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萍
摘要: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有懂得付出愛和學會愛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回歸語文學習的本質,而不僅僅是考試的工具。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發(fā)展;愛的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047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更應該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從事語文教學近十年來,筆者更是深有體會,如果說學好理科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那么,學好語文則需要我們豐富而真摯的情感。
筆者下鄉(xiāng)支教那一年,擔任九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雖然鄉(xiāng)下教學條件差,但學生為人處事的誠懇樸實、學習態(tài)度的勤奮認真,深深地感染著筆者,讓筆者全情投入自己的工作。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筆者和學生相處得都很融洽。但在第一個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課堂上發(fā)生了一件讓人棘手的事情。九年級上冊最后一個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姜孟之的《一雙手》,這是一篇贊美勞動者手的文章,它通過兩次對手部的特寫,分別從顏色、紋絡、掌面、手指、左手、關節(jié)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節(jié)描寫,并多次運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方法,凸顯了這雙手的與眾不同,從而升華主題:這雙手所折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卻又偉大的林業(yè)工人甘心奉獻、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在備課時,筆者確定的教學目標是:1. 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 了解張迎善一雙手的特點,探討這雙手形成的原因,從而感受張迎善甘愿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3. 學習以小見大,通過細節(jié)描寫,如借手寫人的手法,生動刻畫人物形象。因為是一篇自讀課文,難度相對小,課堂教學進行得有條不紊。筆者把教學重難點放在通過細節(jié)描寫生動傳神刻畫人物的手法學習上,讓大家借鑒“一雙手”的方法,來寫活一個你熟悉的人,就在大家都認真進行課堂作文片斷練習時,突然一個聲音冒了出來“媽呀,閏土的手和張迎善真有一拼”,突如其來的響動打破了教室的寧靜,“閏土?”“60頁,你看看”“就是就是”……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筆者的第一反應是有人故意搗亂,就大聲說:“同學們安靜,誰說閏土的手和張迎善有一拼的?”筆者本想著始作俑者肯定是平時就調皮的男生,沒想到站起來的卻是成績很好、學習也認真的張杰浩,他怯怯地看著筆者,“不是讓你寫熟悉的人嗎?”“老師,我把作業(yè)寫完了。”“寫完了可以看看書???”筆者強壓著火氣,“記得咱們上過的課文里也有人物圖片,我就翻著看,一下子看到閏土,就覺得他的手和張迎善一樣,我就情不自禁說出來了,我……”這時坐在前排的一個女同學也小聲附和:“我也覺得很一樣?!?/p>
聽他們說著,筆者也翻到了60頁,那是魯迅文章的一幅插圖:年老滄桑的閏土和躲在他身后怯生生的孩子,閏土滿臉的皺紋,一雙關節(jié)突出的粗糙大手格外顯眼。仔細對比,和張迎善的手還真有點像。頓時,筆者舉棋不定,是懲罰這個犯無心之過的學生維護師道尊嚴,還是借學生的發(fā)現另辟蹊徑挖掘課本含義,筆者迅速思考著,終于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罢埓蠹矣迷~語描述閏土手的特點”,也許是課堂有了新發(fā)現,學生觀察得很仔細,回答也出乎筆者的意料。
“你們說閏土和張迎善的手有一拼,大家想想,同樣是一雙辛勤勞作的大手,同樣的血汗付出,他們的結局一樣嗎?”“為什么?”在筆者的啟發(fā)下,學生更活躍了,有的學生情緒很激動,主動站起來大聲說“老師,因為他們生活的時代不一樣”“他們一個是封建社會地位低下的奴才,一個是新中國的人民”……“對!他們一個生在舊社會,一個長在紅旗下,一個是麻木冷漠的閏土,一個是受人尊敬的全國勞?!?,有了前面的鋪墊,筆者趁熱打鐵,告訴學生新中國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人民生活地位提高了,那是我們每個人的驕傲。筆者認為,如果平時生硬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會感覺枯燥無味,但在此情此景中,學生接受的認識是那么得自然。
課后筆者深深反思,這節(jié)課雖然偏離了筆者既定的重點,但這堂課的收獲更有其價值。如果筆者當時沖動,沒有換個角度去傾聽學生的心聲,這節(jié)課將怎樣收場?幸運的是筆者因勢利導,用愛成就了精彩的一節(jié)課。
語文教學是愛的藝術。愛是教師真誠的贊美,它能開發(fā)學生內在的潛力,激發(fā)他們學習上的熱情,喚起他們強烈的進取心。愛是人性化的批評,教育理論說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在教育的時候,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意志和個性特征,要注意方式方法,批評是工作“藝術”而不是情緒“發(fā)泄”,用愛的教育會事半功倍?,F在班里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養(yǎng)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要使批評達到一定的效果,我們就要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批評氛圍,可以緩解學生因犯錯誤而導致的抵觸心理。盡管我們的批評有時會有切膚之痛的感受,但有愛為前提,掌握批評的藝術,學生最終會領悟教師的用意。
無論是愛祖國、愛親人,還是愛生命、愛大自然,愛的旋律都是語文課本的主旋律。在平時的課堂上,筆者就很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比如講《我與地壇》時,說到母親的隱忍的厚愛,許多學生泣不成聲,筆者認為是生活中相似的經歷讓他們產生了共鳴,筆者就因勢利導,讓他們說說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親情,一節(jié)課我們一會哭一會笑,雖然預設的教學任務沒有很好地完成,但在學生的周記里,他們都說這是一節(jié)讓他們難忘的課。記得當時筆者是這樣引申的:面對居高不下、逐年攀升的青少年犯罪,面對駭然聽聞、冷漠殘忍的未成年兇手,如果他們曾經接受過愛的教育、有被愛的感受、有對生命的愛的敬畏,他們是不會走上這樣的不歸路的。
總之,師德是教師之本,師愛是師德之魂。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睂τ诂F在的或是未來的生活,我們都渴望詩意地棲居。對于現在還有未來的語文教育,我們同樣渴望藝術地走向。語文教師不能缺失愛的藝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回歸語文的本質,而不僅僅是考試的工具。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沁水中學 04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