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林,黃春花
(江西省石城水文站,江西 贛州 342700)
?
山洪災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探討
李慶林,黃春花
(江西省石城水文站,江西 贛州 342700)
摘要:山洪是比較常見的由于暴雨誘發(fā)的一種自然災害,山洪災害具體是指由于山洪的爆發(fā)進而導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主要包括有人員的傷亡、財產的損失、基礎設施的毀壞和環(huán)境資源破壞等,主要可分為泥石流災害、滑坡災害以及溪河洪水災害三大災害。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的變暖,環(huán)境惡化等許多因素的疊加,致使山洪災害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多。針對山洪災害所采取的防御措施已經迫在眉睫。文章對近年來山洪災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山洪災害;形成原因;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滑坡治理
1山洪災害的特點及成因
1.1山洪的特點
1)從季節(jié)性來講,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的主要特點是降水量比較集中,主要在4—6月份也就是河流的汛期來臨時發(fā)生比較頻繁和7—9月份臺風雨的影響帶來的災害性的危害。
2)具有明顯的突發(fā)性,水流速度比以往快,沖毀力強,并且水量集中,在水流中通常會夾雜著一些碎石與泥沙。
3)具有群發(fā)性。通常來講,在一些地區(qū),一旦山洪災害發(fā)生有可能會連帶著同一個地區(qū)的其他地方發(fā)生山洪災害,由于這時的水流沖擊力比較大,地質結構復雜,其沖擊力隨之增加,破壞性更強,不但會為當地的道路橋梁等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同時也會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的損失,對國家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1.2山洪災害形成的原因
山洪災害主要發(fā)生在地形地質結構比較復雜的山坡或丘陵地區(qū),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分為兩個主要因素: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人為因素主要包括有:對植被的亂砍濫伐、地礦開采、涉水工程建設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等。
從自然成因出發(fā):①降雨因素:引發(fā)山洪災害的一個直接因素與激發(fā)條件就是降雨,降雨量大也就意味著強度大、激發(fā)性比較強并且降雨的時間集中,在一定的下墊面條件下,極其容易發(fā)生溪河洪水災害、泥石流以及滑坡災害。其次因為降雨的歷時比較長,所產生的徑流量比較大,雨水對土地、巖體的侵蝕作用比較大,導致形成的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比較嚴重[1]。②地質地形因素:山洪災害形成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不利的地形地質因素,在我國山丘的面積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3以上,其次我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以階梯狀分布。自西向東呈現出三級階梯,在各級階梯的過渡的地帶以及擁有大山系和邊緣地帶,山地的坡度從30°~50°,并且河床比降陡,容易形成山洪災害。由于我國的地質結構比較復雜,斷裂發(fā)育,主要以縱向的構造和歹字型的構造比較突出,對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動有著控制作用。而軟硬相間的巖石分布地區(qū)更加容易受到風化作用,遭受的侵蝕會更加強烈,這樣的地質構造特別有利于形成山洪災害。
從人類活動角度出發(fā):由于經濟發(fā)展的速度不斷加快,對自然界的物質的索取與日俱增,過渡的濫砍亂伐和對一些開荒、工程建等活動導致原有的地質構造發(fā)生了變化,改變了地形、地貌造成了某些地區(qū)極其容易發(fā)生山洪災害。首先植被的濫砍亂發(fā)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降低了其覆蓋率,由于植被對水源具有很好的涵養(yǎng)作用,沒有節(jié)制的砍伐導致一些地區(qū)對水源涵養(yǎng)的作用大大降低甚至喪失了這種作用,其次人類的開荒和一些工程建設如:開山建路工程等,致使某些河道被侵占,山體脆弱、地質結構比較松動水土流失嚴重,淤塞嚴重、泄洪的能力不斷縮減,比較容易發(fā)生山洪災害。
2山洪災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2.1空間分布廣,治理難度較大
目前,我國的山洪地質災害隱患多數處于一些偏僻的地方,交通比較落后不方便,通訊不順暢,居民居住比較分散,眾多因素綜合在一起無形之中增加了對山洪災害防治的難度。
2.2防治工程標準低,抗災的能力不強
在我國存在有很多因質量不合格或是時間長久沒有及時補修的病險水庫,除掉危險任務艱巨,河道的堤防工程防洪抗洪的標準不高,急需治理,為此抗洪災害能力不夠強。
2.3人們對山洪災害的意識薄弱,致使災情擴大
長期以來,人們對山洪災害的認識比較單一,不夠全面在意識上仍然將山洪災害歸類到天災中,這樣導致欠缺嚴重的有效的防御措施和手段,在一些河道邊、容易發(fā)生澇災的區(qū)域、坡度較陡的山丘下,亂挖、亂建,擠占河道,導致河勢不穩(wěn)定,河道擁有的泄洪能力嚴重下降,出現小洪水有災難,大洪水嚴重泛濫的現象以及帶來嚴重的后果。
3山洪災害的防御措施
山洪災害防御措施主要有工程防御措施和非工程防御措施,對于處在山洪災害威脅區(qū)的居民和其財產采取工程措施進行保護是完全不夠合理不經濟的,因此采取將非工程措施為主的綜合防御性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的情況。這些措施主要有將山洪災害防御預案落實、加強宣傳力度讓居民對山洪災害有深刻的認識、建立監(jiān)測預警系統等措施。
3.1落實山洪災防御預案
山洪災害具有突然爆發(fā)性,且防御的難度較大。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和以防為主的方式認真對山洪的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科學有效的統計,并制定合理的防止計劃和防御方案,實現科學模式下的自然災害防治。因此,必要的山洪預警方案就成為防止山洪災害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雨季來臨時,對區(qū)域的氣象、水利和水文地質等對山洪發(fā)生存在影響的各項因素指標進行有效的評估,并綜合評估結果對山洪存在的爆發(fā)可能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
以興國縣山洪預警情況為例,興國縣南北寬71.5 km,東西長84 km,地貌主要為丘陵和低山,局部存在中山,屬于江西地區(qū)的山區(qū)縣。該縣區(qū)可分為剝蝕構造、巖溶流水侵蝕堆積地貌、侵蝕與河流沖積地貌等,該區(qū)域屬于亞熱帶積分氣候,氣候溫和,關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約18.8℃。年平均降雨量達到1 560 mm,汛期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8.5%,汛期集中,屬于山洪易發(fā)區(qū)。該地區(qū)山洪預警部門常見監(jiān)測降雨量及山洪爆發(fā)情況,根據氣候特征及地貌特征,結合監(jiān)測數據制定綜合預警指標,針對險情突發(fā)程度設定準備轉移預警指標和立即轉移預警指標,以興國縣興江鄉(xiāng)陳也村為例,預警指標研究成果如表1與圖1所示。
興江陳也村通過研究好的預警成果,結合每年雨季降雨量檢測及時對可能發(fā)生山洪的超大雨量汛期做出山洪防御準備,降低山洪突發(fā)造成災害損失的可能。
3.2對民眾的防災意識進行加強工作
山洪災害發(fā)生所造成的損失都是無法估量的,因此,為了避免更大損失的發(fā)生,需要及時做好山洪預測,并及時做好轉移工作,避開山洪險情。這就需要人民群眾具備一定的山洪預警知識。只有落實好山洪相關知識的普及,才能保證人民群眾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不至于驚慌失措,不至于因缺乏自救方法的認識而喪失生命。因此,需要加強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護意識,并了解山洪發(fā)生先兆特征和山洪誘發(fā)的原因,同時還需要時刻提醒群眾提高對山洪先兆的警覺性,能夠及時發(fā)現險情先兆,并及早撤離疏散。
對于一些比較容易發(fā)生山洪災害的地區(qū)民眾,需要對其加強防災意識的宣傳力度,如:發(fā)放宣傳的資料、設立宣傳欄、警示標志等。通過方法培訓的手冊、宣傳畫冊等對一些鄉(xiāng)村級別的干部人員進行培訓工作;通過發(fā)放一些先進的報警設備對預警人員進行培訓等。以上屬于非工程保護措施。
表1 預警指標研究成果
圖1興江鄉(xiāng)陳也村預警指標分析成果圖
3.3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的防御措施有山洪溝、泥石流溝和山體滑坡治理,水土保持等防御措施工作。
3.3.1山洪溝的治理
對于容易受到山洪災害且比較嚴重的村鎮(zhèn)、縣城、大型的礦工企業(yè)、重要基礎設施、面積大的農田的山洪溝進行工程防御措施治理。這種治理措施主要是加固護岸和堤防,疏通堵塞的溝道等工作。對堤壩與護岸的加固能夠有效提升對山洪洪水的抵御能力,而疏通堵塞溝道則能保證水流的暢通,防止因水流擁堵、堆積而造成的洪水災害。
3.3.2水土保持
水土的流失是產生山洪災害的一個主要原因,結合山洪災害防御治理區(qū)內的水土流失特征和分布的規(guī)律、形成的原因等,結合治理要求,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等相結合,采取綜合的治理。而對于山區(qū),要加強植被的種植恢復,提升整體山區(qū)植被覆蓋率,保證山區(qū)具備較好的雨水涵養(yǎng)能力,植被的覆蓋,能夠有效保證雨水的地表徑流,促進對山洪災害發(fā)生的有效抑制。
3.3.3受災地區(qū)的滑坡治理
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如:排水、削坡、減重反壓、抗滑樁、抗滑鍵以及錨固等防護措施,對受災地區(qū)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進行治理。受災區(qū)域的滑坡治理,就是集合各種先進技術對各處邊坡的有效防護。只有通過科學的手段,治理受災地區(qū),才能保證受災地區(qū)對山洪災害的抵御能力得到一定的強化。
4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我國一些比較容易的受到山洪災害的地區(qū),通過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對居民進行科普和宣傳工作,使其在意識上對山洪災害的成因和帶來嚴重的后果有充分的認識,并且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結合容易發(fā)生山洪災害的地區(qū)的不同狀況采取有效的工程和非工程防御措施,以及對環(huán)境加大力度的保護,造福于人類。
參考文獻:
[1]許柯.淺談山洪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2(02):76-77.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B
[作者簡介]李慶林(1961-),男,江西石城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文水資源;黃春花(1975-),女,江西石城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文水資源。
[收稿日期]2015-09-28
文章編號:1007-7596(2016)01-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