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金鳳
摘 要: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進入正規(guī)教育的重要階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在學校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而小學語文又是所有科目中的基礎學科,因此,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成為了教育者們一直以來努力思考的問題。對當下小學語文教育現(xiàn)狀的分析,對提升教學質量的進行探討,以期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指導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課堂;教學策略
基于教學程序上,教師們一般是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程度,初步進行教學設計,也就是我們通俗中所講的備課,再將課程內容在實際中演練,也就是上課的過程,同時,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情況和學生掌握的情況靈活地調整課堂進度和方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水平,給學生最好的教育。
一、從教材中處理好人文與語文的關系
教育一直是伴隨學生成長的重要問題,中國教育文化源遠流長,自古時,就有教育學者對于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認識理解,他們認為,借助語文教學這個平臺,應該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思考、閱讀、分析、理解的綜合能力,語言文字的魅力,特別是中國文字的魅力,是博大精深的,因此,只有在語文教學的初期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教育是一項大的工程,需要教育者、家長、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達到目的。
但是,由于學生剛剛進去學校學習,知識面較窄,而且對于事物的認知程度很淺,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并且理解能力程度較低,因此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老師應當為他們量身定做教學計劃,讓學生寓教于樂,充分理解和吸收課堂內容,同時,教學方式方法應當盡可能豐富多彩,比如閱讀、朗誦、背誦、寫作、鑒賞、作文等方面,應當全面培養(yǎng)。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當中,學生的水平必然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俗話說得好,以量變帶質變,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二、把握好教材“法”與“度”的路徑
在眾多的語文教學中,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獨特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長期以來,教育崗位上的老師們共同總結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可采取性,比如說,當我們在引領學生欣賞自然風光的景物描寫時,可以借助配套的教學圖片進行輔助鑒賞,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我們還可以請去看過類似零點的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神奇之旅,這樣不僅我們在內容和形式上豐富了教學的方式,也讓學生掌握起來更加容易了。這僅僅只是一個例子,其他類型的教學,也是類似的。
俗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钡窃诮虒W過程中,我們作為引導者,應當帶領學生充分尊重作者所表達的內容和真實內心,同時往往一篇文章當中會有多個角度,我們不能避重就輕,要準確抓住文章當中的中心主旨內容。這樣能夠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大大提升教學效率。再者,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教學,小學分為六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中,學生的掌握程度和思維程度各有不同,因此教學設計中,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應當是有所不同的。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我們要提高教學要求,不僅僅要能夠知其然,也要能夠知其所以然,不僅僅能夠從表面上理解文章,更能夠通過獨立思考,深層次地去挖掘作者內心深處想要表達的情感或者思想。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他們不具備自己去挖掘深層次內容的能力,但是,教師應當刻意去引導學生進行探索,這樣也為今后他們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是教學的匹配度問題,備課的內容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去合理地安排,因為課堂的時間往往只有四十分鐘到四十五分鐘左右,因此每一分鐘都是非常寶貴的,曾經有一位教師在講二年級的語文課時,課堂之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講解了作者的生平事跡和背景,但是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不能夠將作者的背景與課文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因此,這個時間是沒有必要的。課堂的合理安排使得課堂更加緊湊,也能夠大大提升教學效率。
三、整合教材資源處理好單篇課文與單元的關系,加強課外實踐,豐富課外課堂
這幾年來,課程的教學素材,在各大教育部門和專家的努力下,有了很多次的改版,越來越適應當代教學背景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教材的設置當中,每一個單元所展現(xiàn)的主旨和思想,有時候也是不一樣的,這樣避免了枯燥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去尊重教材,帶領學生去領悟更豐富多樣的人生道理。
同時,現(xiàn)代教學已經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課堂化教學了,我們可以經常豐富學生的課外課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在進行《春天來了》這篇文章的寫作練習時,我們可以帶學生去校園中,近距離觀察迎春花等植物,通過實際觀察,讓學生有話可說,使得細節(jié)描寫更加生動有趣。同時,可以定期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說,集體在植樹節(jié)去種樹,活動結束之后,要求學生進行小的總結,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寫作能力,也在無形當中提升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可謂是,三全其美。這種課外的教學,讓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教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學效率也在無形之中得以提升。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