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興琴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本文試從創(chuàng)設形象、領略內(nèi)涵、彰顯個性化解讀等方面,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創(chuàng)新思維;語文閱讀;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05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探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將探究性學習引進中學語文學習實踐,是當前新課程實施中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筆者以為要體現(xiàn)在注重過程而非結(jié)果,重問題探究而非簡單“告訴”,重主動學習而非接受學習,重開放多元而非封閉單一,重體驗感悟而非機械重復訓練。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在講臺上拿著文章費力地講解,而學生或是在下面各做各的,或是附和聲一片。當提問時,學生或是支支吾吾,或是復述教師的話,有的甚至什么也說不出來。于是,教師們就往往采取了高壓政策,每天必須讀多少,都要規(guī)定量,希望通過這樣的教育,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但是往往適得其反,在教師的這種教育下,學生反而見文章而發(fā)虛,談閱讀而色變了。
一、在“問題追索”中學習語文
疑問是思考的源泉。一般說來,疑問主要設在教學內(nèi)容的關鍵處,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引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和明確探究方向即可。留下疑問后,教師不能急于釋疑。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再帶著新的疑問走出課堂。胡適給北大的畢業(yè)生開的三味“防身藥方”中,第一味就是“問題丹”。他說:“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chǎn)生和積聚,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如在學習語文讀本上《勇氣》一課時,學生就提出,美國傘兵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勇氣和法國婦女身上所體現(xiàn)的勇氣誰更可嘉?當?shù)聡藲垰⒎▏鴭D女的丈夫時,美國傘兵躲在壁櫥里,是有勇氣的表現(xiàn)嗎?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研讀課文,積極參與討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主動探究的樂趣。
二、在“體驗感悟”中學習語文
學習語文離不開一個“情”字,課文是情感的產(chǎn)物,作者“情動于衷而形于言”。只有對作者傾注在文中的情有了真切的體驗,對文中所蘊含的哲理有了透徹的感悟,才能深刻理解語言文字,進而“會意”“悟性”。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品字析句、換位移情等方法來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教誦讀課文《鄉(xiāng)愁》一文,課前大屏幕上以臺灣海峽為背景,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xiāng)愁》,并且以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節(jié)課的北京音樂。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教學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驗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愛國之情、想景悟情。這樣的語文學習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詩歌文字的理解,還會使他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震撼。這種“體驗感悟”式學習要求教師善于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注重自身的情感投入;要求教師針對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或體驗某類型社會背景,或體驗某個典型人物形象,或體驗某處美妙的人文景觀,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如教讀《春》,先由語言感受春天的信息,仔細觀賞春天里風雨花草的聲音、色彩、形狀以及人的活動,漸漸地在腦海里出現(xiàn)了一幅欣欣然的迎春圖。繼而由景象、人、事轉(zhuǎn)入理性思考,由個人感受上升到社會理性層面,問春天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春天像一首歌,唱出了鳥語花香,預示著人們的美好未來”;“春天像一臺戲,展示著五彩繽紛的世界”等。這就超越了文本固有的內(nèi)涵。文本中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如果學生進一步提出表示要珍惜青春年華,進而醒悟“一年之計在少年”要揚起風帆向前去。這就由文本轉(zhuǎn)入人生體驗。哲學家加達默爾說“只要某些東西不僅僅被經(jīng)歷了,而且其所經(jīng)歷的存在獲得一個使自身具有永久性意義的鑄造,那么這些東西就成了體驗?!边@樣的探究活動,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發(fā)表意見,不僅僅課堂上的學習氣氛輕松愉快,也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得以充分發(fā)揮,最終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這種最充分的資源整合的目的。探究性學習,猶如一場春雨,滋潤著學生那渴望實踐探索的心田;探究性學習,猶如一聲春雷,喚醒了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
通過一年多的探索性學習的指導實踐,課堂教學正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主宰”,不再是課堂的“主演”,而是學生實踐的引路人,是課堂的組織者、探索的參與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第五中學 5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