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學院及書院的任務
當代國學院及書院的首要任務便是“傳道”。
1.何謂“道”:仁義
韓愈《原道》指出:“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睹献印烽_宗明義:“仁義而已。”這就是說:所謂“道”,即儒家的仁義之道。
儒家講“仁愛”,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差等之愛”,即愛的程度是要區(qū)分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的;一方面是“一體之仁”,即愛的精神是一視同仁,也就是“博愛”。如果只講一視同仁,那是墨家的主張;如果只講差等之愛,那其實是楊朱的道家主張。
仁愛的這兩方面,適用范圍不同?!抖Y記》指出:“門內(nèi)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薄岸鳌奔础皭邸保颂幹覆畹戎異?;“義”指公正公平的正義原則,是由“一體之仁”導出的。這就是說在私領域、即不牽涉他人權(quán)利的地方,應當以“差等之愛”為第一原則;而在公領域,則應當以“一體之仁”、正義原則為第一原則,即以博愛的精神來保證公正、公平。
3.行而宜之之謂“義”:正義
韓愈說:踐行博愛、并使之適宜于具體時空條件,這就叫“義”。這其實就是“中國正義論”的正義原則,包括兩條原則:
(1)孟子指出:“義,人之正路也?!惫省傲x”又叫“正義”(荀子)這是正當性原則:在公領域,一切行為都應當是博愛精神的踐行,即超越差等之愛、追求一體之仁。例如我們制定一種“游戲規(guī)則”,不應當是有所偏愛的,而應當是一視同仁的。
(2)《中庸》指出:“義者,宜也?!边@是適宜性原則:博愛的實現(xiàn)方式要適應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例如特定的社會歷史時代條件。例如在前現(xiàn)代的社會和現(xiàn)代性的社會,博愛的實現(xiàn)方式就是大不相同的。博愛是普遍的,而博愛的具體實現(xiàn)方式則是特殊的。
總之,當代國學院及書院所傳之“道”,不外孟子所講的“居仁由義”。
軟件主界面分為4個區(qū)域,分別是觀測事項提醒,交接班記錄,到報檢查結(jié)果和質(zhì)量控制結(jié)果。如圖1,軟件主要功能的運行結(jié)果均在首頁顯示。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晚》《春秋》:其法,禮樂弄政:其民,士農(nóng)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早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所傳之業(yè)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經(jīng)典研讀
韓愈說“其文《詩》《書》《晚》《春秋》”,只是簡單列舉:孔子主張“博學于文”。對于當代國學院及書院來說,“文”可涵蓋儒道佛的經(jīng)典、文史哲的典籍,乃至“外文”——所有一切人類文明典籍。為什么要“博學于文”?因為“文以載道,道在文中。所以,儒家“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仁義是其“道”,六經(jīng)是其“文”。
2.政治關懷
《大學》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政治,梁啟超概括顧炎武的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學者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當如顧憲成的著名對聯(lián)所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會議開始前,參會嘉賓祭拜孔子像
3.階層包容
韓愈所說的“士農(nóng)工賈“只是古代的社會分工、階層劃分;現(xiàn)代社會的分工階層更為復雜。但無論其多么復雜,當代國學院及書院都應廣泛吸納社會各個階層,共同“教學相長”??鬃又鲝埥逃龖敗坝薪虩o類”,就是這個精神。
4.倫理建構(gòu)
韓愈所說的“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是對古代的人倫關系的概括。在現(xiàn)代社會中,其中一些已經(jīng)不復存在,例如君臣關系;另外一些則已經(jīng)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變化。盡管如此,任何社會都必須有人倫關系、倫理規(guī)范。
按照上述適宜性原則,倫理關系是歷史地變動的,這就是孔子講的“禮有損益”;按照上術正當性原則,博愛是永恒的,倫理關系也是永恒的,這就是孔子講的“克已復禮”、“不學禮,無以立”。
5.服飾得體
韓愈所說的“其服麻絲”那是古代服飾,今天未必如此。
有一種誤解,以為儒者應當穿“儒服”:著深衣之服,戴章甫之冠。其實不然,《禮記》記載:“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xiāng)。丘不知儒服?!笨鬃诱f他自己不懂什么“儒服”。在他看來,儒者在于博學;至于服裝,入鄉(xiāng)隨俗而已。穿儒服的未必就是真儒,不穿儒服的未必就不是真儒。正好墨子所說:“行不在服。”真正的儒者不在“儒服”,而在“儒行?!?/p>
所謂“儒行”,所“行”的就是“仁義”之“道”。服飾也要貫徹“仁義”、特別是“義”的精神,即剛才所講的適宜性原則。服飾的適宜,就是“得體”,即適合于自己的微分和適應于特定的場合。
6、居處隨遇
韓愈所說的“宮室”,不是什么“宮殿”,更非什么“仿古建筑”,而是今天所說的平平常常的“房屋”。
韓愈的意思,儒家主張積極“入世”:修道不必像道士一般“忘世”于深山老林,得道不必像和尚一樣“出世”于名山大川。儒家認為:道在人心,不在彼岸??鬃臃Q贊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边@是隨遇而安、隨遇而樂。尋常居室,均可成為“孔顏樂處”。
當代國學院及書院應該培養(yǎng)這種“安貧樂道”的人生態(tài)度。
7.飲食有道
韓愈所說的“粟米、果疏、魚肉”,無非中國百姓日常飲食。韓愈強調(diào):包含不必如佛教的刻意“吃素”,不必如道教的刻意“辟谷”。
當然,飲食亦有其“道”。飲食之道,其實也是“仁義而已”:飲食之“仁”,在于愛惜食物,例如不能暴殄天物、不能折磨動物等等,孟子講“君子遠庖廚”,就是這個意思:飲食之“義”,也包括正當性”與“適宜性”兩層意思,茲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