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德育是開啟與培養(yǎng)人智慧的教育活動,是向人們傳達生活智慧的教育活動。千百年來,人類對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和法則的認知與揭示,積淀為智慧與文明,形成了以科學性、人文性的道德知識為主的學校德育,它無疑是人們學習、掌握道德文明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其中,恰當的學校德育活動是實現這一“最有效途徑”的基礎性工作。
德育活動恰當性是指中小學在開展德育過程中的目標、內容、形式、時機等要與受教者的現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相統(tǒng)一,其過程中的要素之間和要素與整體綜合之間的磨損、干擾、離散等要降到最低,而協調一致、整體優(yōu)化達到高值狀態(tài);是德育活動現場對受教者產生的道德感染力、影響力,讓其心理產生認同、敬意和逐步內化,即受教者的瞬時德育收益與長時德育收益達到有效、統(tǒng)一狀態(tài)。
美國著名教育家內爾·諾丁斯等人發(fā)展的精神關懷理論認為:第一,道德的本質是實踐性的,而非理論性的,道德原理應該是給真實情景中的具體人在實際生活中遭遇的道德問題提供行動指導的,道德發(fā)展的關注在于共同體中的個人及培育和諧關系;第二,核心是“注意和反應”,在教育過程中強調教師必須傾聽學生的心聲,而不是僅僅向學生灌輸事先準備好的內容,必須認真考慮學生們的興趣,充分關注現實存在的道德問題;第三,對學生的精神關懷是為了學生的幸福,因而成就幸福理應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1]。
在現實的中小學德育活動中,通過對具體德育活動的目標、策略和評價進行控制,是提高德育活動恰當性的關鍵路徑。
一、恰當的目標
德育活動是具有鮮明目的性的活動,這種目的性更多是施教者的,因而德育活動的成功在于要把施教者的目的性轉化為受教者的意識性、能動性,這需要施教者創(chuàng)造性地把德育活動的目的性與受教者的道德認知特征、行為特征等相結合。這要求學校德育目標整合國家德育目標、社會德育關注、家庭德育要求,整合普世道德、現世公德、社群規(guī)范,與中小學生的各階段道德感知和行為能力結合起來,確立活動目標主旨。重要的德育活動的主旨有愛生命、有責任、敬法律、積良善、尚勤奮等,適合中小學學生階段品性和品行發(fā)育,是立足于中小學學生個體成長的內在需求和外在要求而選擇的,在開展學校德育活動規(guī)劃過程中,可圍繞其中一個或兩個主旨方面的內容來確定活動主題或專題。
1.愛生命。珍惜主客體生命存在和生命發(fā)展環(huán)境的理念和行動,倡導中小學學生生命優(yōu)先的原則,引導其掌握適齡的交通傷害、氣象災害、人為暴力(含冷暴力)傷害、水電火災害等發(fā)生時的求生技能,同時引導其理解和掌握適齡的預防和避免導致生命危害發(fā)生的技能,引導其樹立和參加熱愛生命、不傷害弱小生命的情感理念和活動。
2.有責任。引導中小學學生通過適齡的具體活動、事例、情景建立責任情感,尚行認真踏實完成角色具體責任。責任產生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相互承諾,包括個體正當承諾、角色基本任務、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優(yōu)良傳統(tǒng)習俗、社會公德原則等。
3.敬法律。引導中小學學生尊重和敬畏法律的界限,培養(yǎng)崇尚法制生活的態(tài)度,學會關注自己的和他人的法定利益,學會通過符合法規(guī)要求的渠道獲取和維護利益,培養(yǎng)自己的違法羞恥感。
4.積良善。引導中小學學生關注,并將自己融入到家庭、社區(qū)、班級、學校及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優(yōu)良行為和風尚中,能夠認同和尚行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愛惜和感恩于勞動和奉獻,憐惜和關懷于痛苦和困厄。
5.尚勤奮。引導中小學學生認真對待學習和生活,盡力珍惜和精彩度過學生時代的光陰,并積極參與學習生活,逐步形成忠誠于理想,敢于拼搏、勤勞奮斗的精神氣質。
二、恰當的策略
德育活動是具有強烈時代感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要把教育的目標、內容有效轉化為受教者的道德意識和行為,則需要有能夠觸動、感染、號召受教者的過程、形式、樣例、工具等的綜合演繹,演繹的設計和實現的恰當性則需要一定的目標控制性原則和結構系統(tǒng),使德育活動的目的追求轉化為有效的德育活動結果,預防因活動的過程、形式、樣例、工具等的過度或不足而造成活動的效益損耗或教育損傷。
1.目標控制性原則。目標控制性原則是從時代教育活動必須遵循的“人本”“法治”“科學”等基本思想中整合而出,用于立足中小學學生品行和品性培育的基本要求。具體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原則。
(1)可接受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指所施教的需要與受教對象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適度原則。即德育活動要從中小學學生發(fā)展的實際可能性出發(fā),其任務、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是學生可接受的。貫徹這一原則,要準確了解和評估德育活動域內中小學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智力、體力發(fā)展水平。
(2)互動性原則。指德育活動的施者和受者必須有良好、恰當、真實的互動過程。互動的實質是無論是自我互動還是社會互動,都是主客體之間的往返活動,都是主客體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語言在內的“符號”。
(3)連續(xù)性原則。指針對中小學學生的德育活動必須是前后相連、上下平等的,道德要求是一貫的、普世的,具有良好的系統(tǒng)結構的延展能力。
(4)實踐性原則。指中小學學生參與的德育活動是現實生活中可獨立或合作完成的,是日常生活中能夠正常發(fā)生的,是通過主觀努力可以做到的,是可以重復發(fā)生和再現的。
2.目標控制性系統(tǒng)。目標控制性系統(tǒng),作為觸動、感染、號召中小學學生德育活動的建設要求,是德育活動設計者在活動的制作、創(chuàng)造中,根據德育活動目標系統(tǒng),在一定時間、空間和人間的三維結構中把德育活動資源圍繞活動主旨激活,使德育主旨成功演繹。具體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內容。
(1)明確的主題。用恰當的語言、音樂、畫面等把德育活動的主旨和內容提煉和烘托出來,讓參與者一目了然。
(2)相宜的儀式。根據參與者的角色特點和活動目標,設計恰當的儀式,使活動產生深刻、端莊、生動等正能量的氛圍,讓參與者的精神世界得到感召。
(3)簡明的過程。德育活動必須以活動主體角色為中心展開,圍繞主題詳略恰當,核心環(huán)節(jié)要細致入微,動人心弦。
(4)鮮活的題材。德育活動的題材是活動參與者現實生活或相關生活中的事物或內容,是參與者可為的事物,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5)精要的內容。圍繞德育活動主題和過程精選各環(huán)節(jié)的呈現內容,各環(huán)節(jié)內容不可跑題。
(6)和諧的角色。德育活動的主配角的活動及任務要分配恰當,以防活動角色地位顛倒。
(7)科學的模式。觀摩交流式、專題研討式、展示評比式、學術報告式、試驗探究式是開展德育活動的基礎性形式,可以根據德育活動目標選擇一種基本形式,或由多種基本形式組合成一種綜合性形式,如“學術—觀摩式”“展示—研討式”等。
三、恰當的評價
德育活動的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對客體實現主體需要程度的判斷,是針對德育活動滿足社會與個體道德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斷的活動。恰當的德育評價是要對德育活動直接的、現實的價值或潛在的、預期的價值是否能夠滿足活動相關主體的價值需要做出判斷的,以期達到德育價值實現增值的過程。德育活動評價的一般步驟是:確定評價目標和方案—選擇評價時間和搜集評價對象信息—分析評價信息形成評價結論—根據評價結果提出改善策略。下表是針對區(qū)域性、校本性的組織化德育活動開展設計的活動效能評價表(見表1),按照兩級項目評價設置,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將評價結論用等級或數值呈現,等級或數值可在“評價關鍵點”的右邊增加評價等級或分值欄,但建議使用等級評價為好。
最后,有必要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笨傊赖率且环N生活方式?!暗赖陆逃母臼姑褪且龑俗呱稀扇酥馈保暗赖滤龑У氖侨说哪康牡膶崿F……‘德性并不僅僅是狹義上的道德品格……道德就是要使人按照人的本然存在方式去存在,它為人指明的就是成人之道”[2]。
參考文獻
[1]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李柳青.對當代學生道德教育的思考——基于見義勇為的視角[J].教學與管理,2011(5):12-13.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