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平
【摘 要】當下,新課改已開展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各級各類的觀摩課、賽課等活動就此起彼伏,精彩紛呈。但就課堂效率來說又不盡人意。要實現(xiàn)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求語文教師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的提升,在課前做精心準備,探索適合自己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互動學習。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語文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語文教師。雖然建國后經(jīng)歷了幾番大討論、幾次大動作,但這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甚至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時下,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勢頭和初中語文教師們參與改革的闖勁,就整體來說,相比較而言,我覺得是走在很多學科前列的,可謂排頭兵,領頭羊。僅各級各類的觀摩課、賽課等活動就此起彼伏,精彩紛呈。但作為基層的初中語文教師,當我們回到現(xiàn)實的課堂,正視現(xiàn)實的初中語文教學,冷靜地想一想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惑還是很多很多的,由此也時常引發(fā)我們諸多的思考和探究。其中,我個人感觸最深的,也應該是我們語文界普遍關注的,就是要切實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師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較強的專業(yè)素質(zhì)
新課程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課程改革,也關鍵在于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的意識能力。長期以來,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師絕大多數(shù)是從舊教材,并且是從其他學科的舊教材中成長起來的。舊教材、舊教法在他們腦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傳統(tǒng)教育重知識、輕能力,重結(jié)果、輕過程,重成績、輕方法。廣大教師形成了只要把課本中的知識無保留、無差錯地傳授給學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的觀念。在教學中,過度強化學科結(jié)構(gòu)化、體系化的語文知識、技能的簡單傳遞,忽略包括語文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在內(nèi)的情感目標的培養(yǎng)。這些都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極大地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當前正值素質(zhì)教育不斷推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積極探索、更新觀念、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改革,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特別是對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更要樹立自我發(fā)展意識,積極參加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特別是對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更要樹立自我發(fā)展意識,積極參加培訓和自我進修,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同時努力投身教科研工作,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提高新課程實踐能力,不斷自覺進行教學反思,使自己真正成為新課程的實踐者、推動者。由趙國忠專家主編的《教師最需要什么》一書中闡述:教師的魅力不僅僅來自得體的穿著、脫俗的談吐、嫻雅的舉止、美好的姿態(tài),更來自內(nèi)在氣質(zhì)的自然流露,來自教師的優(yōu)良人品,來自教師的善良與關愛,來自教師的寬容與公正,來自教師的敬業(yè)與正直……一位有魅力的教師,能以淵博的知識培養(yǎng)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完善的人格喚醒人,以優(yōu)雅的氣質(zhì)影響人。
二、教師要在課前做精心準備
教師的準備就是備課,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同樣的課文,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必然不同,所以我們在解讀課文的同時也要解讀學生。首先要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梳理出文本的思路與結(jié)構(gòu),對每堂課、每篇課文需要達到什么目標?需要讓學生學會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課堂中可能會出現(xiàn)怎樣的反饋?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在哪里等情況都作精心的預設準備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分層次教學目標,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發(fā)展要求。
在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精心備課,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自己在課前是認真研讀課文,把課文讀透嚼爛的,課堂上就能旁征博引,靈感不斷,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激情后,也能積極配合,暢所欲言,這樣的課堂是精彩的。反之,如果自己對課文的把握半生不熟,在課堂上恨不能手拿教參照本宣科,學生的思維也必定受到限制,這樣的課堂談何精彩。所以在備課時,我們要充分預設,只有把課堂教學時會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都預設到,教師才不會在課堂教學時出現(xiàn)慌亂的情況。
教師要達成的有效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僅靠教師單方面的準備是不夠的,學生也要準備。學生的準備就是預習即將所學,當然預習什么、如何預習,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給予充分的指導。學生的預習,教師必須可檢測,所以預習的形式可以有口頭、書面等形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應根據(jù)學生的預習反饋,再次調(diào)整教學設計。
三、教師要精心設置課堂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一般說來,在記憶性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求達到識記層次的知識,老師可選用講授法、交談法和閱讀法等,但要盡量避免教師講學生聽“有教無學”等弊端;在思維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求達到理解、領會層次的內(nèi)容教師可選用討論法、探究法和啟發(fā)講授法等,但也要防止“學大于教”等弊端,因為長期處于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疲憊,對學習會產(chǎn)生厭倦心理。應該說,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助于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都具有其獨特的功能和長處,但也都存在內(nèi)在的局限性。
例如,在《在山的那邊》一課中,有一位教師跳出傳統(tǒng)的教學需要,在進行基本內(nèi)容的教學后,以“在山的那邊”為主題,讓學生對自己希望遠行的目的地進行闡述,對自己的遠行進行各種想象,并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或者寫出短文。這樣從學生的內(nèi)心想法出發(fā),容易吸引學生課堂的專注力,有助于獲得學生的認同,而這就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教的法子是基于學生學的法子。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有可能在過程的實施、情境的創(chuàng)設、知識的遷移、問題的拓展、活動的安排、練習的設計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上,始終處于內(nèi)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tài),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我想這樣的課堂教學,應該說才是有效性的教學。
四、教師要重視提升課堂互動的品質(zhì)
有的老師把“互動”理解為單純的課堂熱鬧程度,理解為師生之間簡單的有問有答,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有的老師一個問題提出來就馬上發(fā)動學生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實際上除了少數(shù)能力強的同學外,大部分同學都沒有來得及思考,甚至根本就來不及閱讀文本,就不得不瞎跟著“熱鬧”起來了。一堂課的大量時間都耗在了這種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追求表象熱鬧的討論上了。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空空洞洞。這樣的討論是流于形式的,這樣的互動是浮于表面的作“秀”。有的老師脫離文本,標新立異,讓無效互動充斥課堂。如教《愚公移山》,引導學生討論愚公移山是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背影》,讓學生認識“父親”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這些看似熱鬧的拓展延伸,實質(zhì)上是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寫作意圖的歪曲,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時間。這也是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的癥結(jié)所在吧。
當下,在一些語文課堂上也不乏“對話”,教師不斷地提問,學生不斷地回答,學生之間還不斷地進行分組討論,但是,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真正的心靈與心靈的對話。很多時候,這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是浮在水面上的一滴油,看著很鮮亮,卻不能融進心靈,融進生命。這是因為教師閉鎖著自己的心靈,他把自己冷漠地置身于文本之外,他遠離學生,甚至遠離自我,他講的話都輕飄飄地懸浮在空中,很快就煙消云散,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不下任何痕跡。有些教師在講公開課前也下了很大功夫,查閱了豐富的資料,制作成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一一向?qū)W生展示。但是我們卻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他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卻唯獨忽略了學生的心靈,這樣的課往往墮落為一種炫耀性的表演,與開啟學生的心靈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