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夙 高秀梅
(遼寧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心外科,遼寧 錦州 121000)
?
遼寧省農村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楊夙高秀梅
(遼寧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心外科,遼寧錦州121000)
〔摘要〕目的了解遼寧省農村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現(xiàn)狀。方法采用中文版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量表對遼寧省1348名農村留守老人進行目的性抽樣調查。結果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患病情況在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得分方面差異顯著(P<0.05)。結論農村留守老人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程度有待提高,制定改善措施要有針對性,需要考慮農村留守老人的特征。
〔關鍵詞〕農村;留守老人;生活質量
子女不在身邊使得農村留守老人不能享受天倫之樂,沒有精神慰藉,加上繁重的農活、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老慢病的折磨等,嚴重影響了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存質量和心理健康。本文旨在調查遼寧省部分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精神現(xiàn)狀,分析他們的生活需求。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取便利抽樣方法,在遼寧省的14所城市(沈陽、大連、遼陽、鞍山、撫順、本溪、丹東、營口、錦州、盤錦、阜新、朝陽、葫蘆島、鐵嶺)中,每個城市選取5個村莊,每個村莊選取20位留守老人。納入標準:①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1953年9月5日以前出生者);②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者;③符合留守老人定義者〔1〕;④自愿參與研究者。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疾病或急性期疾病者;②家中長期有保姆或其他人照顧者。
1.2研究工具問卷包括兩部分:自制的農村留守老人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民族、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shù)目、文化程度、醫(yī)療保險、患病情況。中文版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英文版SF-36是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在MOS健康問卷的基礎上所研制〔2〕,本研究采用的是2002年浙江大學醫(yī)學院社會醫(yī)學教研室研制并測試后的SF-36中文版量表〔3〕,包含9個維度,36個條目:生理功能(PF,10個條目)、生理職能(RP,4個條目)、軀體疼痛(BP,2個條目)、總體健康(GH,5個條目)、生命活力(VT,4個條目)、社會功能(SF,2個條目)、情感職能(RE,3個條目)、精神健康(MH,5個條目)、健康變化(HT,1個條目)。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維度變化范圍為0.72~0.88;2 w重測信度變化范圍為0.66~0.94。其中①~④反映生理健康水平,⑤~⑧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總分為綜合評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
1.3調查方法于2013年9~12月在各村委會或社區(qū)領導的支持和配合下,對符合條件的老人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前講明這次調查的目的。如被調查者不能自行填寫,需由研究人員將調查表各條目按培訓后的統(tǒng)一標準逐條口述并進行詢問再填寫。本次調研發(fā)放問卷1 400份,有效問卷為1 348份(96.29%)。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t檢驗及方差分析。
2結果
不同民族、子女數(shù)、有無醫(yī)療保險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無顯著差異(P>0.05),不同性別的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除RE外均差異(P<0.05)。不同年齡的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除VT外均差異顯著(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除VT、MH外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同婚姻狀況的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除PF、RP、GH外均差異顯著(P<0.05)。 不同子女數(shù)的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不同患病情況的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差異顯著(P均<0.05)。見表1。
表1 不同情況農村留守老人SF-36量表各維度得分情況
3討論
本次調研發(fā)現(xiàn)我省農村留守老人年齡分布段主要在60~74歲,屬于青年老年人〔4〕,此階段老人身體健康尚可,有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部分老年人仍是家庭的農活主力。家庭中獨身老人由于身體功能退化留守不安全,生活多有不便,因此獨身老人多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獨身老人中一部分老人愿意找個老來伴一起生活,重新組成一個小家相互照顧扶持。通過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的覆蓋率已達到96%,為留守老人就醫(yī)提供了一定保障,但經過訪談得知仍有部分老年人不知何為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對報銷比例和相關程序不清楚。身體功能的老化和繁重的農活增加了留守老人患病率,農村醫(yī)療條件相比于城鎮(zhèn)較為落后,看病難,而且農村人有小病不愿亂花錢,寧愿硬撐著的思想,即使有醫(yī)療保險,但報銷程序復雜,使部分人群不愿進醫(yī)院,小病終拖成大病,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人占有很大比例。
本調查與部分文獻〔5,6〕的調研結果一致:女性留守老人生理健康狀況差,生命質量低于男性。因為部分農村女性老年人長期在家庭中承擔照顧提供者的角色,容易忽視自身健康狀況,女性天性要比男性在感情上較為細膩,更注重和懂得如何調節(jié)情緒。農村精神文化活動不多,主要以看電視、串門閑聊為主,留守老人年齡的增加,他們干農活的時間大大減少,而空閑時間增多,與此同時他們的行動卻越來越不方便,與外界的接觸也就相應地越來越少。打工的兒女大部分年初而出年終而歸,陪伴老年人的時間大概只有春節(jié),在訪談過程中不少高齡老年人稱有被兒女拋棄的感覺,覺得越活越沒有意思很孤獨。
文化程度越高,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越健康。部分老年人能通過聽廣播、看報紙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做其他喜歡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排解子女不在身邊的寂寞,跟其他老年人閑聊時能充當新聞講解人,能給其他老年人帶來一些新聞和有趣的話題。
農村留守老人在子女情感和生活照料方面難以被滿足,配偶之間相互照料與慰藉可以幫助他們面對衰老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不適,可以說配偶成了他們的主要精神支柱,研究〔7〕指出子女尤其是配偶的支持在緩解老年人的心理壓力、排遣老年人的孤獨方面起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不得不面對配偶的去世,資料〔8〕顯示失去配偶是人生中最為悲痛的事件,給老年人造成強烈的挫折感,老年人造成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導致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下降,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由于受到農村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老年人在配偶去世后更多的是獨自一人承受生活的不幸和情感的抑郁,但這次調查訪談過程中,也有部分失去配偶的老年人能向子女們說出他們內心的感受,通過溝通得到子女們的理解,通過再次攜手增加幸福感。夫妻雙方的共同照料和扶持能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應對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部分老年人為了不增加子女的負擔,往往隱瞞病情拖延病情,由于缺乏子女的照顧而忽視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由于長年累月的勞累,身體病痛多,需要長期忍受病痛的折磨,身邊沒有兒女的照顧和安慰,在醫(yī)療資源獲得上不盡如人意,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雖然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老年人大病致貧的問題,但是由于報銷比例和報銷范圍有限,基本上只對住院治療進行報銷,而醫(yī)院較高的起付線又將老年人擋回農村的醫(yī)療診所。而老年人本身也是一個急性疾病高發(fā)的群體,心腦血管急癥的發(fā)病往往具有突發(fā)性和致命性,得不到及時的救助容易發(fā)生生命危險,訪談過程中有大部分患慢性病老年人陳述害怕出現(xiàn)意外后癱在床上沒有人照顧,更害怕死在家里了都沒人發(fā)現(xiàn)。
4參考文獻
1陳敏.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xiàn)代農業(yè)科學,2009;16(3):225-6.
2劉艷慧,王玉環(huán),黃方超.新疆石河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7):964-7.
3羅敏.北京市城區(qū)養(yǎng)老機構入住老人生活質量調查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
4宋佩佩,尼娜·塞維斯廳,吳蓓.美國高齡老人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況研究——對老年價值社會認定的突破〔J〕.醫(yī)學與社會,1999;12(5):29-30.
5Kaneda T.A Critical Window for Policy making on Population Ag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B/OL〕.(2007-08-24).http://www.prb.org/Articles/ 2006/A Critical Window for Policy making on Population Ag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spx.
6王樂軍.315名農村留守老人生存質量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07;30(1):66-7.
7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7;31(3):52-62.
8張會君,黃菲,尹姣.遼寧省養(yǎng)老機構入住老人護理服務滿意度及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8A):2565-7.
〔2014-12-19修回〕
(編輯杜娟)
〔中圖分類號〕R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7-1741-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7.092
通訊作者:高秀梅(1983-),女,護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
第一作者:楊夙(1985-),女,護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