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楊舒涵
【摘要】高校英語教學過分強調英語文化的輸入,而忽視中國文化的重要地位,導致學生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阻礙跨文化交際活動的有效進行。本文分析“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具體表現及產生原因,剖析加強中國文化教學具有的重要意義,如提高英語綜合技能、傳播中國文化及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繼而從文化平等意識、教學相關內容、教師作用以及興趣培養(yǎng)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國文化失語 跨文化交際
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學生廣泛而深入地接觸英語語言文化,以學習英語文化為提高英語能力及跨文化交際水平的重要手段,對英語文化詞匯、固定表達、歷史典故等如數家珍,例如大多數學生可以流利地用英語講述感恩節(jié)或圣誕節(jié)的由來及歷史。而反觀中國文化,很少有學生能用英語流暢地表達端午節(jié)或七夕節(jié)等傳統節(jié)日和歷史典故,無法將祖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傳遞給外國友人,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往往呈現“失語”狀態(tài)。
國內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受測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述中國特色文化;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受到了明顯的忽視”,“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方面能力不強”。因此,為了促進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復合型外語人才,必須對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表現及原因
1.表現。
(1)對中國文化的失語。當代大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中對中國文化鮮有濃厚興趣,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的中國文化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與此同時,高校除中文專業(yè)外,其余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課程較少,或是作為選修課進行學習,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由此而來,許多大學生對儒家思想、道家學說、詩詞歌賦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只是一知半解,甚至無法用中文闡述這些文化內涵,遑論使用英語進行轉述。
(2)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失語。首先,學生知識庫中缺乏中國傳統文化詞匯約定俗成或廣為接受的英譯表達,比如孔子和儒教的英文翻譯,甚至無法表達日常飲食文化中許多常見的中國傳統食物,例如“稀飯、饅頭、豆?jié){、油條”。其次,在表述與當今社會密切相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詞匯時,學生們往往摸不著頭腦,比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科學發(fā)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2.原因。
(1)文化霸權主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下,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往來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現象日益普遍。政治和經濟領域的霸權主義隨之延伸到文化領域,“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文化帝國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的色彩。發(fā)達國家的文化產品所傳播的文化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深深影響著那些‘弱小國家,對于發(fā)達國家的文化價值認同,從而致使人們逐漸喪失對本土文化的信念?!睂W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大量接觸西方文化,熟悉西方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在強勢文化的沖擊下,甚至產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和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心態(tài),認為外國的一切文化都是好的,而對于本民族文化的東西竟不屑一顧?!遍L期在文化霸權主義的熏陶下,學生潛意識中會主動向強勢文化靠攏,進而排斥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弱勢文化,形成“殖民內化”。
(2)教材教學安排。首先,國內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以及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都要把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定為“運用語言達到交際、交流的目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文化因素的關注,但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并沒有足夠的重視,而是過分強調目的語文化的輸入,忽視中國文化在外語學習及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材中許多內容都來自原汁原味的英語文章,充斥著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中國文化幾乎空白,學生幾乎見不到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由此導致許多學生既缺乏中國文化相關知識,又缺乏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再次,課程設置沒有體現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全國絕大多數高校都開設有教授英語文化的必修課程,例如英美文學、英語國家概況、英美社會與文化,西方文論等,但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課程只有像中國文化概論等寥寥無幾的科目,課程設置上嚴重失衡。
(3)文化負遷移。在學習外語時,學習者會無意識地將母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結構、思維方式、文化內涵等移植到外語學習中,這個過程稱之為語言遷移。語言遷移的作用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當母語和外語存在相同或相似之處時,母語能促進外語的學習,稱之為正遷移;與此相反,當母語和外語存在諸多相異之處,給外語學習帶來干擾,阻礙外語學習時,負遷移作用隨之產生。在國內,“以往關于外語學習中的遷移理論在對待母語以及母語文化的干擾問題時,對負干擾研究得較多、較透徹,同時對負遷移的作用也有夸大之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母語遷移理論的重新認識和深入研究發(fā)現,母語和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和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同時存在相當大的正遷移。”英語教師和學生在英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過分關注中文的負遷移作用,主動避開中國文化在教學和學習中的滲透,擯棄中文對英語學習的積極作用。
二、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輸入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英語綜合技能。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能夠使用英語進行有效地交流溝通,了解中國文化并懂得如何用英語進行表達,才能進行富有成效的中英文化交際。與此同時,通過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課程,可以有效地促進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對比,提高語言學習的正遷移作用,“可以利用母語語言和文化知識, 來促進英語學習中有共性或相似性的內容的理解和學習”,從而更好地促進英語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的提升。
2.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增強跨文化交際成效,文化傳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已成為我國對外交流的目標。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中國文化教育,使學生熟悉和掌握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消除在交流過程中產生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解,比如提到四大名著的《水滸傳》時,不至于說成是The Tale of Three Women and One Hundred and Five Men(“三個女人和一百零五個男人的傳奇故事”)。
3.有利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浑H是基于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忽視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理解,無法用英語正確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必將阻礙跨文化交際的正常進行?!巴ㄟ^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可以使學生通過比較與借鑒,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自覺地根據文化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語言行為?!痹诮虒W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識,理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異同之處,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三、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失語”的對策
1.建立文化平等意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傳輸中國文化,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樹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以辯證的思維審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擯棄文化存在優(yōu)劣之分的錯誤意識,樹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際觀念,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
2.改進教學相關內容。制定合適的大綱,在大綱里要充分體現中國文化的重要地位,將中國文化納入英語教學計劃,將中國文化相關英文詞匯及表達方式納入大綱詞匯表。編制和選用適宜的教材,在編著教材時,要增加中國文化內容,增添講述或描寫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英語文章,或是有關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譯文,添加英漢文化對比內容,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優(yōu)化課程設置,增設中國文化的英語課程,將一些核心中國文化課程安排為必修課,同時開設一些有關中國文學、歷史、哲學、社會習俗等英語課程為選修課,鼓勵學生更多地學習英文授課的中國文化課程。
3.教師引導,培養(yǎng)興趣。英語教師要重視中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主動導入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比較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掌握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同時,加強學生翻譯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練習使用直譯、意譯、音譯、音譯加注釋、增譯、減譯等翻譯方法最大限度地傳遞中國文化的精髓。此外,充分利用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興趣,鼓勵學生閱讀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文作品或是中國名著的優(yōu)秀英文譯文,比如林語堂的《吾國吾民》(My Country, My People),何偉(Peter Hessler)的《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楊憲益和夫人戴乃迭的合譯本《紅樓夢》(A Dream of Red Mansions),推薦他們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相關的播音節(jié)目,比如每天下午一點到兩點的《圓桌會議》(Roundtable)節(jié)目。
四、結語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增加中國文化內容,既能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文化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英語綜合技能,又能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轉變傳統教學思維,改正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既要在學生思維觀念中種下“文化平等”的意識,又要合理調整教學大綱、選擇適宜的教材、優(yōu)化課程設置,更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必將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更加積極有效的推廣,世界各國將會更加了解中國民族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增1期:34.
[2]宋伊雯,肖龍福.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調查[J].中國外語,2009,6(6):90.
[3]魏朝夕.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的輸入—由“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引發(fā)的思考[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3):305.
[4]汪振興.軟實力競爭與文化創(chuàng)新[J].當代傳播,2009(6):16.
[5]黃輝.試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及其途徑[J].東岳論叢,2009,30(4):183.
[6]蔣亞瑜.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缺失及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2009,10(3):88.
[7]劉正光,何素秀.外語文化教學中不能忽略母語文化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8(2):63.
[8]羅蘇秦,李璇.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25(6):85.
[9]崔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中國大學教學,2009(3):87.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應用外語研究會科研項目“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缺失研究——兼輪高校文化課程教學內容與模式的改革(項目編號:SW2014-00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