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
摘 要受到當前諸多因素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多元價值觀的碰撞與沖突,對當前的初中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初中生由于學業(yè)競爭的激烈和升學率的壓力而犧牲了豐富多彩的生活,造成其價值取向的迷茫和混亂,導致其生命價值觀念的困惑和缺失。加強初中生生命教育,不僅要深化和拓展其知識結構,而且要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升和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文章在闡釋當前初中生生命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初中生生命意識淡化、價值觀念迷茫的原因,并針對現實情況提出了對當前初中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初中學生 生命教育 途徑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其生命意識正在被淡化,一部分富有的人窮得只剩下錢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莘莘學子們少了人生的目標,不知道為何奮斗;那些疲于奔命的中年人終日忙碌卻不知所終。在五彩繽紛的生活背后卻是精神生活的枯萎殘缺和對生命的冷漠。這是一個道德信仰亟須加強的時代,一個需要倍加關注現實生命的時代。浸潤在這個時代的初中生,如何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珍視生命,珍愛生命,是現時代提出的緊迫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加強初中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
古今中外,對于生命問題的探討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許多人窮其一生尋找生命的奧秘,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生命觀。生命屬于每個個體只有一次,其可貴可想而知,只因時代不同,賦予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不同。當前,加強初中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認識生命而珍惜生命存在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生命的存在是一切價值創(chuàng)造的基礎,所以教育之“育”應從認識生命開始,了解生命的起源、發(fā)展和最后的終結,充分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可貴性,理解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和愛惜生命,達到與人為善,從內心喚起生命美好的善根,學生不僅要知道“何以為生”,更要知道“為何而生”,要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追求。對初中生,應加強生存能力的教育、安全防范意識的教育、自救能力的教育等,使學生能夠應對復雜多變情況的威脅、不可抗力的損傷和不法侵害的防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傷害自身生命和侵害他人的生命都是對有限生命的踐踏。
2.尊重生命而擔當生命責任
一個人的生命既是自我存在之載體,也是家庭血脈之延續(xù),更是社會力量之組成。生命承負著家庭、國家責任與擔當。所以,生命教育就是要學生清楚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責任,使他們認識到一個人并不僅僅是個體生命的延續(xù),還應該承載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懂得報答與感恩,真正懂得生命來之不易,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和養(yǎng)育子女的艱辛,激發(fā)學生的生命熱情和熱愛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才能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挫折難免,但跨越挫折不是靠金錢、地位,而是積極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和內在的精神力量。面對挫折應積極進取,將其作為生命堅韌與強大的磨刀石。這樣才能在其生命進程中行進地穩(wěn)當,才能承載起生命所賦予的責任與擔當。
3.理解生命而追求生命價值
教育學生通過認識生命的進程,珍愛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所賦予的責任和擔當后,科學地理解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真正地理解生命進程,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價值的意義,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當前,初中生主體意識增強,往往對待生命多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fā),并不了解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因此,對初中生加強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理解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使他們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并努力實現生命價值。
二、初中生生命意識淡化和價值觀念迷茫的原因
1.多元價值觀念的碰撞與沖突是導致初中生生命意識淡化的社會因素
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價值觀念的變革、碰撞與沖突較之以往更加復雜而激烈。在社會物質財富豐富的同時,帶來了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混亂與沖突。網絡的飛速發(fā)展更使得處于世界觀形成階段的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消極思想的影響。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導致初中生價值選擇與整合的困惑、疑慮和迷茫;個人意識飆升、功利意識增強,自身行為方面過多強調自身利益而忽視生命價值與追求,缺少對其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愛惜、敬畏和尊重之情,甚至產生悲觀消極、厭世輕生的念想。
2.基礎教育評價機制的弊端弱化了人文關懷和素質教育
目前,中國的基礎教育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差距。雖然進行了多年的基礎教育改革,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評價機制。第一,教育評價機制的導向弱化了素質教育的初衷。教育評價的重中之重應該是人才質量和人才素質,但現在的教育評價不是評教學質量,而是評教學設施;不是評教學水平,而是評教學材料。這種評價的結果誤導了教學的價值取向,分散了教師的教學精力,錯誤引向了做表面工作和評估材料的準備上,沒有達到真正的素質教育和教學能力的提高。評價機制不變,素質教育就落不到實處,甚至會將素質教育引向素質教育的背面。第二,以升學率作為學校評價的標準,導致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弱化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一點在當前基礎教育中尤為突出,“變相擇?!?、“擇校費”、升學率爭第一、“重點班”改名“創(chuàng)新班”等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片面追求“升學率”。擇校擇的是升學率;“自愿”交擇校費為的也是升學率;“重點班”改名“創(chuàng)新班”的原因還是升學率。雖然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在片面追求升學率,但誰都知道社會對學校的認同、主管部門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標準多半還是升學率。很明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背后是評價機制的問題。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全社會都對教育提出種種希望與要求,最終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校長、老師都集中到學生身上,將處在全面發(fā)展中的初中生推向重知識輕能力、片面追求分數的獨木橋上。這種現狀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動機異化,異化到升學率、考大學。教育應該是塑造人的靈魂,但教育評價機制制約了學生多樣化的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繁重的課業(yè)沖淡了學生自由快樂的天性和感悟生命快樂。為考試而學習,抑制了學生的內在求知沖動,消解了人性中至為高貴的自由而獨立的精神和對生命美好的體悟。因為升學率的無形壓力和老師、家長的責難,學生心理負擔沉重,容易引起焦慮、困惑、迷茫以及對社會、家庭和親情的淡薄,對其自身生命沮喪和對他人生命的冷漠。
3.家庭結構的失調引起教育缺乏
家庭的啟蒙教育和養(yǎng)成教育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健全的家庭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逐漸解體,新的家庭結構破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出現諸多問題。第一,家庭結構破碎,尤其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亟待解決。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子女由父母一方或由非父母進行監(jiān)護的兒童。留守兒童在其生命的行進中有斷層,缺乏家的溫暖與歸屬感,缺乏愛與被愛,尤其是父母的愛。父母的愛是兒童生長最為安全、溫馨的環(huán)境,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留守兒童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而造成心理上的隔閡,缺乏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在這種情況下的父母,通常從物質層面來彌補愧疚,這種愛之不當,使處在這個年齡的兒童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下誤入歧途。父母單一地從子女的學習成績來判斷其學習狀況,容易忽視子女心理健康、人文關懷、生活態(tài)度和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處理人際關系問題的能力弱,遇事易沖動、走極端。第二,經濟條件的改善與對孩子教育的悖論。教育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改革開放以來,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理應使孩子的教育有較大的提升。但現實中社會的進步與子女教育之間還存在較大的鴻溝。從過去的貧窮到現在家庭經濟的寬裕,對子女教育反而不夠重視,出現金錢交易、功利性至上、享樂腐化、無視他人、漠視生命等諸多問題。從校園里屢屢出現的群毆事件、報復行為,甚至將拳頭砸向自己的老師等,與這種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好榜樣,成為其子女生命教育的引導者,培養(yǎng)孩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體悟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追求人生的理想,這是最為基礎、最為直觀的生命對生命的感化與覺悟。
三、加強初中生生命教育的途徑
初中生在個體心理發(fā)展上是一個從童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處在一種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tài),是一個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沖動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時期。教育和培養(yǎng)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應有效地加強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珍視生命、愛惜生命。
1.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引導初中生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必須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1)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將珍愛生命與增進知識緊密結合起來
學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厘清多元價值觀念的誤區(qū),分清是非、甄別真假,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這是最為直接有效的途徑。教師可根據本學校、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引入生命教育、人生態(tài)度、價值追求的理念,通過生動鮮活的案例和豐富有趣的知識來影響、感染學生,讓他們對自身的生命和他人生命產生深切的感受,將珍愛生命與增進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在傳授生命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樹立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追求生命的價值。
(2)開設有關生命教育的專題講座,將主題化教育與常態(tài)化教育相結合
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同時,可以結合本地的資源優(yōu)勢,與當地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定期邀請生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醫(yī)學方面的專家學者開展生命教育的專題講座,能夠很好地將常規(guī)教育與主題教育相結合。配合初中生成長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積極開展有關生命健康、生命安全、法制、戀愛、家庭、社會、人生規(guī)劃以及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教育,使初中生獲得多樣的生命體驗和生命感悟,對生命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感觸。
(3)開展形式多樣、體現時代精神的體驗式生命教育活動,將生命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教育重在受教育者自身的感悟和其內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和培養(yǎng)。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必須與社會現實和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增強其生命教育的實效性。教師應以生命教育為目的,以生命教育內容為依據,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創(chuàng)設實際的活動或虛擬的情境,積極引導,使學生在實踐、交流、反思和總結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內化并建構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從而煥發(fā)出生命教育的生機與活力,促成學生真正地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其生命價值。除此之外,學??梢越M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法制觀念;組織學生定期幫扶敬老院、特殊學校和福利院等,使學生直觀地獲得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和體會。讓學生走出校園,將學校與家庭、社會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地利用社會各種資源,強化初中生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培養(yǎng)初中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觀念,追求有意義的人生和實現生命的價值。
(4)充分利用校本資源與網絡資源,將生命教育內容與現代文明相結合
發(fā)掘和創(chuàng)新校園本土生命教育素材,詮釋和營造健康的校園生命教育文化氛圍,利用好宣傳欄、黑板報,透視生命教育的內涵和真諦;借助各種紀念日進行生命健康方面的宣傳;通過校園網絡、校園廣播、QQ群、微信等現代媒體傳播和探討生命教育知識;依托學生社團、家長會、校友會、合作單位等,開展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使學生感受生命的快樂和生命的可貴;通過文體比賽、知識競賽、辯論會等形式,讓初中生重視和參與到生命教育活動中來。
2.加快完善教育評價機制
從制度上加快和完善我國教育評價機制,將初中生從升學率壓力下解放出來,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生命態(tài)度,真正回到素質教育,這是解決當前初中生生命教育的根本。
(1)加快推進十年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綱要和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
推進教育改革發(fā)展綱要,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推進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真正將初中教育階段從高考的戰(zhàn)車上摘下來,讓高中階段成為大學預備階段,初中階段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發(fā)展學生的品德、智力、體質、情操。義務教育有小學六年和初中三年,如果在這九年里面素質教育到位了,九年可以影響一生。
(2)加快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從根本上解決和緩解就業(yè)競爭所帶來的升學壓力,尤其是在就業(yè)門檻的設置上改革創(chuàng)新,這是目前的重要問題,不解決和開拓多渠道就業(yè)和就業(yè)門檻多元化問題,就都要擠高考這條路,如果這個導向不改變,問題就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3)嚴格規(guī)范素質教育,制定素質教育階段評價法規(guī)
嚴格規(guī)范素質教育,真正做到每一個公民德智體美的健康發(fā)展和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制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評估法規(guī),重點規(guī)范的應該是不能向義務教育學校提出升學率、高分率等指標,義務教育的初衷就是面向全體,必須將一些競爭性、選拔性和選擇性的行為從義務教育階段中排除出去,精簡各種競爭性的考試,著力加強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和行為創(chuàng)造能力,關注學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文關懷,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和特長發(fā)揮。要將學生的個性參與作為豐富而重要的教育資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開發(fā),培養(yǎng)多樣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樣,才能使義務教育階段真正地貫徹和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初中教育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學生知、情、意三維教學目標,真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健康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觀念。
3.切實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多渠道解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家庭是每一個人認識世界、感知世界的第一站,同時也貫穿和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在每一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人生意義的形成和培養(yǎng)等諸多方面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其他教育載體所無法替代的。
(1)完善社會管理,加強社區(qū)建設,增強社區(qū)的服務功能,以彌補和救濟家庭教育的不足
完善社會管理,加強社區(qū)建設,宏觀上建立關愛機制,真正做到讓親子之愛、教育力量、社會關愛與促進區(qū)域發(fā)展協同。對于留守兒童而言,要選擇好代養(yǎng)人,努力營造相對完整的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環(huán)境,用情感和理智促使子女不在父母身邊的情況下能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幫助他們能健康成長。
(2)擺脫狹隘的思想觀念束縛,切實重視子女的教育
一方面,父母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通過電話、網絡、書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傾聽子女的心聲、詢問子女的狀況及學習情況,積極地關注和鼓勵他們進步、解決他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子女做最貼心的朋友;另一方面,父母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證其上學的權利,將子女的健康發(fā)展和學習進步放在首位。
(3)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隨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
父母應轉變用金錢彌補愧疚的心態(tài),切忌過度的物質滿足。更多地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從精神上關心子女的發(fā)展。為子女選擇適宜的學習方式,留守兒童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讓子女在校寄宿從而融入學校的大家庭,隨著學校社會對留守兒童越來越關注,寄宿制成為目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難題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其優(yōu)勢在于寄宿對鍛煉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很有好處,能夠幫助留守兒童改善生活,促進個性發(fā)展,提高學習成績,改變輟學傾向,培養(yǎng)道德情感、社交技能,提高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4)留守兒童的家長應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的資源優(yōu)勢來加強對其子女的教育
在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困難的同時,不能忽視留守的背后蘊藏著一個巨大的教育財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將自己在外面的見聞以及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以及各種吃苦耐勞、拼搏向上的事情用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將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有利于引導子女增加勇氣、樹立信心,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種種正面經歷為教育媒介,加強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也可以成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一個亮點。另一方面,父母還可以依據自己在外打工的實際情況,為子女提供一個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感觸現實社會生活的實踐機會。如利用假期將子女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共同學習、生活,使其開闊眼界、增加親情,并且用這段時間加強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變化和人生志趣,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形成正確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意識。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