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康全 朱仲平
詩歌教學需先引領(lǐng)學生走進去,入情入境,再走出來,有所思考與感悟。經(jīng)過這樣一個來回,學生才能真正讀懂詩歌。
走進詩歌要做到“三入”。
一入:朗讀入腦
古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俗話也說,“好詩七分讀”。每接觸一首新詩,教師都應(yīng)引導學生多讀幾遍(不僅要讀詩題,讀詩歌,還要讀注釋),力爭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了解詩有幾行幾節(jié),如果是詞,還要了解是單闋,還是分上、下闋。
《行路難》(其一)共14句,屬歌行體。學生以前很少接觸歌行體,教師有必要補充一些知識,讓學生對其有更多的了解:歌行體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它以七言詩為主體,融記人、敘事、議論、抒情為一體,內(nèi)容充實而生動;歌行體篇幅可長可短,聲律、韻腳比較自由,不拘平仄,可以換韻。有了這樣的介紹,學生讀的時候就能較好地把握詩歌的結(jié)構(gòu)。讀過幾遍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串講一下詩句,以對詩歌有整體的感知。
通過這些活動,教師能了解學生對哪些字詞不理解,對哪些詩句的意思不夠明白,以及對詩歌的整體掌握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為“二入”作準備。
二入:分析入心
這里的分析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詞義,知曉典故,明白詩句的意蘊。
教學《行路難》(其一)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掃除文字障礙?!靼住靶摺焙汀爸薄狈謩e通“饈”和“值”;強調(diào)兩個稍難字的讀音及字義,“箸”(zhù)指筷子,“歧”(qí)指岔道、岔路;還有些字雖好認,但含義深刻,不好理解,如“忽復”,就字面理解是“忽然又”的意思,但它表達了作者熱切的希望和急迫的心理。
接下來,引導學生弄清詩中的一些典故。《行路難》(其一)中運用的典故較多,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碧溪垂釣”“乘舟夢日”“長風破浪”三個典故。課文里對這幾個典故都作了注釋,但比較簡潔,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其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知曉了典故,一些含有典故的詩句就好理解了。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睆淖置嫔峡?,“垂釣”“乘舟”是一種途窮歸隱、悠閑自得的生活,實際上這兩句暗用姜太公與伊尹的典故,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追求。姜太公曾經(jīng)在溪邊釣魚,后得遇文王,被征為國師,最終幫周武王取得了天下;伊尹本是一介農(nóng)奴,他曾夢見自己乘船從太陽邊穿過,后受到商湯的賞識,并幫助湯取得了天下。知曉了這兩個典故,也就不難理解詩人雖遭冷落,仍然希望遇到明君,成就一番偉業(yè)的期盼。
三入:品悟入情
品悟,即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的方法捕捉詩中的意象,讓意象凸顯出來,融入血脈,注入心頭。
《行路難》(其一)中,詩人通過意象的變換將波瀾起伏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詩句開頭,詩人用“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四個意象寫出了盛宴的場景。——詩人鋪設(shè)盛宴招待友人,本應(yīng)興高采烈,情緒激昂,但高漲的情緒稍縱即逝,詩人很快變得悲憤、苦悶、壓抑和茫然,這從“停杯”“投箸”“拔劍”等意象中可以感受到。為什么會這樣呢?詩人通過“冰塞川”“雪滿山”兩個意象,把人生道路的艱難險阻描寫得形象可感。雖然情緒低落到了極點,但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不會因一時失意自甘沉淪,而會不斷進取,所以他很自然地想到了“碧溪垂釣”和“乘舟夢日”兩個典故。這立即讓詩人信心倍增,使他的情緒再一次升騰。然而,“碧溪垂釣”“乘舟夢日”畢竟都是他人的事,回到現(xiàn)實,瞻望前程,詩人只覺得前路坎坷,歧途甚多,不知何往。一個“歧路”的意象,把詩人剛剛鼓起的信心擊得粉碎,他的情緒再一次跌落。不過,李白畢竟是李白,他很快從消沉的情緒中走出來,懷揣著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擺脫了在歧路前的彷徨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長風破浪”“云帆滄?!眱山M意象,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
再看《武陵春》的最后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棒肤恢邸钡囊庀蠼o人的感覺本應(yīng)是輕快的,但詞人將心中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愁”與“舴艋舟”聯(lián)系起來,說舟輕愁重。這樣化虛為實,以輕襯重,使“愁”有了形體、重量和動感,讓讀者從具象中輕易地感悟到詩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深重愁苦。這種創(chuàng)意顯示出了詞人非凡的才思。
走入詩歌是教學的規(guī)定動作,教師一般能做到。走出詩歌難度更大,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更廣泛、更全面、更深入、更立體地解讀詩歌,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去挖掘人文精神,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
走出詩歌需要做到“三出”。
一出:走進時世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奔热晃恼隆⒏柙娛恰盀闀r而著”,我們只有走進詩人所處的時世,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人所寫的“歌詩”。
詩人所處的時世也就是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課文一般會對其作介紹?!缎新冯y》(其一)的詩后即附有寫作背景,但介紹比較簡略,教師可以補充一些生動的事例,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李白入京的第二年(743年),初春,玄宗在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huán)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diào)》。李白對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漸厭倦,于是開始縱酒以自昏穢。李白曾奉詔于醉中起草詔書,他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妒恨他,就在玄宗面前誹謗他。于是,玄宗慢慢疏遠了李白。李白一心想掛云帆濟滄海,在政治上大展宏圖,但結(jié)果不僅不被重用,反遭妒忌、讒謗,最終被賜金驅(qū)出朝廷。如此種種,行進路上又豈止是“冰塞川”“雪滿山”呢?
補充這些材料,會使詩歌的背景更全面,以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歌。
二出:走近作者
《孟子·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可見“知人”的重要。
作者的經(jīng)歷一般比較復雜,需要教師予以概括。如李清照的經(jīng)歷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1127年前),她生活優(yōu)裕、閑適。李清照是大家閨秀,是典型的“白富美”,她的夫君趙明誠是典型的“高富帥”,他們都喜歡研究金石書畫,生活幸福美滿。后期(1127年后),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李清照夫婦隨難民流落江南。她接連受到四次沉重的打擊:一是被盜,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畫被盜,精神財富被毀滅;二是夫亡,1129年8月,趙明誠亡故,她失去了生活伴侶;三是受誣陷,當時有人秘密舉報趙明誠曾受賄,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建炎帝,希冀投朝廷所好;四是再婚不幸,身陷囹圄。這么多的打擊,“怎一個愁字了得”!
學生了解了李清照的人生歷程后再讀《武陵春》,就能較準確地把握詞人的情感。
三出:走向人文
課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學習語文既要享受作品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又要能從作品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中跳出來,將作品所表現(xiàn)的人文精神與時代所需要的人文精神有效銜接,打上時代的烙??;或者從作品的人文精神中受到啟迪或激發(fā),淬煉人文精神,讓人文精神之樹常青。
《行路難》(其一)中,作者采用比興手法描寫人世間的艱難坎坷,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追求,體現(xiàn)出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詩人不畏艱險、不放棄理想、不消沉等人文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但詩畢竟寫于一千多年前,我們不能限于詩人寫詩時的境界,把個人理想的實現(xiàn)完全寄托于明君,而是既要依靠“明君”,更要依靠自己的發(fā)奮圖強。同時,要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能僅僅寄希望于“會有時”(一等再等),而要有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進取精神。為此,教師可以將詩的后六句修改為“乘舟日月助商湯,垂釣碧溪說文王。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從今始,直掛云帆濟滄海。”并引導學生對比閱讀,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再如《武陵春》,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nèi)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塑造了一個在孤苦凄涼的環(huán)境中飄蕩無依的才女形象。學完后,學生如果僅僅是對作者充滿同情和憐憫是遠遠不夠的。更有甚者,如果引起一些多愁善感的學生像李清照一樣,一懷愁緒,無法排遣,那就是教學的失敗。學習這首詞,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找到愁的原因以及如何盡量避免產(chǎn)生這類愁。學生通過閱讀寫作背景及作者經(jīng)歷很容易明白,國破家亡是愁之源。但教學不能僅停留于此,教師要強調(diào)家亡因國破,家愁因國殤,只有國家團結(jié)穩(wěn)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為此,教師可以模仿毛澤東《念奴嬌·昆侖》的下半闋,寫成如下詞句——
而今我謂悲愁:
不要這多,不要這凄切。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你,一截贈我,一截還分裂。
太平世界,從此和諧團結(jié)。
學生通過閱讀模仿的詞,消除愁緒,珍惜當下,并萌發(fā)出一種強烈的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這想必也是李清照的心愿。
語文是一門充滿感受和體驗的學科,只有當學生的心靈為墨韻書香所浸染,與作品產(chǎn)生情感交流,并在交流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升華時,語文的人文性才能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夏康全,咸寧市教科院;朱仲平,通山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