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娜
“有+NP”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中的一種常見結構,但近年來“有+VP”這種“超常搭配”卻逐漸進入普通話口語,并且頻繁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言語交談以及影視作品中。本文主要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來探討“有+VP”結構,并對該結構的產(chǎn)生原因、“有”的性質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應該接納該結構并以發(fā)展的眼光正確對待。
在現(xiàn)代漢語教學中,學界普遍將“有”視作表示領屬和存在的動詞。從動詞的語法特征來看,“有”一般是不用來直接支配或修飾謂詞性成分的,往往形成“有+NP”結構(NP表示名詞性短語),“有”帶的賓語總是名詞性的。
但是近年來,生活中卻常常流行這樣的句子,如“你有去過西藏嗎”“你們有喝過西湖龍井嗎”等此類“有+VP”的“超常搭配”。《普通話測試大綱》認為“有+VP”結構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但語言是處在不斷變化中的,對待新的語言現(xiàn)象,如果它有旺盛生命力就應該接納它,而不應以“不合規(guī)范”將其抹殺掉。
一、“有+VP”中“有”的性質
近年來,在“有+VP”結構中,“有”的虛化程度正逐步加深,意義也由實轉虛,而不再是實意動詞。同時“有”在句中的位置提前,開始修飾并限制謂詞性成分。謂語前面的“有”就語義而言,主要強調動作行為和性質狀態(tài),表明“曾發(fā)生、存在、已完成、持續(xù)”等語義。通過分析“有”的句法位置和語義作用,“有”更適宜確定為表“強調”意義的副詞。
對“有+VP”進行變換,它可以表示“某人完成某種動作行為或某人表示執(zhí)行該行為時的肯定態(tài)度”等意義?!坝小钡恼Z義特征為[+完成態(tài),+確定]。
(一)表示完成態(tài)的“有”
此時的“有”表明已完成某動作、行為或事物性狀,它用來修飾和限制“VP”,表達副詞“曾經(jīng)、剛剛”的意義。因此,經(jīng)常用“曾經(jīng)/剛剛VP過”替換“有”。如“她去廣州,你和叔叔也有去車站給她送行?!本渲械摹坝?VP”可以變換為“曾經(jīng)去過車站給她送行”,表示完成某種動作。
(二)表示允許間斷的持續(xù)態(tài)的“有”
如“我每天都有看你的博客,寫得很不錯?!边@句話中的“有”蘊含著“持續(xù)”的意義,且這種“持續(xù)義”相較于普通的“持續(xù)義”而言,略有不同,它允許事情在持續(xù)發(fā)生的過程中產(chǎn)生間斷。
(三)表示肯定義的“有”
主要傳達說話人的肯定、確信的態(tài)度?!坝小钡囊饬x與副詞“的確、真的、確實”相同,可變換為“的確/確實/真的VP了”。如“我有說錯嗎?孝敬老人不該是每個子女的責任嗎?”例句中“有”表達了說話人在陳述該事時的一種肯定、確定無疑的態(tài)度,可將其變?yōu)椤拔业拇_說錯了嗎?”
二、從三個平面來看“有+VP”
(一)“有+VP”結構的句法功能
“有+VP”結構中的“有”是準謂賓動詞,可以由名詞或動詞充當賓語,且“有+VP”結構在句中通常作謂語、定語、賓語。
作謂語是“有+VP”結構的主要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是VP本身存在的動詞性特征,即便沒有“有”,它仍主要用作謂語,添加“有”的作用在于強調、提醒其后的“VP”。作定語的“有+VP”,“VP”大多為單音節(jié)動詞,而且是以“有V有V”形式居多。而該結構作賓語時,以能愿動詞“可能、不敢、容許、會”來充當謂語動詞者居多,“VP”比較自由,單音節(jié)或雙音節(jié)詞語均可。如:這次演習對軍隊戰(zhàn)略部署有重大意義,不容有失!
(二)“有+VP”的語義研究
1.“有+VP”中“VP”的分析。“VP”是指某個動詞或動詞性短語,它可以是一個單音節(jié)動詞,也可以是雙音節(jié)動詞,且大部分都為二價動詞或短語。單音節(jié)動詞如吃、喝、說、笑等。能進入“有+VP”結構的雙音節(jié)動詞,既可以是一般的行為動詞,也可以是心理動詞。行為動詞如招惹、說錯、安排、接觸、進展、聯(lián)絡等,心理動詞如了解、妒忌、懷疑、領悟、領會、顧忌等。運用較多的是行為動詞,心理動詞很少出現(xiàn)。行為動詞和心理動詞進入“有+VP”結構后,它們仍然是單純的動詞性質,并沒有名詞化。
在“有+VP”結構中,“VP”無論是單音節(jié)動詞,還是雙音節(jié)動詞、短語,它們都是陳述性賓語,只能用“怎么樣”代替。且“VP”本質上是動詞性的,并沒有指稱化,是對對象進行陳述、描寫的,它是陳述性賓語。
2.“有+VP”的語義指向。在語義平面,“VP”是作為“有”的陳述性賓語,那么“VP”表示的是某種情境、狀態(tài)、程度。這就涉及了“VP”的語義指向。
“有+VP”結構在句中作謂語時,“有+VP”指向主語,表示主語的某種情狀。如:小王有約會小李,但小李要參加培訓班,所以拒絕了。句中的“約會”,表示主語“小王”的一種情境,即對賓語“小李”的相約。“有+VP”在句中作定語時,“有+VP”指向賓語,表示賓語的某種情境、狀態(tài)、程度?!坝?VP”在句中作賓語時,“有+VP”語義指向也是主語,表示主種的某種情狀。
(三)“有+VP”的語用特點
“有+VP”本身帶有很強的口語色彩,在生活口語中我們可以經(jīng)常聽到,近年來一些綜藝娛樂節(jié)目也較多提及,如“你有聽我唱歌嗎?”“我們也有試著理解他的想法?!钡谡角f重場合,其運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該結構還有其特殊的語用價值——標記信息焦點。在“有+VP”結構的句子中,“有”具有獨當一面的作用,它讓處在句末,并且是全句焦點的“VP”更加凸顯,明確全句所要表達的新信息,即“有”成為了信息焦點的標記。
三、“有+VP”結構的產(chǎn)生原因
(一)古漢語句式的重新激活
現(xiàn)代漢語中流行的“有+VP”是古代漢語中“有+VP”的沿用?!坝?VP”是古代漢語中已有的句式。在先秦漢語中,“有+VP”曾普遍使用,VP可以為任何形式的動詞性短語。如:穎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蹲髠鳌る[公元年》)
唐以后,“有+VP”的使用逐漸減少,最后逐漸消失。導致這種句式只存在于某種方言中,如粵語、閩南語。90年代以后,被其他方言區(qū)的人接收和使用,并且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人們日常交際的口語中。
(二)現(xiàn)有語法系統(tǒng)中不對稱性向對稱性轉變的結果
從語言的內部動因來看,“有+VP”是“有沒有+VP”類推的結果。在漢語中,“有”和“沒有”存在著對稱關系,“沒有”出現(xiàn)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沒有發(fā)生,這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那么“有”出現(xiàn)在VP前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過,就不難理解了。
(三)受南方方言影響及傳媒誘導的結果
“有+VP”是港臺地區(qū)常見的句式。如:警署懷疑劉某有涉及桃園縣長劉邦友官邸學案。(1996年11月26日《中央日報》)
且一些影視作品的沖擊和新興主持人的語言對其流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記者向觀眾介紹:“我剛剛有吃到那個酸的……”(鳳凰衛(wèi)視華娛樂《美食特務》節(jié)目)
總之,對于“有+VP”結構,我們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刑福義先生曾指出對待語言應該堅持一種人文性的原則,“有+VP”在人們日常交往中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那么我們就應該逐漸認可其合法性,并接納這一語言現(xiàn)象。
(河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