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政
1560年,葡萄牙傳教士加斯帕爾·達·克魯斯(Gaspar da Cruz)在一封信中提到中國人喝一種“有益健康”的草藥飲料,就是指茶。1583年,意大利人利瑪竇(Mattew Ricci)以“番僧”身份到達肇慶,開啟了耶穌會在中國內地傳教的歷史。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華帝國的富饒及其物產”中描寫到:
“這種飲料是要品啜而不要大飲,并且總是趁熱喝。它的味道不很好,略帶苦澀,但即使經常飲用也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p>
葡萄牙人曾德昭(1585~1658年)也是一位傳教士,他1613年后在南京、杭州、上海、西安等地傳教,在中國生活了22年。這位中國通,留給世界的書籍是一部詳細記錄了中國各省情況的鴻篇巨制《大中國志》,其中就提到了中國茶。有意思的是,書里提到的產茶省并沒有江浙閩,而是陜西。
“茶有好多種類,按質量,一磅的價錢從一克朗到四法丁,由若干差別。接待來客,即使生客,只說些客氣話,太寒磣小氣,至少必須請茶。”
傳教士們的記錄為西方傳播了中國茶,葡萄牙商船隨即前來貿易,茶于是進入了葡萄牙,進入皇室,成為凱瑟琳公主的一生最愛。并在1662年,隨著嫁妝帶到了英國。
1678年(康熙十七年),路易十四任命李明(Louis Le Comte 1655-1728年)等6名法國教士為“國王的數(shù)學家”,前往中國傳播天主教。李明隨后進入中國,訪查民情地理,在1696年出版的《中國現(xiàn)狀新志》中詳細記錄了福建茶。福建“茶之產不一,崇建延泉隨地皆產,惟武夷為最”。在當時的歐洲人眼里,“福建”是茶葉的代名詞,武夷茶(Bohea)開始享譽世界。
由于清朝閉關鎖國,只準許在廣帥I口岸進行對外貿易。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加強了對中國沿海一帶茶區(qū)的探險活動就有3次,每次傳教士都參與其中。第一次是1832年的“阿美士德號”,當時隨行傳教士郭士立(Gutzlaff)記錄了看到福州時的興奮心情,“現(xiàn)在我們已可到達那個供給歐洲人消費的最大宗的茶葉出產地了”。由于阿美世德號不能北上到達武夷山區(qū),1834年11月,郭士立再次與英國鴉片商人戈登(G.JGordon)前往福建,并進入武夷茶園。戈登還采集了標本,并帶回了茶種。1835年5月,他們再度前往茶區(qū),美部會傳教士史蒂芬(Edwin Stevens)也加入了此次探險。這些記錄成為了向英國外交部遞交調查報告中的內容,引起英國政府的高度重視。1842年,羅伯特福均(Robert Fortune)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派遣來到中國。1848年,他再度接受東印度公司派遣,深入中國內陸茶鄉(xiāng)。植物盜獵者,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改變了中國茶對世界茶葉市場的壟斷格局。
從某種角度來說,正因為傳教士的記錄,為西方列強的政治和貿易做了先期偵查,間接成為日后華茶在世界市場沒落的“幫兇”。不過,傳教士們對中國茶的認知還是全面的。茶,不僅是一種新奇的中國飲料,也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元素。正因茶的雙重屬性,華茶進入西方世界后,從藥店開始發(fā)展到“茶雜貨店”(Tea Grocer),并自上而下傳導成為一種社會風潮,甚而引發(fā)社會大爭論,眾多宗教界人士卷入其中。一種異質文化的跨國傳播,從來沒有如茶一般這樣激烈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