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甲
“鑼鼓”實際上是對打擊樂一組的簡稱。它是勞動者在生活中最先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我國音樂史上的偉大起點。它源于生活,但又不盡同于生活。就其特點學說而言,它是節(jié)奏學,也是音響學。其節(jié)奏近于生活,但比生活來得更為鮮明、洗練。
打擊樂必須練好“八音功”,在各個專業(yè)演奏上,有它的共同之處,也有其差異之技巧?,F(xiàn)將它們推論出來以供同行及愛好者參考:
一、大鑼的演奏:將大鑼置于胸前,以鑼錘的平面擊打“鑼門”。擊鑼時主要用腕力和臂力。演奏慢節(jié)奏的點子時,臂和腕的活動稍大一些。打快節(jié)奏的點子時臂部活動幅度稍小一些,主要用腕子的力量。切忌用畫圓圈的姿勢和用“死腕子”(僵力)的方法擊鑼。因為這樣演奏發(fā)音不正、節(jié)奏不穩(wěn)、演奏時間不能持久。尤其是“死腕子”會將鑼打壞。大鑼的音量較大,在打擊中起著骨架作用,其演奏技巧有“重擊、輕擊、連擊、頓擊、悶擊、面擊、邊擊、響擊”為八種功能。
1.重擊——用腕力重擊“鑼門”。多用在“鑼鼓經”各種點子的“倉”上。
2.輕擊——用腕力輕擊“鑼門”。多用在“鑼鼓經”各種點子的“空”或“頃”字上。如[單楗鳳點頭]、[陰鑼]、[搓錘]等。
3.連擊——即快速連續(xù)打擊,給人以緊奏、迫急的感覺。如[緊急風]、[串子]加鑼等處。
4.頓擊——即“捂音”的演奏法。重擊后立刻將鑼靠近前胸,用手捂住鑼面,迅速將音止住,不使余音放出。多用在鑼鼓經的“末鑼”,如[夾餑餑]、[馬腿兒]、[四擊頭]末下等處。
5.悶擊——是將大鑼人斜靠胸前,鑼錘摁打“鑼門”或打擊鑼面左方。多用于[撲燈蛾]念數(shù)板或“耳語”、“望門兒”等處。
6.邊擊——用鑼錘敲打鑼面發(fā)出“荒蕪”的音響,如“更鼓”等處。
7.沿擊——用鑼桿擊打鑼邊,發(fā)出“沙沙”的音響,作為“風聲”、“雨聲”、“水聲”、“鐘聲”等效果。
8.響擊——響擊放音打擊鑼的自然音色,使其泛音延長,一般大致分為“全音符”、“二分音符”等效果,如鑼鼓經中的[一錘鑼]、[叫頭]等處。
二、鐃鈸的演奏: 右手由上而下,左手由下而上,相互扣擊,產生聲音。相擊后雙鈸馬上張開,使其余聲放出。擊鈸時,上半臂稍動,以肘關節(jié)為中心軸,以小臂和腕力使兩鈸相擊。切忌摁打、軟腕子,也不能用胳膊直打。兩臂自然放松。兩鈸重量不等,輕的音低用于右手,重的音高用于左手。其技有:響擊放音、輕擊放音、顛擊、搓擊、揉擊、掩擊、悶擊、顛搓八種功能:
1.響擊放音——鈸碗嚴對鈸碗,鈸邊嚴對鈸邊,兩扇碰擊而有彈力,求得鈸的最好音色——“波兒”,這種敲擊法稱作響擊。所謂響擊放音,是指敲擊后的泛音不是立即收掉而是酌情掩收,以“才”字作為響擊代聲字。
2.輕擊放音——兩扇鈸相擊的力度小于響擊,并且不急于把手分開,而讓兩扇鈸彼此有所“吃音”而求得弱啞之聲,以“七”字作為輕擊的代聲字。
3.顛擊——一種是借敲擊后的振動,再用顛擊法使鐃鈸顛顫起聲,這是兩扇鈸分離的方式,[吊鈸]用。另一種是使兩扇鈸呈內離外連的狀態(tài),它僅靠手腕的顛擊力使鈸發(fā)出“七七”的連續(xù)聲,[撞金鐘]用。
4.搓擊——就是搓鈸。方法是輕擊放音與響擊放音交替進行,左手持底扇往上擊而右手持上扇擊后抬手時,發(fā)出聲音較弱,求得“七”音;右手持上扇往下?lián)舳笫殖值咨葥艉筇謺r,發(fā)出聲音較強,求得“才”音,連續(xù)擊打“七才”之聲稱為搓擊。
5.揉擊——就是揉鈸。其方法大致同于搓鈸,但搓鈸是將鐃鈸平放懷中呈抱月式,而揉鈸則鐃鈸呈斜立(或豎立)式,揉擊速度快于搓擊。搓擊用于[串子]中,揉擊用于[急急風]中。
6.掩擊——就是響擊后把余音掐住,也叫掐音。掩音的方式是響擊后把兩扇鈸迅速對放在大腿上,使鐃鈸即刻停止振動。“才0”字是掩擊的代聲字。
7.悶擊——有意識地不把鈸擊響,而是求得它的啞聲,“撲”字做代聲字,悶擊的方式是將鐃鈸對放在大腿上碰擊。悶擊音響在[奪頭]等鑼鼓點中使用。
8.顛搓——顛擊和搓擊相結合并采用掐音方式稱作顛搓。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是“七七0”之聲,這種顛搓聲音在[劈桿子]鑼鼓點中使用。
鐃鈸的節(jié)奏感,技能與功力的要求與大鑼基本相同。
三、小鑼的演奏:兩手置于胸前,以鑼板下端擊打“鑼門”,擊鑼門時,主要靠拇指、中指與腕子上下擺動的“甩勁”,擊打出各種音響不同的效果。其技能有:連擊、重擊、輕擊、頓擊、點擊、悶擊、邊擊、沿擊八種功能:
1.連擊——快速擊打鑼門,使其發(fā)出清脆、音響一致的自然音色。如鑼鼓經中的[緊急風]、[快長絲頭]等處。
2.重擊——以腕子之力重擊“鑼門”。這是小鑼的正常打法,多用在鑼經的“臺”、“切”、“倉”音上。
3.輕擊——用腕力輕擊“鑼門”。多用在鑼經的“令”音上。
4.頓擊——即“捂音”打法。是用腕力重擊鑼門后,即刻將音止住。止音方法的三個動作同時進行,既左手拇指捏住鑼邊、左小指頂住鑼的背面,同時右手捂住鑼面。多用在各種鑼經的“末鑼”上。
5.點擊——左手捏住鑼邊,小指頂住鑼背面,右手用力點打鑼門發(fā)出“扎扎……”的聲音。多用在[撲燈蛾]、[耳語]等點子上。
6.悶擊——左手拇指與食指捏鑼邊,右手擊打后左手小指即頂鑼背面收音,發(fā)出連續(xù)較短的“臺0臺0”悶音。多用在小鑼[回頭]等處。
7.邊擊——用鑼板輕擊鑼邊,發(fā)音細微。多用在描寫“風”、“水”、“火”等效果。
8.沿擊——左手將小鑼面托起,右手擊打鑼沿,發(fā)出類似“鐘”的聲音。用于“念經”場合配合文場曲牌擊打節(jié)奏之處。(這種形式很少用到)。小鑼的節(jié)奏,技能功力要求與大鑼大致相同,但小鑼在戲劇中用途較為廣泛,且不可將它等閑視之。
四、板鼓的演奏:板、鼓及兩件樂器,由一人操作,稱之為“司鼓”或“鼓老”。它是戲曲樂隊的指揮,位置較為重要。
板——板屬節(jié)拍性樂器,擊法有單擊和連擊兩種。單擊,是指間歇稍長(而且泛音放盡)的一擊,“扎”或“衣”字做代聲字。單擊是多用的一種形式。連擊,是指(不等泛音放盡)連續(xù)敲擊的形式,多在[快流水]伴奏中及[撞金鐘]鑼鼓點子中使用。另外,有些鼓點鼓與板同擊,象“扎多 大”、“扎多 多多”、“嘟拉 大大”等。
鼓——鼓靠兩根鼓楗敲擊,其技巧可分為:點、打、滾、抽、摔、砸、捻、連八種功能:
1.點——輕輕地敲擊或是觸擊為點。鼓發(fā)不出亮音來,以“多”字為代聲字。
2.打——正常的敲擊為打。右手打出的聲音以“大”字做代聲字,左手打出的聲音以“八”字做代聲字,左右手先后分擊發(fā)出“八大.”之聲,既可唱代聲字,也可唱為“八拉.”。
3.滾——單楗一擊后立即借助鼓皮的振動連擊兩響或三、四響為滾奏。兩響唱名為“多羅.”,三、四響唱名是“嘟魯 大”。
4.抽——帶有彈性的、力度較強的擊打方式為抽奏。比正常的打法力度強、音量大。開[四擊頭]多用抽擊方式。
5.摔——雙楗同時抽擊為摔。摔式多用于“巴 大 倉0”點子的“巴”音位上。
6.砸——用力拙于抽、摔方式,并通過強力打擊膝蓋而引起地板震動為砸。砸擊方式只求聲勢,音色較差。
7.捻——雙楗快速地輪擊為捻。短促的捻奏名曰“撮兒”,較長的捻奏名曰[撕邊]。
8.連——雙手交替連敲兩擊,發(fā)出“八八 大大”均衡的快速聲音。
八音功力,是指它的聲音,司鼓的其它技巧遠不止于此。如為了使每個鑼鼓點子的“開、領、轉、收”都有明確的交待,其手勢使用“邊、支、撇、開、伸、領、按、扔、抖、撤、分、揚、劃(挎)、抄”等動作來發(fā)號示令。另外,作為一個鼓師,首先應做到三個合理:結合作品處理或設計的鑼鼓合理,鑼鼓的整體布局合理,鑼鼓的舞臺應用合理。
以上就鑼鼓八音功能略訴之見,若有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同事與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