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度
詩歌鑒賞題是有一定難度的,雖然組織答案通常需要結合詩句的翻譯,但是命題者不可能局限于僅僅讓同學們去翻譯詩句。所以如果本末倒置,只譯不賞,扣分是毫無疑問的。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暮春山間》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桃花的?
誤區(qū)點撥 肯定會有一部分同學因為讀題快,或者平時缺乏對描寫類四大術語的敏感意識,于是就將題干中“怎樣描寫”這四個字理解成翻譯詩句??上绻鄙俸诵拇鸢浮皞让婷鑼憽边@四個字,就算同學們將詩句翻譯得再漂亮也是徒勞無功。所以讀題審題一定要準確無誤,要真正做到“問什么答什么”,抓住題干的明示信息和潛在信息,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解析 這道題問得很具體,直指桃花,因此與一、二句無關。三、四句也無修辭格的使用,只好去“描寫類”的四大術語中找一找,試一試。
示例 “桃花落處無人見”留一懸念與讀者,落下的桃花哪里去了呢?“濯手惟聞澗水香”告訴讀者澗里的水有香味。是什么東西散發(fā)的香味,當然是飄落水里的桃花??梢娫娙藳]有正面描寫桃花之香,而是通過寫澗水之香來側面描寫桃花之香。
與詩詞的親和力不強,作答不注意修飾語言
中國古代詩詞應該說是最美的文學作品。作為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我們本身應該以美好的心態(tài)去應對。但是我們迎戰(zhàn)高考的同學往往是機械地答題,而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提不起興趣,就不能使筆下的答案出彩。
所以筆者給大家提一個建議:去喜歡中國古典詩詞,讀詩時,心要進去,人要在場;即使讀得不太懂,就在這模模糊糊的語言中也要能感知出一個模模糊糊的意境美。讀詩離不開想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呢?就是要“身臨其境”,要將自己置身于詩中所描述的環(huán)境(上面的幾個例子能夠印證),置身于歷史大背景(比如說壯志難酬,比如說飄零天涯),要抓住蘊含作者情感的詞語,去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達到與詩人融通的境界。最后力求用最有表現(xiàn)力、最到位的詞語再現(xiàn)原詩的畫面。語言組織要細膩,講究美感(多加形容詞),堅決不能幾個詞語堆在一起草草了事,讀起來根本不成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