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銀梅 馬晴
?
商賈精英 文化使者—“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
文 / 蘇銀梅 馬晴
在古“絲綢之路”上,曾經活躍著一支商賈精英,那就是粟特人(Sogdian)。粟特人是西方學者對中國史籍中“昭武九姓”人的稱呼,也稱“商胡”或“九姓胡”。
史射勿墓壁畫
《隋書》和《唐書》記載的昭武九姓“本月氏人”,其祖先溫王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后被匈奴擊破,向西越過蔥嶺至中亞的錫爾河與阿姆河流域的索格底亞那地區(qū)(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境內)定居,子孫繁衍,分王九國,分別為康國、安國、曹國、石國、米國、何國、史國、火尋、戊地。來到中國的粟特人以國名為姓,如康國人姓康,曹國人姓曹。遠離故土的粟特人以這種做法來證明“不忘本”的個性與懷故情結。
昭武城在今天河西走廊中心城市張掖市境內,如今臨澤縣暖鴨鄉(xiāng)有一座村子名昭武村,有人考證,該村名稱與月氏人所建昭武城有關,當時昭武城是月氏族人的活動中心。古時候,河西主要有兩個少數(shù)民族,一個是月氏,另一個是烏孫,到了戰(zhàn)國后期,月氏人逐漸強大,打敗烏孫,占據(jù)河西地區(qū)。至秦時,匈奴人變得強大,在匈奴王冒頓單于在位之際,向月氏人發(fā)起進攻,月氏人被迫遷徙到今天新疆的伊犁河南部定居下來,歷史上把這一部分人稱作大月氏,而留下的老弱病殘未能西遷仍然居住在祁連山一帶的稱小月氏。到了西漢文帝時,大月氏人再次遭到匈奴的致命打擊,匈奴勝利后,拿月氏王的頭蓋骨作為飲酒的酒器。月氏人遭受巨大的打擊和屈辱后,繼續(xù)西遷至中亞的兩河流域,征服了當?shù)氐耐林用瘢ㄈN人或斯基泰人),由于古代索格底亞那地區(qū)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大月氏人很快發(fā)展起來,并且建立了九個城邦國,其中康國最大。我們知道張騫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就是聯(lián)合月氏等民族共同對付匈奴人,而當張騫到達粟戈地區(qū)(漢書中對粟特人居住地的稱呼)表明來意后,粟特人已經無心戀戰(zhàn),樂不思蜀了。
“絲綢之路”開通以后,粟特人開始東遷,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粟特移民的高峰期。據(jù)固原出土的史射勿以及其他各地出土的粟特人墓志記載,其“先祖多因宦來徙”。史射勿是隋朝人,其祖上可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國的,那一時期東遷的粟特人,多數(shù)為政治、軍事原因和商業(yè)目的而來,到了唐代,也主要是商人、傳教士。也許因為這些胡人體格健壯,性格勇猛,從墓志銘文看,定居中國的粟特人得到的頭銜主要是軍事方面的。史射勿墓道壁畫中的執(zhí)刀武士形象就是寫真。洛陽出土的康國人康磨伽墓志記載,其曾祖為涼州刺史,祖父為安西都護府果毅,父親為唐朝上柱國,他本人以軍功授游擊將軍上柱國。
唐代長安城內粟特人分布圖
石刻“胡旋舞”
粟特人居住地處于亞洲中心腹地,為古“絲綢之路”的樞紐地帶,其首都撒馬爾罕是當時東西方商品貿易集散地。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促使一代又一代粟特人走上經商的道路?!袄冢瑹o所不至”,“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兒童五歲開始讀書,如讀不進去,就開始學習商業(yè)知識,到了二十歲就去他國謀取商業(yè)利益。因此,經商成為粟特人主要的生存方式。在粟特地區(qū),商人的社會和政治地位較高,僅次于貴族。因此,是否有利于商業(yè)的發(fā)展,成為粟特人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在“欲賈市為好”思想的驅動下,他們遠離故土,往來于“絲綢之路”各城鎮(zhèn),獲得豐厚的商業(yè)利益,同時促進了各民族間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有學者稱他們是東西方文明的主要“搬運工”。據(jù)斯坦因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古粟文特信札2號內容記載,粟特商人經商范圍遍及河西及黃河中游地區(qū),經商網點主要有今天新疆的吐魯番,甘肅敦煌、武威、酒泉、蘭州,寧夏固原、靈武,陜西西安,河南洛陽,河北臨漳等地。所經營的商品有絲織品、珠寶以及金、銀、樟腦、胡椒、石蜜、麝香、小麥等?!都t樓夢》里有“九國販駱駝”的歇后語,就是到處做生意的意思。
北周康業(yè)粟特墓室北側圍屏石榻,榻板上置放尸骨,圍屏上有精美的線刻山水人物畫
北齊東遷粟特人葬具底座,人身鷹足祭司
粟特人的葬具
有學者講,“粟特人的商業(yè)發(fā)達史也就是文化傳播史”。大批粟特人東遷,對古代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安國人安元壽,16歲時便追隨李世民,且深得信任,曾參加了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事變,并立功勞。武威,就是涼州,曾經是粟特人的一個貿易中轉站,安國來的安氏家族是當時涼州望族,曾經幫助唐朝平定了李軌的割據(jù)勢力,后被賜姓李。安史之亂的發(fā)動者安祿山、史思明分別為康國人和史國人。安祿山本姓康,小的時候受安國人安波主的扶養(yǎng)而改姓安。
經濟方面,由于粟特人掌握著雄厚的財富,大大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發(fā)展。他們購置田宅,娶妻生子,過著富裕的生活。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大批金銀器及其他珍貴文物就是最好的見證。
文化方面,隨著粟特人的到來,火祆教、景教、摩尼教相繼傳入中土。唐貞觀五年,“勒令長安崇化坊立祆祠,號大秦寺,又名波斯寺?!睋?jù)洛陽出土何磨可墓志記載,長安禮泉坊建有祆教祠堂。唐河南府立德坊也有胡妖神廟?!懊繗q,胡商祈福,烹煮殺羊,琵琶鼓苗,酣歌醉舞”。粟特人絕大多數(shù)信奉火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也稱拜火教。其教旨為善惡二元論,認為宇宙有善、惡兩種神靈,阿胡拉瑪茲達為善神,安格拉·曼德為惡神,火為善神之子。據(jù)陳垣《火祆教入中國考》所載,在北魏神龜年(公元518—520年),該教傳入中國,北魏、北齊、北周加以崇祭,而且設有專門管理火祆教的官職,名為“薩?!被颉八_寶”。薩保是一個政教兼職的官員,同時是商隊首領,負責處理粟特人商業(yè)、宗教及日常事務。史射勿的曾祖父、祖父均為“薩寶”。向達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記載:“北魏安難陀,至孫盤婆羅,代居涼州為薩寶,蓋火祆教世家也?!贝送?,米姓粟特人也有擔任薩寶職務者。祆教的活動儀式包括拜火神、歌舞及魔術表演等,粟特人善歌舞,西來的粟特人中有不少樂工和從事繪畫的匠人。
剺面截耳與刺心剖腹
保留至今的粟特文字
隨著粟特音樂繪畫藝術的傳入,改變了中國唐代音樂繪畫藝術風格??祰暮v舞、胡旋舞、石國的拓枝舞在當時的兩京(長安、洛陽)風靡一時。唐貞觀中期最有名的琵琶手康昆侖便是康國人,唐代教坊里也有不少粟特人,“如曹氏父子,米氏父子,皆以善歌世其業(yè),同出于昭武九姓”。唐代的大曲、中曲、小曲皆源自西域音樂,以致影響到宋代的大曲、元代的元曲。若追根溯源,中國唐、宋、元時期的音樂莫不與西域音樂有關。繪畫方面,中國繪畫在唐以前以線條為主,比如李賢夫婦墓道、墓室壁畫,無論人物還是門樓,都以線條勾勒表現(xiàn)。到了唐代吳道玄開始以凹凸法作畫,王維創(chuàng)暈染法畫山水,宋代的米芾以潑墨法為世人所知。米芾就是米姓粟特人后裔,居住在太原,移居鎮(zhèn)江后,自稱是“火正后人”,即火祆教后裔。粟特人中的曹氏家族多從事音樂、繪畫工作,如曹婆羅門、曹妙達、曹仲達皆為北齊著名畫家。唐代琵琶名手曹保及其兒子曹善才、孫子曹剛,俱以琵琶技藝著稱。李白也曾有詩活場景的畫面,如狩獵、商隊出行等。粟特人還有一個奇特的喪葬習俗是“孷面截耳”。據(jù)康金吾神道碑記載,康金吾送葬儀式在勝業(yè)坊舉行,“親事左右,莫不孷面截耳以哭”。孷面截耳就是當重要的人物或親人去世哭喪時的自殘舉動,比如刺腹、截斷耳朵等,非常殘忍。這種做法是不是幻術,還有待考證。
粟特人的語言屬于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據(jù)考證,今天的維吾爾文、藏文、八思巴文以及后來的蒙文和滿文都源于粟特文。
總之,善商賈的粟特人長期穿梭于“絲綢之路”上,在獲取豐厚商業(yè)利益的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成為傳播文明的使者,在東西方交流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云:“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誰能截得曹剛手,插向重蓮衣袖中?!泵准螛s和他的兒子米和是唐代憲宗、穆宗兩朝的國家級樂師。在飲食方面“開元以后,貴人御膳,盡供胡食”,抓飯、油餅、胡餅(面包羊肉)、葡萄酒等都由粟特人傳來。中國的造紙術由康國人傳至撒馬爾罕。在粟特人的故鄉(xiāng)片治肯特、阿佛拉西布等地宮殿遺址壁畫中,皆出現(xiàn)過中國唐王的形象。
祆教喪葬習俗中,認為尸體是不潔之物,不能接觸地面,在粟特人故地,尸體需讓狗分食,葬骨于甕罐。來到中原的粟特人中的上層人士,采取石棺床的葬俗,除天水發(fā)現(xiàn)的石棺床外,山西太原發(fā)現(xiàn)的虞弘墓石棺床、西安北周安伽墓、北周史君墓都有石棺床。結構均由榻、圍屏和底座組成,四周雕刻墓主人生前生
(圖片均來自網絡)
(責任編輯 黃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