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南
【摘 要】人民陪審制度賦予普通民眾參與審判的權利,讓民眾代表親身參與審判,分享法官的司法權力,監(jiān)督司法,擴充職業(yè)法官與普通民眾的對話空間。本文通過分析該制度的現狀及缺陷,對人民陪審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議,不僅符合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方向,也彰顯了現代社會倡導司法民主、構建法治社會的價值目標。
【關鍵詞】人民陪審制度;現狀與問題;完善建議
一、人民陪審制度的現狀分析
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出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單行法律,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個新起點。人民陪審員彌補法官專業(yè)知識的不足,保證審判質量,強化社會的監(jiān)督,促進司法公正。但人民陪審制度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需完善的地方,從基層法院的角度來看,選任、使用和管理存在以下問題:
(一)人民陪審員選任存在問題
首先,從人民陪審員的選任資格、選任方式上看,是精英性的。《決定》第4條規(guī)定:“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边@意味著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并不是完全向普通公民開放,因為“一般”公民并不具備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事實上,各地基層法院把人民陪審員的素質提到更高,甚至以人民陪審員的高學歷化為導向。陪審員的精英化,無形中剝奪了大多數選民的權利,這使平民擔任陪審員異常艱難。其次,現行人民陪審員的培訓、任期、工作方式體現專業(yè)性?!稕Q定》第15條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對人民陪審員進行培訓,提高人民陪審員的素質?!痹趫?zhí)行上,培訓成了人民陪審員上崗的必經程序。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公民依法參加審判活動,促進司法公正”,可見立法本意是保障公民對司法的參與性,并緩解社會對司法公正的壓力。但現行人民陪審員選任標準和方式并沒有保障更廣泛的公民參與審判,在“精英化”和“平民化”中陷入誤區(qū)。
(二)人民陪審員使用存在問題
在程序法上,隨機挑選機制保證了被選者具有不確定性。只要供選對象具有廣泛代表性,經隨機選擇的對象理論上也具有廣泛代表性。陪審員選任的隨機性、任期的短暫性和相對的封閉性,使陪審員不太可能成為“權力尋租”對象,使陪審牢牢地控制在公民權利的場域內。陪審員參與審判隨機抽取的確有利于公正,但實踐中也遇到難題:一是人民陪審員專業(yè)不對口,難以發(fā)揮作用。二是由于隨機抽取的不確定性,往往使人民陪審員難以正常到位。為了保證訴訟活動的正常開展,“隨機選取”慢慢被“法院指定”取代,一般都是法院內負責陪審員管理的工作人員按照名單逐個與人民陪審員聯(lián)系,征詢其意見,最后由“有空”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庭審。有時,當需要邀請陪審員的案件相對集中、數量較多時,往往會出現一圈電話打下來仍無法滿足審判工作對陪審員的需求,這顯然違背人民陪審員制度設立初衷。
(三)人民陪審員管理存在問題
現行法律規(guī)定陪審員與法官有同等權力,但現有陪審員有些根本不具備履行法律所規(guī)定的職責能力,主要因為他們大多數不懂法律,更談不上審判經驗,評議案件發(fā)表意見時,或同意法官的意見,或談些文不對題的話,無法達到運用法律裁判案件的目的。法官所面臨的人情與關系問題,陪審員同樣存在,對陪審員也應予以嚴格規(guī)范?,F在對陪審員的要求比較寬泛,《決定》中雖然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違反與審判工作有關的法律及相關規(guī)定,徇私舞弊,造成錯誤裁判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將被免除人民陪審員職務,并規(guī)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對陪審員的“錯案”追究責任,迄今為止尚未有具體規(guī)定。如果陪審員違反審判紀律,只能是不再聘請。對于陪審員的過錯責任或一般違法責任根本無法進行追究,因此應當做出相應規(guī)定。
二、人民陪審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改進人民陪審員任職資格
人民陪審員選任要在高素質和代表性之間找平衡點,要適當放寬人民陪審員的學歷要求和改進候選人民陪審員的產生機制??紤]到我國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質存在較大差距,可以對農村陪審員和城市陪審員做出不同的學歷要求,農村陪審員應當具備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城市陪審員應當具備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這種做法既保證了農村和城市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具備人民陪審員資格,從而保證人民陪審員的群眾代表性和貼近群眾性,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保證了陪審員參與審判的質量。
(二)改進隨機抽取機制
《決定》第14條規(guī)定個案選擇陪審員的隨機抽取機制,但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并未認真執(zhí)行,并且規(guī)定不夠具體不利于司法實踐中具體操作。對于采用隨機抽選陪審員的時間和由誰來抽取也未做出規(guī)定。所以應在原有規(guī)定上增加“庭選”環(huán)節(jié),采用隨機初選與當庭選定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個案陪審員的選任。具體做法為當某個具體案件需要選擇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時,可以先由法院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從陪審員名單中抽取出一定數量的候選陪審員,并通知他們案件開庭時到庭參加庭選。案件開庭時,在法官主持下,這些抽取出來的陪審員與當事人見面,由法官將候選陪審員的基本情況告知雙方當事人,雙方當事人在聽取候選陪審員的基本情況后,可選擇自己的人選,對方都有一定數量的否決權,經過雙方多次選擇后,確定出雙方當事人都同意的人選,最后確定為該案陪審員。
(三)改變人民陪審員培訓方式
對人民陪審員培訓要克服職業(yè)化傾向。人民陪審員與職業(yè)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案件,本質區(qū)別就是在于職業(yè)化與否。因此,過分專業(yè)的法官式審判業(yè)務培訓只會導致人民陪審員職業(yè)化,最終無法達到我們追求的司法民主化。在培訓時,不能將人民陪審員當成法官培訓,要保持人民陪審員作為普通民眾的純正身份。因此培訓重點應放在法律基礎知識、基本訴訟規(guī)則(重點是證據的采信規(guī)則)、適用法律一般原則、職業(yè)道德、審判紀律以及陪審員的職責與權利等具體要求上。培訓應以培養(yǎng)陪審員的基本法律意識為目標,以明確陪審員職責為重點,增強陪審員審判案件的使命感、責任感。
(四)改革人民陪審員管理模式
改革目前以法院為主導的陪審員管理模式,轉由各級人大常委會管理,具體操作是由各級人大下設的陪審管理部對陪審員進行管理,包括陪審員的資格審查、職務任免、業(yè)務培訓、業(yè)務考核、履職監(jiān)督等。組織培訓的職責屬于各級人大的陪審管理部,負責培訓的具體人員可以從高校聘請,也可以是上級法院的法官,在審判案件時,一起負責審判工作的法官有義務在程序或法律知識等方面指導陪審員。各級人大下設的陪審調研部主要負責定期對自己選出的陪審員工作情況進行調查、召開會議、制作調研表格統(tǒng)計數據等,目的是為了使陪審制度更好的運作;陪審員通過參加會議積累經驗,總結教訓,使陪審制度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發(fā)揮;陪審調研部應該及時將陪審員提出的意見反饋給法院,對不符合條件或者違反紀律的陪審員交由陪審選任部處理。
(五)健全人民陪審員責任追究制度
一是要嚴格限定“正當理由”的范圍,如急病、災難、不可抗力產生阻撓等屬其范疇,本職工作中的一般性事務、會議、培訓等事項不宜列入“正當理由”。二是對陪審員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職務的,由法院報請任命機關作出警告、通報批評等紀律處分;拒不履行職務造成嚴重后果或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職務三次以上的,由人大常委會免除其陪審員職務,并視情節(jié)給予一定的處罰。三是對陪審員履行職務時違反審判紀律或違法審判的,由任命機關作出警告、通報批評,嚴重的由人大常委會免除其陪審員職務,并由任職法院向其所在單位發(fā)出行政處分的司法建議。四是對于因陪審員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人民法院承擔國家賠償責任的,視情節(jié)由其承擔部分或全部賠償費用。
【參考文獻】
[1][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7.
[2]王利民.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葉青.人民陪審制度價值的思考[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1).
[4]蒙振祥.陪審制的理性與理性的陪審制[J].現代法學,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