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弟
潮汕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潮州大鑼鼓音樂被行家譽為“盛開在嶺南永不凋謝的華夏正聲”。潮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但深受廣東、福建潮語區(qū)人民的喜愛,也流行和影響于香港、臺灣及東南亞一帶。潮陽剪紙獲國家級保護項目的榮譽,被列為全國十三類型剪紙之一。潮陽姜薯、金玉“三捻橄欖”、西臚“烏酥楊梅”被列為廣東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蠔烙、牛肉丸、熏鴨等潮汕特色美食在《舌尖上的中國》展示。潮汕大地人杰地靈,孕育著燦爛的本土文化。作為一名潮汕語文教師,我嘗試把潮汕文化滲透在作文訓練中,借助學生特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生開鑿一個“泉眼”,提供有話可寫的生活素材。
一、口述傳說,豐富敘事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課《新聞兩則》,內容略顯陳舊,與新聞的時效性不相符,因此我適時找了一篇學生感興趣的新聞——《張蠡:懸疑只是一種形式》(2014年9月1日《南方都市報》)。在潮汕地區(qū)的很多鄉(xiāng)村,人們都拜祭“祖師公”,也就是“宋大峰祖師”。宋大峰祖師,是潮人最為崇敬的佛門高僧之一,雖未見他有論佛著作,其生平亦不見于中國的《高僧傳》,但他在潮陽和平建造的平橋之功德,迄今猶為潮人樂道與感念。歷來有許多文人墨客通過各種藝術形式,贊美大峰祖師和潮人善堂。這部古裝懸疑電影《大峰祖師》取材于潮汕家喻戶曉的大峰祖師傳說,由阮士林改編、張蠡執(zhí)導,在2014年9月5日全國公映,后來成功斬獲中美電影節(jié)最高獎項“金天使獎”及“年度最佳公益電影”。
首先,我進行新聞文體知識的傳授,利用這則新聞設置問題,加以鞏固。接著,我讓學生模仿汕頭電視臺《今日視線》欄目的播報方式,用潮汕話來播報這則新聞的導語,學生興致盎然。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與形式,既消除了學習本文的枯燥,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最后,要求學生周末回家看電影,并與年老的長輩聊聊有關大峰祖師的傳說,做好筆錄整理,寫成一篇題為《我了解的大峰祖師》。學生在口述大峰祖師的傳說時,就對《石母生石》進行了大膽的想象與創(chuàng)作。
下面是學生佳作代表:
(鄭至康)大峰感嘆與其靠人力擺渡,不如建立一座大橋方便百姓過江。于是大峰決心發(fā)動鄉(xiāng)親出錢出力,修建一座大橋,自己更是四處化緣募捐。有一天,大峰來到石尾岐村一戶人家,瞥見這戶人家灶前有一塊大石頭,就對站在門口的老嫗說:“施主,請為建橋出一份力,捐獻點。”老嫗說:“老師傅,建橋是一件好事,我是非常贊成的。無奈我家貧困,有心無力?!贝蠓逭f:“你家灶前這塊石頭拿出來捐獻,對建橋也是盡了一份力?!崩蠇炓宦?,說:“好,只要這塊石頭對建橋有好處,我就獻出來?!崩蠇烋R上叫兒子把石頭送到渡口,誰知這石頭竟然生出許多石子來作為建橋的石材,于是大家就把它稱為石母。募捐完成后,大峰師傅不顧自己八十多歲的高齡,親自下練江探測度量,制定建橋方案,然后帶著資金出門采購建橋物資,雇傭工人建成和平橋。
傳說中的石母,現(xiàn)放置于橋頭一側,該物在電影中也出現(xiàn)了。石母來自民間貧窮的老嫗家中,這充分體現(xiàn)了民眾對大峰募化造橋的大力的、無償的支持。民間傳說是一種民間敘事方式,是在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基礎上,依托百姓奇幻的想象力,通過一定的夸張手法創(chuàng)作而成的。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故事性強,學生在了解相關傳說后,只要發(fā)揮想象,對其進行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的故事,就能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的個性化,進一步提高敘事能力。課堂上,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與同學分享,既能使學生獲得寫作的成就感與幸福感,又能讓學生弘揚大峰祖師樂善濟世的慈悲精神,學習其身體力行的實踐精神。
二、觀察民俗,細化描寫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要選的是反映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觀舞記》《安塞腰鼓》表現(xiàn)了高超的舞蹈藝術,場面描寫十分生動?!队^舞記》濃墨重彩地描繪印度舞者的服飾、動作、眼神、表情,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xiàn)舞臺藝術,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富有張力。而《安塞腰鼓》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zhèn)サ南胂螅宫F(xiàn)了安塞腰鼓的恢弘氣勢和陽剛之美。這兩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可謂場面描寫的典范。借助這樣的契機,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描繪本地民俗,加深對潮汕民俗文化的熱愛。我在課堂上播放一段潮陽英歌舞的視頻,并要求學生學習課文高超的語言技巧,對英歌舞表演進行生動的場面描寫。
下面是學生佳作代表:
(林浩榛)元宵節(jié)里最隆重、最神奇的英歌舞表演開始了,隊員們依照鼓聲舞動手中的雙槌,靈動而優(yōu)美,不斷地變化出新的動作與花樣,槌花的精彩變化折射出絢麗的光芒。腳步的剛健、有力,與鼓聲和槌花構造出一幅陽剛恢弘的畫卷。表演進入高潮了,鑼鼓聲倏而急促,像萬鈞雷霆肆虐蒼穹,無遮無攔。驚天動地的吼聲不斷響起,仿佛是一頭頭憤怒的獅子,朝著天際發(fā)出世紀強音。又像疾風驟雨般席卷大地,無所畏懼,頂立于天地之間,是永恒的定海神針,是千千萬萬潮陽人民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英歌舞陣型變化高深莫測,令人折服。表演接近尾聲,鼓聲變得緩慢,一頓一撮。突然,隊員們雙槌擊地,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吼聲結束了這場表演。但剛才那股豪情依然蕩漾在胸,久久無法平靜。
課堂上,學生以激動的心情去體驗英歌舞的力量之美,感受到勤勞智慧的潮汕人民的奮發(fā)進取,一種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油然而生,傾注于筆尖,氣勢磅礴的潮陽英歌舞便躍于紙上。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天地之間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的潮陽英歌舞,詠嘆出生命的激情,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思考。此次作文訓練效果顯著。后來,在講授《社戲》一課,我也設計相應的作文訓練點,要求學生描寫潮劇,感受潮劇獨有的魅力。
正因為寫作對象貼近學生的生活,刻骨銘心的生活體驗也就打開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學生才能有話可寫,有感可發(fā)。教師應利用豐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觀察和利用身邊的本土文化,搜集和積累有價值的素材,拓寬取材之道,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民俗活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讀者如臨其境。
三、體驗風情,抒發(fā)情懷
在潮汕,冬至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jié)日,相當于小年夜。潮諺說:“吃過冬節(jié)丸,就算大一年(歲)?!背鄙嵌劣泻芏嗝袼谆顒樱缂雷?、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承載著濃厚的風土人情。我將此引入課堂給學生上了一節(jié)《潮汕冬至習俗》課。學生對冬至的傳說很感興趣,尤其是看到冬至的美食,更是垂涎三尺,奈何只能“望梅止渴”。借著學生的心理期待,我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冬至的練筆:描寫冬至里一種獨特景物,敘述冬至里的一個家庭故事,抒發(fā)冬至里一份細小的情懷。
下面是學生佳作代表:
(鐘澤凱)冬至對母親來說,仿佛有重要的意義。每年冬至這天,她起得比公雞還早,忙里忙外,打點一切,大到準備拜老爺的東西,小到煮冬至湯圓。這一切,她都一手操辦了……
我貪婪地吮吸著這早已被城市淡忘的、屬于農村的味道?;剡^頭,看見門前那一棵伴隨了我家近十年的榕樹。母親正用竹竿艱難地把鞭炮掛在枝頭。畫面仿佛瞬間回放到幾年前,那時母親輕松地把鞭炮掛在樹上。而今,不知是樹長高了,還是母親老了??粗赣H用手撐著發(fā)福的身子,拿著竹竿在枝頭探著,我走上前去,一手拿過母親的竹竿,輕輕地說:“媽,我來吧!”我兩三下就弄好了,但也不免一身汗,便脫去外套,像母親一樣挽起袖管,跟著她一起忙里忙外。
母親的冬至快過完了,但我將會把它繼續(xù)傳承下去,傳承這被城市淡忘的簡單的愛及暖暖的 冬至。
風土人情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生活的另一面,彌補了學校生活的單調,承載著他們獨有的文化情懷。學生習作的靈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表達生活的另一種語言。教師可以抓住節(jié)日契機,以風土人情的獨有體驗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作文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敘事抒情的能力,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熱愛本土文化、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
豐厚的潮汕本土文化,充盈著生命的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影響十分深廣。本文只列舉了三個具體的例子,還有很多結合本土文化進行的作文訓練。比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要求學生描述喜愛的潮汕小吃;在《吆喝》中,要求學生設計一則義賣活動的潮汕話吆喝;在《端午的鴨蛋》中,要求學生寫隆重的拜神活動等等。
教師應該在本土文化資源中挖掘寫作素材,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搜集和積累有價值的素材,給學生開鑿一個泉眼,為作文注入活水,構建特色課堂,讓學生用身心去感受本土文化的精髓,在平淡中尋找新奇,在淺薄中尋找深刻。這樣,學生的作文就會充滿靈氣,富有深度,充滿生活味。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實驗學校;5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