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琴 趙鵬珍
【摘要】古詩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結合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分析了小學五年級古詩教學的現(xiàn)狀,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根據(jù)心理學理論,對小學五年級語文古詩課堂如何有效教學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 古詩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46-01
一、引言
古詩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反映了處于各個歷史階段、各個階級的詩人的情感和生活。兒童通過學習古詩,可以增進對祖國悠久歷史的了解,也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工作者們也認識到了古詩的重要性,把大量古詩選編入教材,將學習古詩擺在了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古詩語言簡潔精練,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覺得要進行深入挖掘,并讓學生感悟其深刻內涵實在是太難了。本文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為基礎,提出了小學五年級語文古詩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二、小學五年級語文古詩課堂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
(一)小學五年級古詩教學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1.課前預習
對學生課前了解古詩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習一首古詩前,接近1/3的學生對古詩不太了解,比較了解的學生稍微多點兒,全面了解的學生只有12.9%,不了解的還占到1/5,說明在課前學生主動了解古詩的積極性很低,大部分學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2.課堂學習
學生在課堂上對古詩感悟的表達頻率的調查結果如下:多達41.4%的學生很少把自己對古詩的感悟說出來,只有8.6%的學生經(jīng)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竟還有22.9%的學生從未說出過自己的感悟。這都說明學生對學習古詩的熱情很低,這也反映了古詩的情感、內容沒有得到很好的吸收、內化。
3.課后復習
對于問題“你課后進行古詩學習的資源是”統(tǒng)計的結果如下:多于1/2的學生就是使用網(wǎng)絡,網(wǎng)絡固然有它的優(yōu)點,但是網(wǎng)絡教育在情感教育和做人道理教育方面的作用根本比不上面對面的課堂教學。筆者還提倡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接觸一些古籍,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養(yǎng)。而據(jù)調查,全班只有2人曾讀過古籍,這說明學生沒有意識到讀古籍的意義,也沒有提高自我素養(yǎng)的主動性。
4.教師對古詩課堂教學的準備不夠
眾所周知,課前的準備對課堂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筆者就這個問題對該校五年級四個班的語文老師進行了訪談,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教師在課前的準備基本上就是備教材,至多再備個課件,這遠遠不夠。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因此在寫出教案之前有大量準備工作要進行。
5.教師在講授時間和教學手段利用不合理
課堂上時間的合理分配與學習效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被訪談者都表示,學校要求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所以不得不先把課本內容傳授給學生,授課后有剩余時間時才會讓學生自主學習,可以看出,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還是占主導。而且課堂教學中基本上就是采用多媒體,并沒有積極開發(fā)其他適當、可用的教學手段。
(二)小學五年級古詩課堂教學現(xiàn)狀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小學五年級古詩課堂教學現(xiàn)狀調查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問題,經(jīng)研究,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師不善于接受新事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在他們頭腦中形成思維定式,這使得他們對新課改要求的古詩課堂教學感到無從下手。二是大部分教師的教學素質、業(yè)務能力有待提高。雖進行了備課,但教師對詩歌的整體把握不充分。三是教師的理解偏差。大部分教師認為古詩在整冊教材中占的比例不大,無足輕重,所以古詩教學在整體語文教學時間安排中占的比例偏小。四是教師教學有較強的目的性。與考試有關的課文重點講解,而古詩只要學生會背會默寫,更有甚者,竟對照教學參考書草草教學,或者為了趕進度以讀帶過,然后讓學生回家自行背誦默寫。這樣古詩學習成為背誦默寫式的機械學習,導致學生更不喜歡學習古詩,對古詩內涵的參悟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學習古詩的快樂就更無從談起。
此外,導致古詩教學現(xiàn)狀不樂觀的原因也不能都歸責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古詩的時代背景所反映的內容、思想與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著較大距離,不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生不能完全理解古詩中所表達的那種意境。
三、基于心理學的小學五年級古詩課堂教學策略的探析
(一)理論基礎
學生的發(fā)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huán)境和學校教育以及自我內部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下,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fā)生的量、質、結構方面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這些規(guī)律是學生在一定年齡階段身心兩方面發(fā)展的穩(wěn)定的、典型的本質特征。學生個體的身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順序,也有一定的階段性。為了有效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必須從兒童身心特點出發(fā),適應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諸如教育任務要求之高低、教學內容的多少與深淺、教學方法的選擇等。
(二)小學五年級古詩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1.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旦對某種活動產(chǎn)生了興趣,就能提高活動的效率,濃厚的興趣是學習的源泉和動力,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式有多種,例如有吸引力的導課、活躍課堂氣氛、精妙的提問、靈活應用形成性評價等,學生產(chǎn)生了興趣,自然就會提高學習古詩的主動性。
2.細細品讀,以求實現(xiàn)古詩的情感教學目標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現(xiàn)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體驗。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發(fā)的,古詩更是如此。五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發(fā)展,悟性和想象能力相應提高,這會幫助他們在古詩學習中對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而這種情感體驗的獲得最初主要來源于對古詩的細細品讀。通過品讀,學生與作者情感得到溝通,也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得到溝通,學生從讀的過程中感受古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獲得思想啟迪,有利于實現(xiàn)古詩的情感教學目標。
3.將探究性學習引入小學五年級語文古詩課堂教學
探究性學習基本做法是:針對課堂內容設計出一個個學習項目,每個項目圍繞一個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而展開,學習者以合作的方式來分析問題、搜集資料、確定方案,直至問題解決。具體做法為: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圍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教師適當?shù)慕o予指導、總結。將探究性學習引入課堂,就不再是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課為主導,而是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這樣教師就不再是滔滔不絕地、不顧學生的感受而一味講解的傳授者,而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感受促進其學習的啟發(fā)者,更應該注意的是,在課堂中老師和學生互動良好,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激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