會的既有價值準(zhǔn)則,不再愿意加入到社會公共生活中去,因此他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沉迷于書本,習(xí)慣于按書本來思考和行事(陀思妥耶夫斯基:292、298)。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個東正教教徒,在他后期的幾部重要作品中(如《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我們一直可以看到有關(guān)上帝和信仰的討論。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倡導(dǎo)要在人世間實現(xiàn)基督的愛。對于既無法融入社會,又不信仰基督的地下室人來說,生活自然只能是萬分痛苦的。沒有任何最高的價值能夠讓躁動不安的他平靜下來,沒有任何神圣的東西能夠引起他的敬畏。甚至在面對善良的麗莎給予他的寬容和愛時,地下室人還是放不下自己那可悲的自尊,最終拒絕了重新開始真正的生活的機(jī)會。對于始終固執(zhí)于自我的地下室人來說,“愛就意味著虐待,就意味著精神上的超越”(陀思妥耶夫斯基:294)。他的自私和封閉無疑構(gòu)成了基督之愛的反面。
莉莎?克納普(Liza Knapp)指出:《手記》中的麗莎是作為慣性和不可滲透性的破除者而出現(xiàn)的①[美] 莉莎·克納普:《根除慣性——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形而上學(xué)》,季廣茂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51頁。。這里的慣性和不可滲透性,指的就是地下室人那種固執(zhí)于自我,無法做出改變(慣性就是保持某種先前狀態(tài)的性質(zhì))并且拒絕他人的態(tài)度。面對固守“自我法則”②[美] 莉莎·克納普:《根除慣性——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形而上學(xué)》,第43頁。、不可滲透的地下室人,麗莎選擇了擁抱和愛。若地下室人也能走出自我,像麗莎一樣擁抱他人,他或許就能開始新的生活,離開自己那充滿怨恨的地下室。然而,地下室人拒絕擁抱,他反對基督的愛的準(zhǔn)則,因此而無法擺正自己與世界、與他人的關(guān)系。失去了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并拒絕再次建立這種聯(lián)系的他,始終漂浮在虛榮之虛空中,絕無可能打消矛盾,重構(gòu)自我。
加繆雖是無神論者,但《墮落》也包含有很多與基督教有關(guān)的思考??死⑺沟膽曰谠劶皩徟?、救贖、罪和無辜,他甚至提到了基督是否有罪的問題。而且,小說原標(biāo)題中的chute(墮落,墜落)一詞既指女子的跳水自盡,也象征了克拉芒斯的靈魂狀態(tài),同時還帶有基督教的“原罪說”色彩。不過,加繆的《墮落》所涉及的主要是這樣一種情形:人們意識到了自己的罪,然而卻不知如何尋找寬恕,或者說,人們并不愿尋求寬恕。加繆在提到與他論戰(zhàn)的存在主義者時就曾說過:“《現(xiàn)代》(Temps Modernes)雜志的一批人接受罪惡,卻拒絕寬恕。他們是何等地渴望受苦??!”③Albert Camus, Carnets, t.III : mai 1951-décembre 1959, Paris : Gallimard, 1989, p.62.拿克拉芒斯來說,他看到了自己的雙重性并承認(rèn)自己有罪,這本是一個極好的認(rèn)識自己并使自己脫胎換骨的契機(jī),可他卻因為想要避免審判而將自己的罪當(dāng)作了武器。他通過自我指責(zé)而從別人手中奪得審判的主動權(quán),同時用自己的罪作鏡子,讓別人也自覺有罪,這樣一來,已經(jīng)進(jìn)行過自我審判的他便可以大膽地去審判別人。此“妙招”可謂一舉兩得:通過放低姿態(tài)來抬高自己,克拉芒斯既保全了自身、又壓迫了他人。他的懺悔是高傲的懺悔,而真正的懺悔者卻應(yīng)懷有謙卑的態(tài)度?;蛟S,如克拉芒斯所說,“咱們不能肯定任何人是清白的,卻可以一口咬定人人有罪”(加繆:336),因為人們很可能都不會為了救一位試圖自盡的人而在寒冷的冬夜跳入水中,因為人們的品德或許“在表面光華之后也有不足掛齒的一面”(加繆:326)。但如果大家都以“人人都有罪”為理由而彼此相互指責(zé),那整個世界無疑將成為一方地獄。當(dāng)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和他人都有罪時,他們之所以不能以一種謙卑的態(tài)度去互相諒解、包容,繼而自我寬恕并寬恕別人,正是因為受到了克拉芒斯式的虛榮的阻礙。虛榮讓克拉芒斯陷入了雙重性的困境,而使他無法得到解脫的仍然是這種虛榮,即謙卑之缺失。雅克林娜?利維—瓦倫西(Jacqueline Lévi-Valensi)在其為七星文庫版的加繆《全集》(?uvres complètes)所作的序中提到,加繆處于一種“既孤立又與他人共通”(être à la fois solitaire et solidaire)的狀態(tài)①Jacqueline Lévi-Valensi, ? Introduction ?, in Albert Camus, ?uvres complètes, t.I, p.LXII.?!秹櫬洹分械目死⑺梗瑹o疑是在孤立之路上走得太遠(yuǎn)了。
在《手記》和《墮落》中的兩位主人公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雙重性及其自我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虛榮所引起的。由雙重性所象征的這種自我與自我的沖突,實際上是自我與世界、自我與他人的沖突。唯有擺正自我與世界的關(guān)系,才能修復(fù)自我的裂痕,重構(gòu)自我。地下室人和克拉芒斯的精神危機(jī)最根本的癥結(jié),就在于他們沒有意識到,人之存在總是“在世的存在”(in-der-Welt-sein),是與其他主體的“共在”(Mitsein)。他們那種拘泥于自我的做法,根本上是與人之存在的在世性和主體間性相違背的。由于無法打破虛榮的牢籠,兩位主人公的行動力被各種各樣的沖突所銷蝕。他們苦尋出路而不得,始終無法投身真正的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加繆雖身處不同的時代且懷有各異的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信仰基督,加繆則是一位無神論者),但《手記》和《墮落》卻都表達(dá)了兩位作家對人的生存困境和苦難的關(guān)切。兩位主人公的雙重意識所帶來的痛苦,以及產(chǎn)生這種痛苦的原因,并未因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其告誡意義。在價值觀(無論是各種民族的,還是個人的與社會的)沖突日益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中,虛榮——這一人類靈魂中潛伏至深且難以根除的惡疾——無疑構(gòu)成了通往精神自由和完整人格之路上的一塊絆腳石。而地下室人和克拉芒斯體內(nèi)那種毀滅性的自我沖突,仍將有助于我們理解自我與世界的關(guān)系。偉大作家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用個性化的筆觸捕捉到了人之存在中超越時空、個體和民族的那些要素。
但是,正如罪惡的出現(xiàn)使得一種寬恕成為可能,——如沒有罪惡,又有什么可以寬恕呢?——兩位主人公的意識之痛也預(yù)示著一種治愈的希望。加繆在《墮落》初版的“請予刊登”(? Prière d’insérer de l’édition originale ?)中說道:“無論如何,在這精心設(shè)計的鏡子游戲中,只有唯一的一條真理:痛苦,以及痛苦所允諾的東西”②Albert Camus, ? Prière d’insérer de l’édition originale ?, in ?uvres complètes, t.I, p.771.。事實上,地下室人勇于進(jìn)行自我剖析③地下室人在《手記》第一章的末尾說道:“此刻,我正想體驗一下:有可能完全做到坦白嗎?即使是面對自己?有可能不怕全部真相嗎?”(陀思妥耶夫斯基:206),克拉芒斯敢于放棄甜蜜而虛假的自我形象,承認(rèn)潛藏于美德背后的自己的另一面,這何嘗又不是對自我認(rèn)識的一種深化呢?這種關(guān)于自我的真理雖讓人痛苦,但它無疑是個體重獲新生的契機(jī)。
《手記》和《墮落》分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加繆對人之存在進(jìn)行的探索。至于如何解決主人公們所面對的困境,兩位作家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我們在這里所做的分析,僅僅只是提供了一種重構(gòu)自我的可能性。自我認(rèn)識之路往往漫長而艱難,因此,在兩部小說的結(jié)尾,地下室人仍在繼續(xù)寫他的《手記》,而未找到理想出路的克拉芒斯也依舊在不斷尋覓。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西語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