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宗不爭
分餐與合餐
文_宗不爭
分餐,顧名思義,就是分開吃,各取所需,各自取食,在自己的餐盤中進食,我們比較熟悉的分餐形式是自助餐,最為典型的是自助餐,通俗的形式則有套餐、盒飯、食堂打飯等。
合餐,就是俗稱的“大鍋飯”,眾人在一個盤子中取用進食,多見于中式宴會、聚餐和家庭日常就餐。關于分餐制的形式,中國烹飪協(xié)會、中國飯店協(xié)會和中國商業(yè)聯(lián)合會等機構都給出了各自的解釋,大同而小異。竊以為,分餐與合餐,倒并不完全是用餐形態(tài)上的差異,最大的區(qū)別也不是進食者的座位,而是公勺公筷的使用。在自助餐過程中,若不用公勺公筷,而用私人餐具取用食物,實質上也是合餐。
從現代餐飲文化的角度看,分餐更為干凈衛(wèi)生,亦能減少浪費,應當在群體餐飲中大力推廣,如今的會務餐飲,基本都以自助餐為主。但在中國家庭日常就餐中,分餐卻很難實現。合餐與分餐之爭,愈演愈烈,漸漸演變?yōu)槁暸c文明之爭,甚至成為中西之爭、古今之爭。更有甚者,認為捍衛(wèi)合餐就是捍衛(wèi)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謬之大矣。
這種爭論恐怕大可不必,中國古有分餐,西方古有合餐,并沒有針尖對麥芒的矛盾。
成語“大排筵席”是古代分餐制最好的注解,這個成語似乎也容易錯寫為“大排宴席”?!绑巯辈皇恰把缦?。宴,《說文》稱“安也”,《周易·需卦》:“君子以飲食宴樂。”
《禮記·樂記》載:“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jié)也?!斌?、席都是鋪地藉坐的墊子。古時制度,筵鋪在下面,席加在上面?!吨芏Y·春官·序官》:“司幾筵下士二人?!编嵭ⅲ骸颁侁愒惑?,藉之曰席?!辟Z公彥疏:“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后加者為席?!睂O詒讓正義:“筵長席短,筵鋪陳于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笔裁匆馑寄兀吭谝巫?、胡床出現之前,中國人是跪坐在地上的。地上或不潔,或冰冷,就需要鋪上席子或墊子來隔離地面,筵,就是一般的大墊子,墊在地上;席,則是在筵上再墊一層,用來坐。
《韓熙載夜宴圖》賓客垂足而坐,一人一案
筵特別大,又有固定的禮制規(guī)格,以至于最終成為了一種標準度量單位?!吨芏Y》曰:“度堂以筵。”筵有多大?九尺或一丈?!犊脊び洝防飳憽爸苋嗣魈?,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的話,就是把“筵”當計量單位。“天子之堂九筵,諸侯七,余者遞減?!被实垩缯埲撼嫉膹d堂,自然要大一些,諸侯要小些。諸侯非要用大的,就不符合禮制,就是《論語·八佾》里“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僭越”。
唐代壁畫上的合餐場景
法國路易王朝時期,宮廷貴族的用餐禮儀十分講究
《世說新語·德行》一篇中,倒是也有個小故事和“筵席”有關系。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故事里的六尺簟,就是一張六尺見方的席子,薦,就是鋪在地上的草席子。王大看見王恭從浙江會稽帶回來一張簟,覺得特別好,出口索要。王恭開頭沒直接給他,王大還不高興。后來王恭還是把簟給了王大,但其實他自己只有這一張,送了人便沒有了,只有坐在簟下面的薦上,王大聽說之后,覺得很不好意思。這才有了“身無長物”的成語。簟和薦,其實就是席和筵。
所以說,大排筵席,實際上就是鋪好席子墊子,等大家來吃飯。因為每人一張席,請的客人多,就要“大排筵席”,把座位擺好。
一人一席,就是今天所說的“席位”;一人一桌,菜品一致,大家各自吃自己面前的菜品,就是分餐了。因為坐在地上,視線受阻,甚至別人吃的什么,也不太清楚?!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里有這么個小故事: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团?,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蛻M,自剄。士以此多歸孟嘗君。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因為光線不好,一個門客沒看到孟嘗君吃的是什么,以為厚薄不均,自己吃了虧。孟嘗君拿自己的飯食給他看,并沒有什么兩般的待遇。這位門客也是真性情,慚愧至極,竟然自殺了。
西餐制度是法王路易十四設立的。在這之前,古希臘人古羅馬人都是下手抓著吃,談不上什么制度。比較正規(guī)的是行會制度下的飲食,長達十多米的一張條案,每隔一段距離擺上相同的菜品,大家就近各取所需,有刀供切肉,有勺供舀湯羹,面包就是用手抓了,無所謂衛(wèi)生、清潔,畢竟路易十四本人一輩子才洗了7次澡,后來才在宮廷西餐制度中引入了“毛巾擦手”的環(huán)節(jié)。彼時也沒有什么公勺公叉的意識,算不上分餐。
西餐制度很復雜,繁文縟節(jié)一點不比傳統(tǒng)中國少,餐桌上得鋪臺布,刀叉得按一定順序擺放,菜品上撤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還有賓客主人的穿著打扮、行動坐立,如何敬酒,進食時的姿態(tài)規(guī)矩等等。西餐和中國餐飲的區(qū)別,并不僅僅是我們用筷子,他們用刀叉。刀叉在每個古老文明中都有,殷墟遺址中就出土過青銅叉子,刀更不在話下。只是西餐將刀叉作為個人的主要進食工具。路易十四雖然創(chuàng)立西餐制度,但他本人就不用刀叉,喜歡下手抓。在歐洲的西餐廳,經常見到老外拿著面包去蘸盤子里的湯汁,把盤子擦得干干凈凈,可謂一種古老的遺習。
可見,分餐制度中西皆有,若論起源和成型的制度,中國可能更早些。分餐用的餐具必然更多些,家庭日常飲食,多用合餐,和經濟實力、生活習慣、文化傳統(tǒng)也有一定的關系。在中國,分餐與合餐并存,這一特點一直都沒有變過。中國人深諳變通之法,西餐進駐中國,中國人一樣吃得津津有味,有模有樣,沒有激烈地排斥。歐美人和我們同桌吃飯,也沒有非要特別拿個公勺公筷的。分餐與合餐,矛盾并沒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大。
我的一位朋友,患有肝炎,出門必自帶水杯和兩副勺筷,這則是文明人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