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高峰論壇,最大的收獲是明確在“雙一流”建設中,最重要的是一流本科建設。正如林蕙青副部長在會上所說的,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基礎,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從歷史的發(fā)展看,最早的高等教育是本科教學,后來才從縱向上長出研究生教學,從橫向上伸出??平虒W。(當然,這是指西方的情況。中國近代教育制度,是西學東漸時從西方引進的,因而先引進當時迫切需要的教育,即應用性的??茖W校,如船政學堂、電報學堂、蠶桑學堂以及武備學堂等等,然后才有研究西學的本科教學,如天津中西學堂的頭等學堂、南洋公學的上院以及京師大學堂等。)而時至今日,本科教學卻不受重視甚至迷失方向。當然,這是世界性的問題,美國就因為一流大學重科研、重研究生教育,輕本科教育而呼吁要“重建本科教育”。中國也存在這個問題。而在研究型的一流大學,問題更為嚴重:許多一流大學,科學研究擺在第一位、研究生教學擺在第二位,行有余力才應對本科教學。為糾正這一偏向,這些年教育部出臺了許多重視本科、加強本科教學的政策和措施,如評選精品課程、教學名師,以及要求教授必須為本科生上課,等等。沒有本科生的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每位教授也得為本科生開一門以上的選修課、通識課。這些政策措施都很好。但落實一要靠認識,二要有平臺。首先,這次高峰論壇最大的收獲就是提高了認識,明確了本科教學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基礎性與基本性,要像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教授所提倡的回到“大學的根本”以及美國所提出的“重建本科教育”。其次,許多大學介紹了他們的本科教學改革的平臺,可供相互交流與借鑒。例如,中國政法大學設置虛擬教學的第三學期、開通法院庭審直播屏幕讓學生親臨觀摩;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石油基地的荒漠上蓋了29幢大樓作為產學研合作基地,把企業(yè)與學校融為一體;哈工大介紹了本科生參加科研的成果和經驗;青島大學從只重視教師的教學到以本科生的學習為主,實施了五項改革方案;四川大學本科生考試可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不設標準答案,并著重平時多樣化的學習評估;廈門大學已經將本科生的學費100%用作本科生教學經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建立本科生跨學科課程體系、設置國際跨學科學習平臺;中國石油大學(山東)實施特色型本科教育,將“補短教育”改為“揚長教育”,調動本科學生創(chuàng)新研究的積極性;華僑大學樹立了建立世界一流本科的雄心,如此等等。這些成果和經驗,對于加強本科教學,提高本科教學質量,都是很可貴的。當然,加強本科教學、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是一項長期任務,要依靠新老教師,提高對本科教學的積極性。因此,要逐步改變當前流行的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輕實踐的教師業(yè)績評估辦法和晉升、獎勵條例。據了解,許多大學正在考慮如何改變中。
這次高峰論壇,是在“雙一流”主題中討論一流本科教學。對于“雙一流”建設,我有兩點自己的見解,提出來向大家請教:
第一,我認為在“雙一流”建設中,應當著重一流學科的建設,把學科建設擺在第一位。因為在一流大學中,并不是所有學科都能夠成為一流的,而作為非一流的大學,有一些學科力量很強,有很好的發(fā)展前途。不久前,在開展“2011計劃”申報項目中,許多有重大價值、發(fā)展前景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出自非“985工程”大學。如果只著重一流大學建設、只對一流大學加大投入,一般學科很容易坐上順風車;而非一流大學中有發(fā)展前景的學科,怎么努力也上不去。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有博士授予權、碩士授予權的學科專業(yè),只要評上教授、副教授,大都可以成為博導或碩導;而在沒有授予權的學科專業(yè)中的教授們,無論學術水平如何高,研究能力如何強,也同博導、碩導無緣。當然,這個比喻并不是很恰當。更為重要的是,大學教師是學者,學者的事業(yè)認同感、歸屬感主要是所從事的學科。一位教師可以從一所大學轉到另一所大學,但學科卻是他一生事業(yè)之所在,是他一生的熱愛與追求。哪怕是退休之后,也還是他所關注的學科,并志愿為之做出貢獻。大學是教師的工作單位,而學科則是大學教師一輩子的歸屬。無疑地,建設一流學科,更能調動大學教師全力以赴。
第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應統(tǒng)籌推進。當前所指的“一流”,是排行榜居于前若干名的大學,主要是研究型的綜合大學。這些大學及其學科,以培養(yǎng)學術性人才為主。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學術人才很重要,但應用型高校和學科也很重要。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主力是應用型高校。中國現(xiàn)在已是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要從高教大國建成高教強國,要推進中國的轉型發(fā)展,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都有必要加大發(fā)展地方性應用型高等教育,培養(yǎng)大量創(chuàng)新性技術人才。因此,各個層次、各種類型的高等教育,都應有其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達到統(tǒng)籌推進。
我注意到這次高峰論壇,出席人員并不限于“985工程”“211工程”大學的校長們、處長們,也有許多并非“985工程”“211工程”的地方高校以及民辦高校的校長們和教師,他們也在大會或分會上做了很好的報告,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與經驗,足見這次高峰會議的組織體現(xiàn)了統(tǒng)籌推進的精神。
對于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國家將加大經費的投入。這是很重要的。但現(xiàn)在一流大學與非一流大學之間的差距太大。有的一流大學,每年投入達百億元以上,而許多發(fā)展形勢很好的地方應用型大學卻捉襟見肘。地方性應用型高校也應當適當增加投入。最近,廣東省準備對4所地方高水平理工學院投入80億元,這是令人鼓舞的事。
當然,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建設不僅是增加經費投入,更應增加辦學的自主權。管理部門要給學校辦學自主權,學校也應適當給院系、教師教育教學的自主權。要形成政府、學校、院系、教師都在爭創(chuàng)一流中前進的良好氛圍。
[本文根據潘懋元先生2016年5月7日在“一流本科教學高峰論壇”(廈門大學)閉幕式上的講話錄音整理,經作者審閱]
[責任編輯:夏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