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莎
經(jīng)過近三年的打磨,《鹽神的女兒》(曾名《鹽井傳奇》)以全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了首屆四川藝術節(jié)上。在中華民族為實現(xiàn)強國夢而奮斗的時期,適時而生的五幕歌劇《鹽神的女兒》(由廖時香編劇,韓萬齋作曲,毛庭齊任總導演,張斧任執(zhí)行導演),以鹽都自貢為背景,以鹽妹子和鹽場工人梅澤郎的愛情為主線,講述了他們和鹽場工人同心協(xié)力十年找井銼井,終獲成功的動人傳說,贊頌了鹽都創(chuàng)業(yè)者歷經(jīng)磨難、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恰是我們民族所需的!
《鹽神的女兒》是一部頗具地域和民間特色的歌劇作品。劇本創(chuàng)作初期,首先確定的是故事背景發(fā)生在擁有2000余年鹽業(yè)歷史、具有鹽都美稱的自貢。伴隨這個城市流傳至今的,除了口口相傳的愛情傳說“梅澤鑿井”,還有象征鹽工質樸、頑強、厚重的鹽工號子。
這部歌劇是關于鹽井、鹽工們的歌劇,因此,鹽工號子在歌劇中比比皆是。如展現(xiàn)工人勞作場景的打井號子,如提煉自鹽工勞動號子的男主人公梅澤郎的主題,鹽妹子的唱段“相信你”“神奇的故事流傳千古”“盼歸人”同樣截取自鹽工的勞動號子。而鹽工在天車下的作坊中所唱的“挽子歌”,則以老鹽工的唱段“號子聲中轉星斗”最為典型,其旋律委婉曲折、幽怨悠長,展示了鹽工們在井臺年復一年、日夜勞作不息的工作場景,反映出祖祖輩輩的鹽場工人“種下一個夢,就盼金色的秋”的美好心愿,以及甘愿為夢忍受井臺的艱苦、寂寞和把苦往心里吞咽的滄桑心情……而這一切,又都糅合在了劇中無時無刻不彌漫著的頑強奮斗精神之中!
《鹽神的女兒》這部歌劇中的情感表達——無論是梅澤郎與鹽妹子的愛情、與鹽工們真摯的友情,還是與鹽場女主人大東家之間的情感糾葛——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千金大小姐鹽妹子與鹽場工人梅澤郎之間的愛情故事,從最早的兩人“破衣爛衫藏真經(jīng),卻似小妹在近鄰”的相識相惜,到“三年期限滿,來迎親的就是你“‘日思念、夜思念,盼郎早歸還”的殷殷期盼,再到“梅郎這時最艱難,不能離他而去”的堅定守候,無不體現(xiàn)了他們彼此對愛情的堅守。歷經(jīng)磨難終究苦盡甘來,他們的愛情正如紫薇樹一樣“鉆透巖石把根扎”般堅韌,如紫薇花般“芬芳隨風飄天涯”。
在常人的思維模式中,處于不同階級的工人與場主之間,實不多見患難與共的感情。但是在《鹽神的女兒》這部歌劇中,卻為我們展現(xiàn)了兩者之間不一樣的關系。質樸的鹽場工人毅然跟隨鹽妹子在荒郊野嶺打井,在鹽妹子家資金耗盡發(fā)不出薪資的時候也仍舊堅持在鹽場,且一呆就是十年。這份深情厚誼讓人怎能不動容?
在整部劇中,最催人淚下的唱段就是“千糾百結的一顆心”和“哪一天”。“千糾百結的一顆心”的前奏以渾厚豐滿、聲若羌笛的簫聲鋪墊,將“十年井不穿”的悲涼基調渲染到極致,隨后出現(xiàn)的以塤演奏的引子更是盡顯滄桑、神秘之感。鹽妹子一開口就是“長空孤雁叫,荒草寒蟲鳴”,可見其心境之悲涼。安靜的井臺上,鹽妹子一人獨坐,聽著看著孤零零的井臺、天車和它們的影子。一切是如此的寂靜,但是她卻是“心海滔滔潮難平”……連續(xù)的幾個“為什么”,加之合唱的“造勢”,更增強了鹽妹子心急之感和“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悲憤之情。當各種情緒達到頂點時,混聲合唱與樂隊戛然而止,只留下鹽妹子孤寂、悲涼、幾近絕望的清唱:“為什么十年銼不穿一口井?”恰如其分地增強了情境與意境。隨后,音樂部分采用我國戲曲中極富戲劇性與表情性的節(jié)拍,由弱到強、由慢到快,逐步將劇情推到了最高潮。鹽妹子質問蒼天、質問大地、質問鹽井“何時才能讓她重見光明”。最后再回到清唱,鹽妹子吐露了自己對此井難留難舍、又愛又恨的糾結之情。
“哪一天”則是鹽妹子和梅澤郎在資金耗盡井不穿、鹽工們堅持十年后放棄準備離開,并勸鹽妹子放棄銼井的情況下,鹽妹子所唱的。整首曲子僅十五小節(jié),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極深刻:旋律弱起,凄涼之情直入心扉,是鹽妹子從心底透露的絕望;繼而呼喊似的節(jié)奏,鹽妹子開始訴說內心的不甘;休止符的運用,增強了鹽妹子的哭喊、抽泣之感;連續(xù)的上行跳進與以中國傳統(tǒng)轉調手法“清角為宮”構成的離調逐漸上行,將最后的唱詞“結緣分”推至最高潮。
走出劇場后,歌劇中的感人劇情和動人音樂仍久久縈繞在腦際,筆者不禁思考:歌劇的本質是什么?中國歌劇的特質是什么?歷史給歌劇增加了厚重之感,歌劇則以全新的角度對其進行詮釋,并賦予歷史人物有血、有肉、有魂的鮮活形象?!尔}神的女兒》僅僅是中國歌劇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愿此劇中所展示、體現(xiàn)的那種精神、毅力和堅定信念,激勵奮進中的國人早日實現(xiàn)世紀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