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素質(zhì)教育日益擴大的今天,朗讀教學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國歷代啟蒙教育都是以“誦讀”為主,朗讀文本是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然而,在當下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去追求學生的卷面成績而忽略了朗讀教學,這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教學行為。
一、朗讀失去活力的原因
朗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綜合閱讀活動,它必須以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為基礎(chǔ)。但是真正的語文課堂中,學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文本的能力,對朗讀這項語言能力的把握情況并不樂觀,所謂的“書聲”并非“瑯瑯入耳”。朗讀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原因有二。其一是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問題。很多教師對文本的感情基調(diào)沒把握好就開始走向講臺傳授知識。教師感染給學生的多半是他自己的情感體驗,而不是文本帶給我們的精神熏陶。在《黃河頌》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語文教師看到了朗讀的重要性,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留給學生朗讀,然而他們卻忘記了學生們的朗讀不僅僅是發(fā)出聲音。朗讀必須以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為基礎(chǔ)。那么,教師對作品的理解根本沒有向?qū)W生傳達,或者說傳達不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自身就沒有對《黃河頌》中的愛國情懷予以充分的理解,對其創(chuàng)作背景沒有深刻的解讀。還比如,很多教師在準備《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鄧稼先》時,也和學生有同樣的情感,認為其文本內(nèi)容枯燥,沒什么可講。不僅教師,學生同樣受制于我們與作品的時空差距影響,我們與文本之間有一道時空上的鴻溝,教師便是這條鴻溝的橋梁,首先必須搭建好自己的知識框架,才能傳道授業(yè)解惑。其二是教師表達問題。在掌握正確的情感之后,如何向?qū)W生們傳遞更是一個教師語言能力的問題。朗讀不僅僅是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語言能力,教師同樣應該具備該項技能并且優(yōu)于學生。如果教師沒有恰當?shù)恼Z言表達能力,腦海中再多抽象的情感體驗都無法具體到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更不會得到提升,這對朗讀教學一點幫助都沒有。
二、還初中生一片生動的朗讀天地
1.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A.現(xiàn)代技術(shù)帶來視聽盛宴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課堂中,學生經(jīng)常就是拿來文本就逐字逐句地去讀,對文本缺乏理解和欣賞。教師是幫助學生解讀文本,打開朗讀之門的一把關(guān)鍵鑰匙。中小學現(xiàn)代技術(shù)水平的大大提升和多媒體設(shè)備的日趨完善幫助了教師更好地發(fā)揮這一作用。在《黃河頌》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在朗讀之前利用現(xiàn)代技術(shù)向?qū)W生們展示黃河濁流宛轉(zhuǎn)之形、波瀾壯闊之勢以及光未然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面對偉大母親河和受難同胞時的心情。達到視聽效果,教師再輔以寫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們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然而,很多教師被“愛國情懷”所困擾。的確,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在父母的襁褓之中度過,離抗日戰(zhàn)爭時代很遠,很難理解“苦日子”和“戰(zhàn)亂”。這時,教師同樣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抗日戰(zhàn)爭的圖片或視頻,盡可能地將作者的情感體驗轉(zhuǎn)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B.文化節(jié)日提供朗讀契機
學生的朗讀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課外的朗讀訓練必不可少。而且不應該受課本的限制,應該多接觸不同類型的朗讀文本。學校應該開設(shè)以朗讀為教學內(nèi)容的校本課,還可以根據(jù)不同時令和文化舉辦詩歌朗誦會。例如以“端午節(jié)”為主題開展朗讀競賽,并邀請有經(jīng)驗的教師進行指點。通過此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們對語文和朗讀的興趣,提升朗讀水平。
2.把握文本的情感起伏
我們常說“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將朗讀展示給學生,更要把具體的、正確的朗讀技巧傳授給學生,如咬準字音、控制語速和把握基調(diào)等。但實踐證明,“情感起伏”卻常常被教師所忽視。人的情感和事物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篇文章的基本感情或是高昂或是悲愴,但并非文本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相同的情感。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那么,如何表達和傳遞以文字為載體的文本所展示給讀者的豐富情感呢?朗讀是關(guān)鍵。所以,朗讀要將每一個字所表達的情感差異讀出來,這樣,呆滯的文字才能擁有鮮活的生命。在《黃河頌》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看到了黃河的波瀾壯闊,卻忽視了黃河的濁流宛轉(zhuǎn)等細節(jié)之處?!绑@濤拍岸,掀起萬丈狂瀾”固然是帶著氣勢去讀,但“濁流婉轉(zhuǎn),結(jié)成九曲連環(huán)”則更應該讀出黃河突破重重阻礙依然奮勇向前的艱難。在朗讀“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句話時,過強的氣勢是錯誤的朗讀方式,“搖籃”會讓人想起母親,所以,朗讀要將其偉大、愛和溫柔體貼的特性展現(xiàn)出來。再如,在《安塞腰鼓》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許多語文教師只是一味強調(diào)朗讀要有氣勢,聲音要洪亮。但是,并不是每一章節(jié)都應該這樣讀?!栋踩摹芬晃姆譃槿蟛糠?。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描寫的是安塞腰鼓表演前,特點是安靜;第二部分是第五至第二十七自然段,描寫的是安塞腰鼓表演中,特點是豪放;第三部分是第二十八至第三十自然段,描寫的是安塞腰鼓表演后,特點是寂靜。前后兩個部分聲音應該放低,凸顯出安塞腰鼓未響起的安靜和其戛然而止時地寂靜,這樣才更能凸顯安塞腰鼓表演時的熱情奔放?!赌钆珛沙啾趹压拧芬晃闹?,作者蘇軾的內(nèi)心情感是有變化的,最初與周瑜對比后的失意、悲痛到后來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豁達情懷。所以,在朗讀對應語句時的情感也應該是有所起伏的。
3.讀什么就把自己想象成什么
讀《黃河頌》的時候,就要把自己想象成黃河,在每一個階段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流淌,是驚濤拍浪還是濁流宛轉(zhuǎn),是鐵的臂膀還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蹲詈笠徽n》主要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展示普法戰(zhàn)爭的殘酷,法國喪失了學習法語的權(quán)利,教師和學生在懊惱、悲痛的心情下上完了最后一課,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愛國之情。我們的學生與文本不僅僅有時間上的差距,更有空間上的差距。很多同學對法國的歷史很陌生,難以體會到文本中人物的心境。在講這節(jié)課時,我告訴學生們把自己想象成小弗郎士,如果當下的語文課堂是我們的最后一堂課,你會是什么心情?學生們的第一反應是開心,以后不用上課了,沒有作業(yè)了。但是這是孩子們本能的、未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回答,這個時候,我再引導學生真正地設(shè)置情景去思考,你沒有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quán)利,你也沒有選擇學習哪一門語言的權(quán)力,你應該怎樣上這節(jié)語文課?這個時候,同學們對文本的情感掌握情況就非常好了,朗讀時的情感也非常到位。
“朗讀教育”是語文課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非但不可缺失,而且必須豐富和提升。每個孩子都擁有著把握本民族語言的潛力和本能,只要教師運用教學方法和技巧,使用現(xiàn)代教學設(shè)備,并結(jié)合時代契機來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用自己的朗讀魅力引導學生的情感起伏;發(fā)揮想象,擴展思維空間,這樣,我們將還學生一片生動的朗讀天地。
參考文獻:
[1]唐婷婷.朗讀與朗讀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黃良娣.朗讀教學實錄談[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4).
[3]王世洋.淺探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朗讀能力[J].教師,2011,(18).
[4]余應潮.要切實研究初中語文朗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1992,(4).
(湯鶴 遼寧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11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