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是當務之急,原創(chuàng)性的教育理論是進行教育的指導,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不能脫節(jié),理論要參與到教育活動的價值建構之中,以具體的教育實踐為基礎與依據,從而去領悟與感知教育理論的復雜性與豐富性,繼而去總結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銜接的重要性。
關鍵詞教育理論 教育實踐 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 融合互動
一、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之基本關系的探討
與人類社會其他活動相比較而論,教育實踐活動并不是孤立存在與發(fā)展的,然而從本質而言,教育實踐活動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與內容,這亦是教育學能夠界定其學科觀點與內涵的客觀基礎。當前我國教育學發(fā)展遇到的最大瓶頸是原創(chuàng)性的教育理論匱乏系統(tǒng)性與體系性。其實,這最終取決于教育實踐在廣度上的拓展與深度上的挖掘,只有潛心去了解與認知我國當前具體的教育實踐,才能切實把握與解決關涉教育學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與體系性問題,即“只有深入當代中國活生生的教育實踐,才能獲取當代中國教育學理論原創(chuàng)的問題、資源和智慧”。[1]鑒于此,要構建科學的教育學理論,毋庸置疑需要正確認知教育實踐的價值,詮釋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之內在關聯(lián)??陀^而言,教育實踐只是人類實踐的一個范疇與組成部分,作為上層建筑的教育必然會受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與制約。同時,教育在具體的實踐中亦需要均衡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張力,在這兩者之間,要凸顯“人是目的”的價值理性與特色。從宏觀教育實踐的視閾而言,理應秉持教育研究的實踐轉變,原因在于過去人們對教育實踐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教育情境性與自由性的重視與強調。從實踐的層面對教育進行研究理應以全局性的基點切入,在多層面的思維范式下開展本體性教育實踐探討與創(chuàng)新,闡釋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聚焦于教育實踐者的工作機制,從而建構教育的實踐體系。從實踐哲學的層面來剖析教育實踐的本質屬性與內涵,理應認知到教育實踐的目的是一種合乎道德與理性的價值實現,而在以前,乃至當前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作為訓練與培養(yǎng)的工具,即強調教育的工具性、技術性與程式性,從深層次上喪失了教育的理性原則與倫理秉性的恪守,重新界定教育實踐,理應使教育變?yōu)橐环N向善的與道德理性的行動,即“回歸教育實踐,意味著教育應該成為一種善的、理性的倫理行動,成為以終極目的為原則的實踐”。[2]
在探討與研究關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層面上,人們一致的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是當務之急,即原創(chuàng)性的教育理論是進行教育開拓性的指導,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不能脫節(jié),理論要參與到教育活動的價值建構之中,以具體的教育實踐為基礎與依據,從而去領悟與感知教育理論的復雜性與豐富性,繼而去梳理與總結教育理論與實踐科學銜接的重要性。當然,我們亦可以從實踐哲學的視角去考察與反思“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理念實質,即在研討與探尋實踐哲學的歷史嬗變中去完善與健全教育學本身,其研判的核心問題是實現教育理論和實踐以一種怎么樣的轉化邏輯來達到教育理論與實踐彼此之間的交互形成。具體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其一是教育理論研究范式的反思與重構;其二是教育方法論的改良與超越;其三是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融合互動。
二、教育理論研究范式的反思與重構
客觀而言,教育學研究伊始并沒有自己獨特的研究范式,而是從類似學科中學習與借鑒而來,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漸得以完善與構建,常見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實證研究、思辨研究與量質互變研究等,這幾種研究范式固然有其存在與構建的價值與意義,然而往往亦會出現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量質互變研究的二元對立模式。為了突破這一研究的窘境,當前學術界較傾向于問題取向與學科取向的研究范式,在這種研究范式中,教育學理論界努力從客觀中立性的角度切入研究當前教育實踐所面臨的問題,簡言之,促進從事教育學研究的理論家與實踐家通力合作構建一種中觀性理論體系,“要求研究者在選擇和解決問題時,應當強調微觀化的研究對象、目光向下的研究視角、不確定的問題邊界和‘他者’的研究立場”。[3]在對教育研究范式進行反思與重構的同時,亦亟需重新審視與爭取在教育研究方法論上有所調整與創(chuàng)新,通常而言,教育研究方法論是由三個范疇構成,即“世界觀體系的方法論原理、教育學科研究的特有方法、教育研究中具體使用的各種方式方法與手段三個層次組成”。[4]教育研究方法論是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體的教學實踐起到一種導引與評價的功能,具體到我國當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論而言,理應認知到形而上學方法的研究意義與作用,科學掌握馬克思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的時代價值,特別是要重視對元教育學的研究,力圖構建一種涵蓋描述、規(guī)范、解釋與批判四種作用的教育研究鏈條。其實,教育學研究的發(fā)展路徑是對傳統(tǒng)方法的揚棄與改善,在對舊式研究方法質疑與批判的基礎上構建系統(tǒng)性的方法論與價值觀。在此構建過程中,我們在承繼歷史的同時,也應該移植西方科學的教育研究方法論,如西方科學哲學中的建構實在論,具體涵蓋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在學科建設上,應當加強科際整合;在研究取向上,應當重視本土路徑;在學術旨趣上,應當回歸教育實踐;在研究方法上,應當尊重多元范式”。[5]
三、教育方法論的改良與超越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具體教學實踐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的拓展與進步,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也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發(fā)展的要求,正因如此有學者認為:“隨著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的推進,在凱洛夫教學理論模式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當代主流教學論范式已不能滿足我國的實際情況,因此,突破主流教學論的范式框架、尋求新的教學研究路徑成為不少學者努力的方向?!盵4]我們均知道,認知到這個問題固然很重要,而最為關鍵的是探討解決困境的方法與路徑,即要打破傳統(tǒng)教育方法的“范式迷茫期”,亟需有所作為。其一,聚焦于對基本教育理念、原則與準則的通識化理解與把握,因為這是進行教育方法改革的基礎與依據,最基本理應在教育方法研究理念上達成共識與認可。其二,明確新問題研究的導向與范疇,要在具體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夯實要研究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要對以前關涉教育方法研究的成果根據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進行批判,切實做到在扎實日常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借鑒與改造中外教育學論話語,在對其揚棄的理念上建構新的教育方法思想體系。其三,在具體的層面結構上,加強教師對教育方法研究的引領作用,客觀而言,教師教育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學界極其重視的一個問題,過去在這方面存在的一個缺憾在于教師教育方法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自身研究框架的約束,即教師更多的是強調對教育實踐的把控與掌握,束縛于頂層既定教育方法的限定,很少抑或沒有對其突破與反思。因此,我們在對教育方法論進行改良與超越研究時,“要超越理論研究框架的束縛,由宏觀探討走向微觀檢視,由‘專業(yè)研究’走向‘行動研究’,由專家引領走向自主變革,由科層化管理走向研究共同體的構建,走向實踐取向的教師教學研究應成為教師教學研究的應然路徑”。[6]從中不難看出,我們對教育方法的研究正在經歷著一個陣痛期,需要對其進行一場縝密的范式反思與實踐的考量,表現在對其研究視閾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由“單一性”的研究方法轉變?yōu)椤邦惢健碧接懲緩?,從而擴大教育方法研究的空間與加強視野研究的思辨性。
四、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融合互動
教育實踐與教育技術的變革與發(fā)展促進了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然而在新的學術觀點與理念不斷更新的情形下,怎么樣更好地使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融合互動,如何理解教育技術異化并結合教育實踐引導教育理論的發(fā)展,依然是當前教育學理應解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其一是對研究范疇的界定與探索。教育理論范疇體系的邏輯結構務要與科學的教育實踐基礎保持均衡,如教育輿論導向與具體的教學課堂設計是教育學理論的形式范疇,教育活動的具體實施是教育的實踐范疇,加強對教育實踐可操作性范疇的訓練與練習決定著教育理論嬗變的基本觀點與立場,對教育理論體系與專業(yè)化教育實踐的考察與思考將會影響著教育學宏觀發(fā)展的方向。其二是理應強調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連接,教育學尚存在理論探討與實踐研究之間的脫節(jié),此種連接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一方面在做教育實踐研究時,應該選取同種抑或同類有助于教育目標實現的理論進行綜合性運用與梳理,而不是僅憑某一種固化的理論去做形式邏輯的推理與引導;另一方面強調在進行教育理論探討與研究時,可以嘗試從不同的教育實踐角度與領域提取與總結理論素材與樣本,當然這亦不能完全依賴于教育實踐的應用原理。其三,客觀中立教育技術觀的塑造與構建。教育實踐固然重要,而實踐中教育技術更是不能小覷,關涉到教育技術層面,我們需要以一種辯證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即教育技術所衍生的成果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價值與作用,其主旨無疑有益于教育的整體發(fā)展與傳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這亦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是在現當代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被異化的情形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與回避。對教育技術異化現象的處置,“理應從不同技術共同體的不當價值觀與行為的糾正入手,提升技術應用共同體的技術素養(yǎng),建立技術開發(fā)共同體、技術應用共同體與技術消費共同體的互動機制”。[7]其實,教育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是我國教育今后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與發(fā)展方向,而不能顧此失彼,其中對教育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構建與完善是前提保障,教育實踐的開拓性思維是重點,建立一體化的教育技術發(fā)展范式是關鍵。
在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路徑上,我們一方面對歷史進行揚棄式的傳承,另一方面對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制度進行借鑒與移植。同時,亦需要對教育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研究進行展望,以期達到未雨綢繆的目標。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探討:其一,教育的綜合改革與發(fā)展理應有法治的理念與精神。教育理論與實踐綜合改革的實質是教育制度的創(chuàng)新與構建,這亦是我國當代一項重要教育改革戰(zhàn)略的體現。對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的目的是促進宏觀教育改革基礎性工作的開展。當前,教育理論與實踐改革在某種意義上處于一個探索期,根源在于會觸及到對現有利益與權力的重整,解決的途徑之一是法治理念的指引與規(guī)范。依法治國是時代與現實之所需,具體到教育領域,最關鍵的是要做到依法治教,嚴格貫徹治教為民的原則,其既為反思當前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個宏觀的思路,又可以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科學結合奠定一個社會基礎。以法治精神去引領教育理論與實踐改革,亦需要教育界從思想的角度研究法治理念的意蘊與特點,并結合教育的整體進行一個合理合法的詮釋與解讀,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改裝與適用。其二,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需要與時俱進理念的支撐與引領。客觀而言,當前整個社會均在與時代接軌,否則落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國家的現代化與教育改革的與時俱進是同一個過程。具體到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現代化,需要轉變對教育綜合改革的理念,由傳統(tǒng)意義上政府至上而下對教育的嚴格管理轉變?yōu)楝F代社會的多元合作機制,即教育不僅僅是被動管理的對象,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事關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去。教育理論與實踐改革的現代化毋庸置疑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完善與梳理教育整體改革的思路,而且要結合當代社會的特點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進程、在現當代呈現的特點以及所遇到的困境進行一個概括與總結。其三,處理好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教育理論還是教育實踐的改革與完善,其必須研究的焦點問題就是教育公平與質量的內在關聯(lián),《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發(fā)展的核心任務,同時明確指出教育公平是我國基本的教育政策之一,教育公平是基礎與前提,教育質量是核心與根本內容。因此,如何在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改革中處理好教育公平與質量的關系,如何構建兩者之間深度融合的平臺與交流媒介,產生良性的互動,這將是教育學研究的重大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 伍紅林.論學校教育中的“轉化”及其研究方式[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14(3).
[2] 金生鈜.何為教育實踐[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14(11).
[3] 勞凱聲.教育研究的問題意識[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14(11).
[4] 宣小紅,薛莉,等.教育學研究的熱點與重點[J].教育研究,2015(2).
[5] 趙志純,王嘉毅.建構實在論與我國當下教育科學研究的省思[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14(11).
[6] 王鑫.超越理論研究框架的教學研究將走向何處[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14(3).
[7] 徐金雷,顧建軍.技術共同體視角下教育技術異化的主體性根源及消解[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14(4).
[作者:陳勝(1980-),男,河南信陽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講師,歷史學博士后。]
【責任編輯 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