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青 蔣燕
【摘要】本文簡單論述了美國傳奇詩人艾米麗·迪金森的詩歌中一個經(jīng)常被提到的主題——死亡。本文首先描述迪金森在詩歌中關(guān)于死亡的主題和詩人關(guān)于死亡的認(rèn)知,然后分析了在女詩人眼中有著尊嚴(yán)、真理和美麗的死亡,死亡是一個永恒的生命的開始。她把死亡視為一個國王,一個朋友。對她來說,走向死亡就像回家一樣。盡管死亡是作者迪金森詩歌中的一個主題,但她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獨(dú)特的。她能冷靜和勇敢地面對和接受死亡,通過本文論述使讀者欣賞她的詩歌中的獨(dú)特風(fēng)格,了解其緣由及意義,并得以新的視角看待死亡。
【關(guān)鍵詞】迪金森 詩歌 主題 死亡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one of Emily Dickinsons themes, death. Death is a frequently mentioned theme in Dickinsons poems.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Dickinsons description about death in her poems. Death is dignified, connected with truth and beauty, and death is the beginning of an eternal life. She treats death as a king, a friend. She regards moving towards death as going home. Although death is one of the themes poets and writers favor, Dickinsons attitude towards death is peculiar. She accepts death. She is calm and brave. Her attitude towards death expressed in her poems makes her poetry have a distinctive style and makes readers obtain a new perspective towards death.
【Key words】Dickinson; poetry; theme; death
一、引言
艾米麗·迪金森作為美國歷史上的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她以驚人的創(chuàng)作力和無數(shù)極富獨(dú)創(chuàng)性的詩與歌惠特曼一樣被譽(yù)為二十世紀(jì)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先驅(qū)。艾米麗迪金森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她父親的房子里度過的。在這所房子里, 她喜歡這樣孤寂隱居的寧靜生活、冥思、寫詩,她常常穿著白色禮服在院子里澆花,偶爾有妹妹的陪伴,有妹妹的朋友們的歌聲。迪金森詩歌的獨(dú)特,不僅因為她的睿智風(fēng)格和新奇措辭,更是因為她以獨(dú)特的方式在詩歌中描述了關(guān)于愛恨離別、痛苦與歡喜,死亡與永生的主題,尤其是死亡。讀她的詩,讓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她如何用她的整個生命去迎接死亡。死亡似乎也可以是如此的迷人。
二、迪金森詩歌中關(guān)于死亡的認(rèn)知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死亡是痛苦的,甚至認(rèn)為是人的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它也同樣困擾著迪金森。但她接受死亡、準(zhǔn)備死亡、勇敢地面對死亡。詩人眼中的死亡是什么?“永別是我們對天堂的全部所知,/也是我們對地獄的全部所需”(“Parting is all we know of heaven, /And all we need of hell.” (Perrine 99))要理解死亡是不可能的。她只知道當(dāng)她所愛的朋友離去,永別對兩個親密的人來說是一場災(zāi)難,因為她說,“我的生命未止卻已死過一次?!?珀賴因(99)(“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Perrine 99) 朋友們的逝去猶如她自己離去。然而,她依然非常勇敢的?!暗胰阅芸吹?,還有第三次/如果世上有不朽?!?(“It yet remains to see/If Immortality unveil/A third event to me.”)
死亡是有尊嚴(yán)的。在迪金森看來, 死亡并不意味著空寂和虛無,也不意味著荒謬的生活,它是有尊嚴(yán)的。當(dāng)一個人面臨死亡, 也是人的一生最莊嚴(yán)的時刻,就是在迎接一生中最光榮的大事。所以,在她的詩歌里“有一種尊嚴(yán)姍姍來遲/所有人都是如此”(珀賴因148) “One dignity delays for all”. (Perrine 148)。
在她的詩歌, 尊嚴(yán)是死亡的鏡像?!白仙焙汀盎使凇毕笳髦鴩醯淖饑?yán)。因此死神是一個帶著“奴仆”坐在“馬車”里的國王。當(dāng)她死后,她被邀請坐在“馬車”里的國王身旁。人們揮動著“數(shù)百頂帽子”與她話別。迪金森使用“國家”,“人群”、“盛況”,“超越”來描述死亡場景,就好像她是被邀請進(jìn)入一個宏偉的宮殿里。死亡是偉大而令人激動的。
死亡是真理和是一種美。迪金森認(rèn)為接近死亡就是接近真理和美。沒有死亡,沒有思考死亡的意義,人類不可能談?wù)撜胬砗兔?。宗教、哲學(xué)和藝術(shù)的存在是因為人終有一死,注定要死亡。人類的命運(yùn)引起了無數(shù)人對真理和美的冥想。她說,“我為美而死?!保ɡ頨ixie315) “I died for beauty.”
( Li Yixie315)。在隔壁房間里——事實(shí)上,它指的是墓里的人,說他為真理而死了。真善美其實(shí)是一體。“我們隔墻而談—— /直到青苔爬到了嘴唇——/并覆蓋了我們的名字——”詩人自己在想象中追尋著美麗和真理,直至死亡和重生。她認(rèn)為死亡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一個永恒的生命。她將死亡視為永恒?!拔也荒芡V顾劳觥保辖鹕枋隽怂劳鋈绾戊o靜地從她童年走到老年,然后又走向了“永恒”。事實(shí)上,死亡從來沒有離開我們。他總是與我們同在。在詩中,詩人描述了一個人的生活的三個階段,在課間休息的孩子們,谷物豐收的原野還有西下的落日余暉。死亡來了,但是他是善良的?!八眯牡貫槲彝O隆保ā癏e kindly stopped for me”)。死亡伴隨生命,但這并不是種威脅。他就像一個朋友,有耐心有禮貌?!拔覀兟匦旭?,他知道不用匆忙。/我放下我手里的活我放下娛樂,/為了這死亡這文明?!保ā癢e slowly drove; he knew no haste. / And I had put away/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 For this civility.”)死亡領(lǐng)導(dǎo)著我們走向永恒。我們享受生活,但人生短暫,我們得等待迎接死亡?!皬哪且院?,經(jīng)過幾個世紀(jì),然而/感覺晝?nèi)绨遵x飛過/我第一次超過馬頭/走向了永恒”。珀賴因(263) “Since then, ‘tis centuries, and yet/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Were toward eternity.” (Perrine 263)
三、迪金森詩歌中死亡主題產(chǎn)生緣由
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為什么她如此頻繁談?wù)撍劳龅脑?。但是如果我們把她的詩與她的年齡和文化聯(lián)系起來就不會感到很奇怪。首先,迪金森當(dāng)時在19世紀(jì)的美國,死亡率非常高。高死亡率可能促進(jìn)詩人對死亡的沉思。這也是同時期詩人艾倫坡詩歌中的一個主題。很多年輕人的死讓詩人有了沖動去更多地思考死亡。另一個原因詩人受到清教主義的強(qiáng)烈影響,如同西方文學(xué)大都是受到《圣經(jīng)》的影響。19世紀(jì)中葉布道把死亡作為他們最恒定的主題。(Parini135)牧師布道說,上帝就像一個慈愛的父母為大家準(zhǔn)備了天國的家。新約不斷強(qiáng)調(diào)天堂才是真正的生活。在迪金森的詩歌中,比起人間俗事她更關(guān)心的是死后的生活。許多評論家認(rèn)為,盡管迪金森很少出門,她仍然吸收了先驗論者愛默生的一些觀點(diǎn),如認(rèn)為自然是神的化身,那里存在著上帝的精神。(Chang Yaoxin 83)。相信上帝的人是不需要依賴牧師的布道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上帝的存在與自然。迪金森就是一個強(qiáng)調(diào)自己經(jīng)驗的詩人。她每天細(xì)致地觀察和冥思去體驗死亡的意義。在她看來,生命是永恒的化身,她作為一個個體可以通過每天自身的改變體驗永恒或死亡。
四、詩人迪金森詩歌中死亡主題的意義
死亡是詩人們常常關(guān)注的主題之一,艾倫坡的最喜歡的主題就是美女之死。但迪金森在書寫死亡的態(tài)度是獨(dú)特的,不同于男性詩人。“因為我無法阻止死亡”(“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為例。死亡是像一個和藹的鄰居,一個老朋友。他很“善良”。當(dāng)他來的時候他坐著“馬車”。死亡的出現(xiàn)不會帶來任何打擊或恐懼。死亡不是把她帶進(jìn)地獄或天堂,而是“我”似乎被邀請去一個朋友的家里,沒有悲傷,沒有絕望。在這一點(diǎn)上,盡管她無法避免受其文化的影響,但她有著獨(dú)立的信念,而非僅僅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不是神父告訴她什么就是什么。她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diǎn)。
迪金森認(rèn)為的天堂和地獄的概念不是《圣經(jīng)》中的模樣,而是死亡時,“永別是我們對天堂的全部所知,/也是我們對地獄的全部所需”珀賴因(99)。她知道的是,死亡意味著她的朋友永遠(yuǎn)離開她?!熬瓦@樣,像親人,在一個晚上/我們隔墻而談—— /直到青苔爬到了嘴唇——/并覆蓋了我們的名字——”(“And so, as Kinsmen, met a Night—/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And covered up—our names—”) 因為。我們都是凡人,人死后,終將長眠地下,塵歸塵、土歸土,苔蘚披身沒體,我們的名字也終將會被遺忘。在迪金森的詩歌中,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通過讀她的詩,我們知道我們也可以平淡地思考死亡和談?wù)撍劳?,死亡來臨時坦然友好地迎接死亡。
在和迪金森同時代的另一個偉大的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切都充滿希望,如大自然、美國和美國人民,一切都是生氣蓬勃,自由奔放。其實(shí)迪金森和惠特曼一樣,他們勇敢而獨(dú)立,他們只是在詩歌中用不同的方式同樣歌頌著平凡美好的事物。
五、總結(jié)
艾米麗·迪金森作為一個女詩人不僅影響了美國文學(xué),她也影響了世界文學(xué)。迪金森在詩歌中探索的死亡這一主題,不僅豐富了文學(xué)的意義,它也讓作為普通老百姓的讀者以新的角度看待死亡,使其不論是在文學(xué)價值還是社會現(xiàn)實(shí)意義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參考文獻(xiàn):
[1]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2]Frye, Northrop. The Great Code. Trans. Hao Zhengyi, Fan zhengguo and Hechengzhou. Beijing University, 1997 P.7.
[3]Li Yixie, Chang Yaoxin (de.)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Press,1991.
[4]Perrine, Laurence. Sound and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Seventh Edition. He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7.
[5]Parini, Jay. Brett C. Mille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
作者簡介:
蔣秀青,文學(xué)士,楊州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楊州人,講師。
蔣燕,文學(xué)士,四川外國語大學(xué)成都學(xué)院,四川成都人,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