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tài)翻譯學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近年來我國翻譯領域的較新研究成果。該理論以翻譯選擇適應論為基礎,確立了“三維”轉換的翻譯方法,即譯者應把握好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三維轉換,使得譯文讀者更好地獲得原文信息。而趙薇執(zhí)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以其清新懷舊之風吸引了許多觀眾。本文將以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轉換為理論框架,著重解釋分析熱播電影《致青春》的翻譯成功之處,以期為其他字幕翻譯提供指導。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字幕翻譯
作者簡介:曾瀅(1991-),女,漢族,江西贛州人,贛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2013級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2
一、電影《致青春》簡介
《致青春》是趙薇首次執(zhí)導的電影作品,影片改編自作家辛夷塢的同名小說,于2013年4月26日全國公映,自2013年6月以來,該片開始在法國、新加坡、美國和加拿大等海外市場上映,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
該影片成功喚醒了那些曾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校園生活的人們內心深處的青春情懷,使得觀影者對該影片產生強烈的共鳴。但國內電影要在國外獲得認可,不但與影片本身的諸多因素有關,同時也離不開恰到好處的翻譯,而影視字幕翻譯又與其他翻譯不同,其具有特殊性,錢紹昌教授曾說過影視語言可以概括為五個特點: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和無注性[1],這五個特點也就對影視字幕翻譯提出了要求,因此譯者需要根據影片的特點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以期譯入語觀眾能夠更好地獲得源語信息。
二、生態(tài)翻譯學與字幕翻譯
生態(tài)翻譯學是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個始于我國本土的翻譯理論,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開于2009年[2]。胡庚生教授認為,生態(tài)翻譯學是以生態(tài)整體主義為視角,以華夏生態(tài)智慧為依歸,以“自然選擇”原理為基石的一項跨學科研究[3],涉及“生態(tài)學”、“翻譯學”、“哲學”等學科。學者王寧也認為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翻譯學的子學科有其自己的特征:既要對所譯文本進行細讀以發(fā)掘其可譯性,在翻譯的過程中也要盡可能地保存原文本在目標語中的生態(tài)平衡[4]。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包含內容甚廣,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哲學依據、基本理念、翻譯實質、翻譯過程、翻譯原則、翻譯方法以及譯評標準等[5]。生態(tài)翻譯學涉及內容甚廣,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對各種翻譯類型都有很大的解釋力,尤其是字幕翻譯。
字幕翻譯具有其特殊性,無論從詞匯角度還是信息傳遞角度都不同于其他翻譯,即字幕翻譯既要做到通俗簡潔,同時還要兼顧角色的動作、表情等因素。因此譯者在字幕翻譯中應該做到如下三點:語言通俗易懂;處理好含有特殊文化意義的詞語;體現影視劇中各種角色之間的交際意圖[6]。字幕翻譯在屏幕上停留時間短,因此字幕不宜拖沓冗長,即所謂“瞬間性”。由于語義、語用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語言表達習慣,中西方在語言表達上存在差異,生態(tài)翻譯學中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就有效避免了由于語言表達差異帶來的觀影障礙;同樣,字幕翻譯的“通俗性”也要求影視本身必須考慮到觀眾的接受力,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較大,表現在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社會意識等方面,當影片中有帶有文化色彩的詞匯,譯者若不對這些詞匯做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找出對應性的詞匯替代,國外觀眾在觀看該影片時難免會感到吃力難以接受消化;影視字幕“綜合性”則是指影片中人物動作需要與語言有機結合才能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正由于中西方在歷史以及文化底蘊等多方面的不同,交際上也就必然存在不同,東方文化較之西方文化更為含蓄,西方人說話講究開門見山,盡量避免“兜圈子”,所以譯者在處理字幕時也要關注到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使得國外觀眾流暢觀影。本文將從“三維”轉換角度來探討《致青春》的字幕翻譯,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三、《致青春》字幕翻譯的生態(tài)翻譯學解析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7]。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是適應性轉換”,所謂“語言維的適應性”就是指適應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為了做到適應就要了解源語與目的語的特點及不同之處。為了更好地傳達影片內容這就要求譯者根據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轉換。
例1:張開:看什么呢,別挑肥揀瘦的了。
譯文:What are you looking? Dont be so picky.
分析:這句話是發(fā)生在張開等人迎接新生時,根據影片我們得知此時迎面走來的是一名體型肥胖的女生新同學,因其行李較多便向張開他們尋求幫助,張開唆使身旁一名同學去接待,從該同學皺眉得知其并不愿意,于是張開讓其不要“挑肥揀瘦”。“挑肥揀瘦”是中國特有的四字成語, 比喻挑挑揀揀,光要對自己有利的。譯者并沒有按照原詞字字對應的翻譯,而是巧用了一個“picky”將影片中的情形傳神地體現出來。
例2:阮莞:怎么,你沒喝過?
譯文:Dont tell me youve never drunk beer before.
分析:這句話的情景是鄭微失戀后臥床痛哭,問阮莞有沒有好辦法,阮莞提議喝酒一醉解千愁,鄭微手握著啤酒遲疑之時阮莞說的話。雖然漢語和英語的句子都是主謂賓的結構,但句法上卻有所不同,比如漢語句子簡潔短小,有時一個詞就能表達出所有意思,而英語句子多為從句或者長句,甚至有時源語語言中的一個簡單表達在目的語語言中卻要用很長的篇幅去解釋。如《致青春》的譯者將此句子的“怎么”和“你沒喝過”融合成了一個從句就比較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電影《致青春》的翻譯在語言上的成功轉換使得國外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就不再需要對該句話進行加工思考,也就能夠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畫面上,流暢觀影。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7]。翻譯既是語言的翻譯,更是文化的翻譯,翻譯中的文化要通過語言的轉換再現[8]。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東西方文化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譯者在對源語語言進行轉換的同時,關注到源語或者目的語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體系。電影《致青春》 的翻譯在文化轉換方面就做得很好。
例1:張開:從開學到現在也不聯系張哥。
譯文:You havent been in touch since school started.
分析:這句話是張開在社團招人那天碰到鄭微說的話。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漢稱謂語也存在著差異。在英語表達習慣中并沒有“張哥”這樣的稱謂,然而這類稱呼在中國卻很常見,通常用來稱呼和自己沒有親屬關系的人,這類稱呼能夠讓人感覺親近。根據影片,觀眾能夠得知張開是說鄭微沒與自己聯系,所以譯者在處理這部分字幕時省略了稱謂。此外,在漢語中,老師這一稱謂可以單獨使用或者在其前面加姓,如李老師等,同樣內涵的稱謂在英語中卻多用Sir, Madam, Professor等代替。影片中鄭微因為使用電爐導致宿舍斷電而不得不去找宿管老師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老師,我們三零二宿舍突然沒電了?!弊g文將其譯為“Sir, the power is down in Room 302”就體現了這一點。
例2:張開:建筑系張開,字天然。
譯文:Im Zhang Kai from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my pen-name is Tianran.
分析:這句話情境是張開看到美女阮莞上前搭訕而做的自我介紹。影片中“字天然”的“字”是中國古代以來特有的文化,中國人的“字”多與“名”有關,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也是“明”的意思,這是同義的用法。此外,“字”還能表示景仰前賢,如牛僧孺,字師黯;崇奉宗教之意,如:王維,字摩詰,還有原名變化等,如:李白,字太白。然而西方人對中國這方面文化往往知之甚少,這就要求譯者置身西方文化尋求合適的詞替代,“pen-name”這一詞匯雖然簡單,卻能使目的語觀眾很明白地了解到此處是在做自我介紹,告訴對方自己的另一種名字,“pen-name”這一詞匯的使用使得譯文通俗易懂,成功達到了字幕翻譯“通俗性”的要求。正是由于《致青春》的譯者了解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存在差異,為了避免目的語觀眾曲解源語內涵,譯者采取了靈活變通的翻譯方法,以順應受眾的思維習慣。
(三)交際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變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7]。由于跨國度、跨文化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交流障礙問題也日益突出。從語言障礙、心理障礙到文化障礙,均源自于交際者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響,導致交際障礙的文化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面:價值觀念、傳統國情與偏見以及表達方式[9]。正是由于在語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不同,不同文化間的交際也產生了一定的障礙,電影《致青春》的翻譯就成功的克服了這一障礙,做到了交際維度上的成功轉換,也直接影響了目的語觀眾的觀影效果。
例1:鄭微:你應該上公安大學。
譯文:Youd have a great future in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
分析:這句話是鄭微在聽了黎維娟講訴他人一系列八卦消息之后調侃她的一句話,指的是黎維娟這么擅長挖掘別人的隱私和秘密,上公安大學能學到適合她的知識,若逐字直譯目的語觀眾便無法很好地理解這類中式幽默,便會損失原文的交際意圖,而譯文增譯的“great future”挑明了這層幽默,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例2:陳孝正:如果一個人驕傲和膨脹的背后是慘不忍睹的事情,你還驕傲和膨脹得起來嗎。
譯文:If your success is built on things youve lost…
分析:這句是陳孝正從美國留學歸來接受采訪說的話,根據影片我們得知陳孝正在公派出國和鄭微之間選擇了公派留學,回國之后雖然在事業(yè)上去的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卻認為這是用“做人的失敗”換來的。譯者在這里用了一個“l(fā)ost”很好的傳遞了影片中陳孝正的心情,使得觀眾在觀看影片時流暢無障礙。
四、結語
依托東方哲學理念和生態(tài)智慧發(fā)展起來的生態(tài)翻譯學,將有望打破西方翻譯理論的“一統天下”并終結東西方翻譯理論生態(tài)“嚴重失衡”的局面;同時也有利于構建東西方翻譯理論真正平等對話的平臺[10]。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以及字幕翻譯的特點,《致青春》的譯者采取了不同翻譯策略對源語信息進行處理,使目的語觀眾能夠較為流暢的進行觀影,譯文基本上達到了較為和諧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綜上所述,生態(tài)翻譯學具有其自身優(yōu)勢,對翻譯活動尤其是字幕翻譯有較強的解釋力,從而為字幕翻譯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也可為字幕翻譯提供新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錢紹昌.字幕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 .中國翻譯,2000.
[2]胡庚生.生態(tài)翻譯學:產生的背景與發(fā)展的基礎[J].外語研究,2010.
[3]胡庚生.生態(tài)翻譯學:生態(tài)理性特征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中國外語,2011.
[4]王寧.生態(tài)文學與生態(tài)翻譯學:解構與建構[J] .中國翻譯,2011.
[5]胡庚生.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曹健.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看英語影視劇字幕翻譯[J].科技信息,2012.
[7]胡庚生.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
[8]班榮學.譯學研究與翻譯教學的思考——論英漢語言文化比較與翻譯的科目理據[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
[9]曾萍.文化的障礙──跨文化交際實例分析[J].外語教學,1999.
[10]思創(chuàng)·哈格斯.生態(tài)翻譯學的國際化進展與趨勢[J].上海翻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