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少杰?趙園?趙燕
【摘要】 目的 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頜下淋巴結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56例急性頜下淋巴結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28例。在相同基礎治療及護理條件下, 對照組使用抗生素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使用疏風清熱解毒飲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退熱時間及消腫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無嚴重用藥不良反應。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頜下淋巴結炎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疏風清熱解毒飲; 急性頜下淋巴結炎;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21
急性頜下淋巴結炎多發(fā)于兒童, 常表現(xiàn)為一側或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 可有壓痛, 質中, 表面光滑, 可活動。常伴有紅腫, 發(fā)熱, 疼痛。中醫(yī)名頸癰, 又稱時毒, 具有明顯的風溫外感癥狀。發(fā)病急, 轉化快。本科使用西藥抗生素加中藥疏風清熱解毒飲治療急性頜下淋巴結炎取得了顯著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2013年8月~2015年8月急性頜下淋巴結炎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診斷為風熱痰毒型頸癰。其中男31例, 女25例, 年齡最小8歲, 最大32歲, 平均年齡16歲。病程2~8 d, 平均病程4 d。病情較輕者18例, 中度29例, 較重者 9例。按照完全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28例。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西藥治療。具體方法如下:一般病情較重者, 有發(fā)熱, 體溫較高(在38℃以上), 淋巴結腫大較重, 皮膚紅腫明顯, 即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針劑1.5 g, 加入100 ml糖鹽水, 靜脈滴注, 每12小時1次。對于病情較輕者, 用阿莫西林膠囊0.5 g/次, 空腹口服, 每8小時1次。治療期間根據(jù)臨床反饋, 酌情調整用藥劑量。對于少數(shù)過敏患者, 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靜脈滴注, 0.5 g/次, 1次/d;羅紅霉素膠囊, 150 mg/次, 1次/d。兒童酌減。治療組采用同樣抗生素治療, 并加服中藥方劑疏風清熱解毒飲。藥用:金銀花15 g, 蒲公英15 g, 板藍根20 g, 夏枯草15 g, 連翹12 g, 薄荷12 g, 玄參10 g, 蟬蛻6 g, 皂刺3 g, 當歸10 g, 甘草3 g, 水煎服, 1劑/d, 分2次空腹服下。在此基礎上隨證給予辨證加減治療。壯熱口渴加石膏、知母, 毒盛腫甚加黃連, 便秘加生大黃。3~5 d為1個療程, 一般2個療程。病情較重可多服1個療程??傆行蕿?8.6%, 退熱時間(4.0±1.0)d, 消腫時間(6.0±1.5)d。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體溫下降至正常, 頸部腫塊消散, 皮色正常, 皮溫正常, 無壓痛, 其他癥狀消失, 飲食正常。 好轉:體溫下降至正常, 頸部腫塊基本消散, 可觸及, 活動, 輕微壓痛, 其他癥狀消失, 飲食正常。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腫塊成膿, 需切開排膿??傆行?(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jīng)治療后,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0%, 退熱時間(2.5± 0.5)d, 消腫時間(4.5±1.0)d;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6%, 退熱時間(4.0±1.0)d, 消腫時間(6.0±1.5)d。治療組上述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兩組均無嚴重用藥不良反應。
3 討論
祖國醫(yī)學認為, 急性頜下淋巴結炎屬于頸癰范疇。多為外感風溫, 風熱之邪, 風性上行, 多侵犯人體上部。加之喜食膏梁厚味, 痰熱內生, 毒邪流竄至頸部以致外邪內熱挾痰蘊結于少陽, 陽明經(jīng)絡, 氣血凝滯, 而致發(fā)熱、紅腫、結塊、疼痛。甚或熱盛肉腐而成癰腫。多屬陽證、實證、熱證。治宜疏風清熱, 解毒化痰, 消腫止痛[2, 3]。中藥疏風清熱解毒飲方所用中藥, 金銀花, 性甘寒, 氣芳香, 清熱祛邪, 宣散風熱, 清解血毒, 散癰消腫, 為一切內癰外癰之要藥。蒲公英、板藍根均為苦寒之品, 既能清解火熱毒邪, 又能泄降滯氣, 故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佳品。連翹, 主入心經(jīng), 既能清心火, 解瘡毒, 又能消散癰腫結聚, 故有“瘡家圣藥”之稱。薄荷等疏風清熱解毒, 消腫散結。經(jīng)體外實驗證實, 金銀花、蒲公英、板藍根、連翹等以上藥物煎劑,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鏈球菌以及對鉤端螺旋體、致病霉菌和多種病原微生物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有明顯的抗炎及解熱作用[4]。諸藥配伍為方, 辨證施治以達散風清熱、解毒化痰、消腫止痛的治療目的。配合西藥抗菌消炎, 效果較好。從臨床統(tǒng)計來看, 無論治療效果, 還是治療時間, 治療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在正確辨病辨證的基礎上, 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頜下淋巴結炎具有非常優(yōu)良的效果, 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31-32.
[2] 胡熙明. 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中).上海:文匯出版社, 1989: 27-28.
[3] 李日慶, 何清湖.中醫(y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2: 10-66.
[4] 高學敏 .中藥學 .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7:69-145.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