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

      2016-05-26 08:18:52劉澤海
      現代教育論叢 2016年1期
      關鍵詞:教育公平困境

      劉澤海

      ?

      我國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

      劉澤海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重視高中招生考試制度建設。全國各地近年來先后啟動了高中招生考試改革,尤其在招生制度上邁出突破性步伐。當前,我國高中招生制度依然存在諸如擇?,F象難以禁止,招生形式單一,指標生制度不完善等有待破解的難題。新一輪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既要從學校建設與管理上加強學校內涵發(fā)展,縮小校際差距;又要在政策上改革招生錄取方式,完善高中招生錄取體系,實現教育公平。

      關鍵詞:高中招生制度;困境;政策性建議;指標生制度;教育公平

      * 本文系2014年度廣東省教育體制綜合改革專項資金教育科研重大項目“中等教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4JKZ001)及2015年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實施研究”(項目編號:2015JJYGYJ0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歷史沿革

      我國普通初級中學和普通高級中學,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均有嚴格的入學考試。解放后不同歷史階段,其考試的方式、方法、管理等多有不同。解放初期,國家對高中入學考試內容沒有統(tǒng)一要求,由學校自行確定。后來,為了貫徹“學校要為工農子女和工農青年開門”,提高工農干部的文化水平的原則,教育部規(guī)定了高中及中等學校工農子女入學的比例,對工農青年采取了降分錄取的辦法。作為高中入學考試制度的補充,解放初期我國開始實行對初中優(yōu)秀畢業(yè)生保送升入高中學習的制度,以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德、智、體全面發(fā)展。[1]1962年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學校的通知》,明文規(guī)定,要求各地選定一批重點中小學,這些學校的數量、規(guī)模與高一級學校的招生保持適當比例,與高一級學校形成“小寶塔”,并集中精力先辦好一批“拔尖”學校(這些重點學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鎮(zhèn))。隨著這一文件的頒發(fā)和實施,我國“重點學?!闭叱醪叫纬?。初中、高中階段的入學考試由于引進了學生進入重點初中或重點高中的競爭而不斷強化。重點高中獲得對初中畢業(yè)生優(yōu)秀生源的優(yōu)先錄取權,重點中學也獲得了優(yōu)先重點發(fā)展。

      “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普通高中也因初中畢業(yè)生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而中斷了幾年。1971年后,各地普通高中陸續(xù)招生,但因“文化大革命”時期廢止了一切文化課的考試,這個時期普通高中的新生選拔被代之以推薦保送的方式進行。1974年后的幾年,一些大城市還試行了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初中畢業(yè)生幾乎全部就近免試升入高中學習。但這些只是低水平的普及教育,教學質量不高。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后,各地參照《教育部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的有關精神,陸續(xù)恢復了高中入學考試。1978年《教育部關于分期分批辦好重點中小學的試行案的通知》頒布后,拉開了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在教學質量,尤其是升學率方面的差距。由于家長及學生都希望進入重點學校讀書,社會上進入重點中學學習的需求不斷加大,因而迅速強化了初中入學考試的選拔功能。進入重點高中的競爭也變得十分激烈。八十年代末期開始,高中招生考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進一步強化了考試的選拔功能和對教育水平的評估功能,學生的考試升學壓力不斷增加。

      教育部歷來十分重視并支持各地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的改革。1999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強調:“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考試,進行考試改革,將對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000年3月,教育部關于大中城市中招工作的意見提出將重點或示范性高中的招生指標分配到區(qū)域內的各初中學校。[2]2004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2004年初中畢業(yè)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探索、試行優(yōu)質高中部分招生名額分配、優(yōu)秀初中畢業(yè)生推薦等多樣化的高中招生辦法”。2007年,《教育部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行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招生制度,逐步推廣將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2008年,國家全面實施中考改革,教育部出臺《關于深入推進和進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見》,要求“將優(yōu)質高中名額中的大部分均衡分配到普通初中,同時積極推行多種形式的招生錄取辦法”。其后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均支持充分發(fā)揮政策導向作用,改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绞?,實行優(yōu)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qū)域內初中的辦法。2012年,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意見》進一步要求“提高優(yōu)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qū)域內各初中的比例”。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改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方式,實行優(yōu)質普通高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qū)域內初中的辦法。

      二、我國普通高中招生制度面臨的困境

      (一)學校發(fā)展不平衡導致擇?,F象嚴重

      我國重點學校的設立緣起于1962年,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目前重點學校的建立和發(fā)展始于1978年。重點學校的設立對于推動我國特定歷史時期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重點學校在經費投入、辦學設施、教師培養(yǎng)、學生來源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學各個學段的縣區(qū)級、地市級、省級、國家級層級式的重點學校格局。重點學校由于獲得資源的重點優(yōu)先配置,各方面均走在普通學校前面,同時也拉大了與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其升學率明顯高于普通學校,所以成為家長和學生追捧的對象,也催生了基礎教育中的怪現象——“擇校熱”。政府投入的政策傾斜和民間力量的擇校雙重力量擴大了學校之間的差距,引發(fā)了違背教育公平的惡性循環(huán)。

      (二)招生形式比較單一

      我國普通高中招生形式比較單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招生形式主要以筆試成績?yōu)橹饕罁?,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采納程度不高。雖然有些地區(qū)進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但由于評價過程存在走過場現象,其結果沒有權威性,僅被當作中考的附庸,有些地區(qū)甚至還沒有開展這項評價工作。二是以縣區(qū)或市為區(qū)劃單位,按計劃統(tǒng)一招生。這種形式沒有考慮地區(qū)差異、城鄉(xiāng)差異、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差異等因素,招生計劃由縣區(qū)統(tǒng)一掌握,統(tǒng)一劃定錄取分數線。這種招生方式在形式上看似公平,但實質上缺乏公正性。它對非重點學校、民族學校、農村學校極為不公平。三是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學校招生管得太死,放權不夠,招生學校缺乏招生自主權,不利于創(chuàng)辦高中特色學校。雖然我國在經濟發(fā)達省份已經開始實施自主招生試點,但力度較小。一方面是因為教育行政部門過緊的招生政策,另一方面是招生學校沒有建立規(guī)范的招生制度,缺乏第三方權力監(jiān)督機制。

      (三)指標生制度不完善

      指標生制度是中招的一項新形式,是推進教育公平的新突破。但作為一項新制度,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政策不夠完善。大部分省份根據教育部的文件要求,開始推行指標生制度,但政策不完善。比如對于農村學校學生、民族學校學生、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城市改造搬遷戶子女在政策上關照不夠(指標生政策規(guī)定,享受指標生待遇的學生必須在同一所學校就讀三年,且不能是擇校生),而這些人群(除初中擇校生外)卻正是需要政策惠及的“弱勢群體”。二是各地實施力度不統(tǒng)一。各地規(guī)定的指標生招生比例不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遠低于中、西、東部分省份:上海市為15%,北京市為30%,陜西省為40%,貴州省為50%,安徽省為52.5%,山東省濰坊市為60%,江蘇省為70%,湖南省長沙市為40%,廣東省佛山市為35%。[3]教育部提出的基本原則比較宏觀:“均衡”、“合理”分配指標生。指標比例既無下線,也無上線。這致使地方制定政策缺乏參照,指標生比例的設置只能依據當地教育發(fā)展水平等綜合因素不斷摸索,設置比例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對于指標生制度存在的風險缺乏預防機制。指標生制度欲以行政手段解決由于資源配置不公產生的教育不公平問題,它存在一種“遷就后進”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制定政策解決指標生制度帶來的消極影響——在劃定錄取分數線或錄取等級時,應該設定最低線,以保證錄取生源的質量滿足高中教學的要求。

      (四)招生制度欠缺公正性

      公正可以分為形式公正和實質公正,兩者之間有內在張力。所以在現代社會中,首先要滿足形式的公正。這是一個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個好的制度除了形式公正之外,還要符合更高的實質公正的原則。[4]就中考而言,雖然它的形式是很公正的,但卻很難做到實質公正,還存在著許多實質不公的問題。區(qū)域差異、城鄉(xiāng)差異、階層差異相互糾葛在一起,很難保證學生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

      中考制度的制訂和實施都要面臨合理性最大化的問題。而在紛繁復雜的矛盾背后實際上存在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就是對社會公正的理論分析。公共政策之所以在各種合理性的沖擊下隨社會輿論及個人意志的左右搖擺而相互矛盾,就是因為缺乏對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思考和回答。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深入分析了這一問題。他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至于如何來安排社會正義,他提供了一個理論:在機會均等的原則之上,從照顧弱勢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補償原則,以追求“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5]這是羅爾斯提出的社會“基本善”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羅爾斯看來,社會最需要幫助的是那些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他們擁有最少的權利、機會、收入和財富,社會不平等最強烈地體現在他們身上。一種正義的社會制度應該通過各種制度性安排來改善這些“最少受惠者”的處境,縮小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按照差別原則,當社會不平等和經濟不平等有利于最不利成員的最大利益時,這些不平等就是可容許的。羅爾斯認為,民主的解釋是通過結合機會公平的原則和差別原則達到的,即社會在允許差別時,必須最優(yōu)先地考慮最弱勢群體的利益。如此,社會不僅能實現形式公正,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真正的實質公正。[6]羅爾斯的正義論是一套非常復雜精致的理論體系,它不僅為美國各種各樣的社會公正奠定了哲學基礎,而且在很多領域被制度化。

      中考如何改革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正義理論,平衡中考改革中的各種合理性不僅是一個公共政策選擇的問題,同時也是中國整個社會對公共概念及原則的一種理性選擇。為此,必須從理論上對這一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更好的制度設計。一是縮小城鄉(xiāng)之間、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不應讓個人或者個別集體的特殊愿望支配與左右教育,并對教育施加影響。正確的教育政策應該具備一種正義的美德,要對那些與公平正義不相符的愿望進行有效遏制。政府過去對教育的不公平投入以及一些政策的實施導致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的不斷擴大。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qū)的教育建設,對農村地區(qū)進行教育扶貧,對薄弱學校實施補償性差異性的政策傾斜。二是對處于弱勢群體的學生增加補償。家庭與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能力及其發(fā)展空間產生基礎性的影響,個人對這些條件是沒有權利選擇的,是無能為力的。但它一定會受到社會體系的影響。一種補償政策能給個人,尤其是那些弱勢者帶來補償利益時,才是正義可行的。而通常教育當中的弱勢群體就是那些處于家庭經濟弱勢地位的貧困學生。政府以及學校應該立足于整體利益,對于那些弱勢群體采取必要的調整和資助。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使這些群體在享受同等優(yōu)質教育機會上獲得一定政策補償,保障他們擁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三是完善差別原則。對于社會基本結構中某種權利和義務的安排來說,只要沒有把權利義務修改得能提高某些代表人的期望而同時降低另一些代表人的期望,這種安排就是有效率的。就中考制度的完善而言,實施指標生制度就是完善差別原則的一項有效的公正制度。

      三、完善我國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政策性建議

      (一)均衡發(fā)展各級學校,縮小校際差距

      由于歷史的和政策原因,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比較緩慢且差異性很大,不僅存在明顯的地區(qū)差異,即便在同一區(qū)域,由于設置了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學校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教育主管部門要發(fā)揮重要的規(guī)劃、評估、協(xié)調和管理作用,不斷縮小校際差距。一是教育主管部門要有好的政策導向,要合理配置師資隊伍、管理者素質、職業(yè)校長隊伍。學校的質量、特色都可以通過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務實的管理風格得以實現。二是學校自身發(fā)展靠內涵引路。校長是學校辦學理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校長要樹立質量意識、特色意識。質量是學校的立足之本。隨著小學升初中實行劃片與電腦派位相結合的招生制度(小升初在小學發(fā)展水平存在差距的情況下,簡單劃片招生不能有效遏制正在下移的小學擇?,F象),初中學校間的生源差距在不斷縮小,這為縮小學校教學質量的差距提供了前提條件。學校走內涵式發(fā)展必須緊緊依靠學校的辦學質量。三是完善評估督導體系,實現以評代管。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的提高既要靠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也要靠外在考核機制的監(jiān)督。一套科學的辦學質量評估體系可以促進學校不斷提高管理水平,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薄弱學校通過內涵建設可以提升教學質量。而薄弱學校的發(fā)展對于實現教育均衡發(fā)展有重要貢獻。因此,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基礎教育只有實現了真正的均衡發(fā)展,對于家長和學生而言,上哪所高中才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所有的“中考”問題才會隨之得到相應的解決。

      (二)設置多元化的錄取方式,適應人的全面發(fā)展

      高中錄取標準和招生方式應實現多元化。以更加多元的評價標準、更加多樣的招生方式選拔人才是中考改革的必然要求。為此,錄取方式應該由單一劃定分數線錄取轉變?yōu)槎嘣浫 ⒌燃変浫?。等級錄取是相對模糊而不是精準的評價標準,更加符合初中學生的發(fā)展本質,有利于克服分分計較的應試教育弊端,可為初中生減輕升學考試壓力。多元錄取包括綜合錄取、推薦錄取和特長錄取等多種形式。[7]在招生方式選擇方面,應該鼓勵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甚至同一所高中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常規(guī)招生、推薦入學、定向招生、破格錄取、指標生、直升生、校長實名制推薦、自主招生、特長生等多元化的錄取方式,為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進入高中就讀的機會,使招生成為高中學校在政府主導下的個性化行為,而不是集體性行為。此外,在高中學校獲得更多的招生自主權時,必須完善學校內部招生錄取制度,將權力過于集中的弊端通過建立機制進行消解。招生學校應該建立以優(yōu)秀骨干教師為主體的自主招生面試考核領導小組,發(fā)揮集體力量在招生中的作用。

      (三)建立科學的招生體系,完善指標生招生制度

      指標生制度是對有限資源的一種管理和分配,以平衡供需不等或各方不同利益的矛盾。僅從表面觀察,我們很容易將指標生制度與計劃經濟相聯系,但作為政治學中一種傳統(tǒng)的基于平等主義考慮的民主選擇制度,指標生制度在追求平等權實現方面具有特殊意義。[8]它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形式公正的修正。既然是修正,便有了度和量的考慮。指標生制度的前提是分配對象間差異的真實存在。所謂差異的真實存在,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分配對象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區(qū)別;二是這樣的區(qū)別導致了形式平等分配方式下分配對象間的可期待利益產生鮮明對比。在現實中,這樣的差異往往以地域、種族、等級、性別、家庭背景、信仰等因素為判斷標準。形式平等完全否定一切不平等身份以及由不平等身份所帶來的狹隘法律觀念。

      指標生制度具有其存在的意義,它有助于挽救形式平等制度所造成的不公平的現象。平等不僅僅意味著沒有區(qū)別,其更深層次的內涵是“真實的非歧視”。所謂“真實的非歧視”就在于每一個人能夠平等獲得自由塑造生活的能力和機會。指標生制度的作用在于改變形式平等主義下的結果不公正現象,具體便是通過形式上不平等的做法來契合實質平等的目標。如若不加限制地使用指標生制度,則可能矯枉過正。指標生的錄取不以學科成績簡單相加作為高中學校錄取的唯一依據,不是不要文化成績?!爸笜松钡匿浫∫惨O置“門檻”?!伴T檻”的設置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證高中學校的生源質量,也要有利于促進初中學校提高教育質量?!伴T檻”的高低,以保證絕大部分“指標生”計劃能完成為宜。

      建立比較科學合理的指標分配體系是關系指標生制度公正性的關鍵因素。目前各省采取的指標生制度招生形式主要是將指標一次性分配到相關學校,由招生部門按照招生政策錄取。但是,實施指標生制度時間較長且有一定經驗的少數省份的指標生的分配辦法存在差異。它們將指標生招生計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指令性分配計劃;另一部分是獎勵性計劃。對于第一部分指令性分配計劃,教育主管部門將指標生計劃總數的85%-90%按照市、區(qū)或縣學生總數平均分配到區(qū)域內的每一所學校,即每一所學校都可以得到分配的指標生計劃。對于第二部分獎勵性競爭計劃,教育主管部門將指標生計劃總數的10%-15%由市、區(qū)或縣統(tǒng)籌,按照學校辦學質量評估得分分配指標,激勵學校提高辦學水平,辦出學校特色,同時鞭策后進學校。怎樣分配獎勵性指標?一是要建立一套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制定評估標準,建立“辦學條件”、“辦學水平”兩大評估體系。在教育評估中主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①辦學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要更加明確、簡約,引導政府教育投資發(fā)揮最大效益。②科學、合理地對學生的德育進行評價。一些指標可以加以量化,做到定性與定量有機結合。③對學生智能、體質健康、心理進行有效科學的測量和評價。④增設特色學校的評價標準及評價辦法,鼓勵因地制宜,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⑤公正、合理地對學生學業(yè)成績進行計量。二是嚴格實施評估。首先由學校自評,做出評估報告,然后由教育評估機構對學校自評結果進行復評和核實。三是依據評估結果分配指標,其數學模型如下[9]:

      其中:n為某校(或某鄉(xiāng)鎮(zhèn))初中合格畢業(yè)生數,y是某?;蜞l(xiāng)鎮(zhèn)教育評估得分,ny是某?;蜞l(xiāng)鎮(zhèn)所得的教育質量分,∑ny是全縣或區(qū)的教育質量總分,N是計劃用于獎勵性的招生名額,NA是某學校或鄉(xiāng)鎮(zhèn)應分得的獎勵性計劃招生名額。

      上述數學模型是以我國東部某省幾個地市在實施指標生獎勵計劃分配時的具體辦法為基本數據進行建模而成的。各地在進行指標分配時基本做法保持一致,建模的基礎科學可信。獎勵性指標的分配一般以縣區(qū)為單位。這種分配比較科學,不會因為不同縣市區(qū)教育發(fā)展不平衡而造成指標分配時再次出現不公平。一所學?;蛞粋€鄉(xiāng)鎮(zhèn)所獲得的獎勵性計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蜞l(xiāng)鎮(zhèn)的辦學質量,辦學質量越高、教育評估得分越高,獲得獎勵性指標就越多。當然在具體實施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如對于學生基數的核算(現在獎勵性計劃的學生基數以三年沒有異動的學生為基數)有待出臺更加科學的辦法。目前指標生分配辦法中,一項關鍵指數n,即某校(或某鄉(xiāng)鎮(zhèn))初中合格畢業(yè)生數在部分教育發(fā)達地區(qū)采用的不是合格人數,而是優(yōu)秀人數,或者采用合格人數與優(yōu)秀人數各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計算,因為合格人數已經沒有很好的區(qū)分度。這應該代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基礎教育向高質量方向發(fā)展。

      (四)建立公正平等的招生制度,實現教育公平

      從實踐層面來看,中考指標生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這一政策的實施有利于緩解小升初時的擇校壓力,讓在家門口讀初中的孩子也有機會升入重點或示范性高中;同時還有利于改善一般初中的生源狀況,調動所有初中學校的辦學積極性;另外,這一政策對改變以學科成績簡單相加作為高中學校錄取唯一依據的狀況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過程論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特定公共政策的公平維度一般可分解為起點平等、過程平等和結果平等三個要素構成的完整時間序列。作為國家公共政策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終極目標之一,結果平等的實現有賴于起點平等和過程平等的分別實現?;A教育作為典型的公共政策治理方式對于這一規(guī)律亦完全適用。[10]具體到中考招生的視角而言,起點平等即指參加中考的考生在中考前得到了基本無差別的初中教育產品;過程平等即指參加中考的考生在中考的考試過程及錄取過程中均取得了平等的對待或者是合理的差別對待;結果平等即指每一個中考考生都能夠以自己的成績?yōu)楹诵脑u價條件獲得與之相稱的教育機會。

      然而,在仔細審視我國當前的中考招生現狀之后我們就會發(fā)現,所謂的起點平等,在當前城鄉(xiāng)差距乃至初中教學水平校際差距等問題愈發(fā)嚴重的狀況下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根本性的改變。而所謂的過程平等,即使考生在中考的考試過程中得到了無差別的嚴格對待,但是錄取過程中明顯的地方保護主義(比如重點高中指標過分傾斜重點初中、重點高中參與主辦的初中以及托管的初中)傾向卻將考試過程中的平等對待本來體現的積極效應消耗殆盡。結果的平等需要以起點平等和過程平等的良好實現為基礎。由此可見,在起點平等的實現尚需漸進性完善,過程平等中考試錄取平等的實踐問題不多,影響力不大的前提下,錄取平等的實現無疑對于向最終的結果平等的進一步推進具有最為直接、最為切實的意義,而指標生制度恰恰是錄取平等問題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因此,完善指標生制度對于實現普通高中招生制度這一公共政策的公正平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為學. 中國考試通史(卷五)[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 楊智磊,王興亞. 中國考試管理制度史[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805.

      [3] 張家勇,朱玉華. 我國中考改革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5(6):15-19.

      [4] 許紀霖. 知識導向與社會公正——高考恢復三十年的省思[J].招生考試研究,2007(2):15-18.

      [5] [美]約翰·羅爾斯. 正義論[M]. 何懷宏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51.

      [6] 鄭若玲. 考試與平等——基于羅爾斯正義論的分析[J]. 江西社會科學. 2006(10):32-36.

      [7] 徐友禮,潘永慶,杜曉敏. 等級評價自主錄取——還原教育生態(tài)[J]. 人民教育,2008(13-14):41-46.

      [8] 秦前紅,徐亦鵬. 配額與平等:我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評析[J].招生考試研究,2010(2):1-7.

      [9] 王恩大,孟翔君,李永忠. 改革中考制度 變“片追”為全面提高教育水平的競爭[J]. 中國教育學刊,1991(1):32-35+47.

      [10] 鄭毅. 淺析高招名額分配中地方主義傾向的成因及其制度應對[J]. 招生考試研究,2010(2):12-23.

      (責任編輯 于小艷)

      ·課程與教學·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Route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rollment System in China

      LIU Zehai

      Abstract:Our country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China. It has launched the reform of high school enrollment and examination system across the country, which has especially stepped forward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system. At present, there still exist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to be solved, such as school-choosing phenomenon, single form of enrollment and the imperfect quota distribution. A new round of high school enrollment system reform is to both strengthen the school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narrow the interscholastic gaps. It will also reform the policy of enrollment to make the enrollment system perfect and realize educational equity.

      Key Words:high school enrollment system; predicament; policy suggestions; quota distribution system; educational equity

      作者簡介:劉澤海,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廣州,510275)

      收稿日期:2016-01-05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62(2016)01-0032-06

      猜你喜歡
      教育公平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觀念
      教育公平視角下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31:35
      對特殊學生的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基于教育公平視角的少數民族義務教育發(fā)展
      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07
      論狹義平等理論的三重困境
      社會科學(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
      財政教育支出區(qū)域公平性的雙權重泰爾指數分析
      平利县| 琼中| 古田县| 桃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临安市| 香格里拉县| 义乌市| 洛阳市| 阿拉善右旗| 舒城县| 南江县| 印江| 南木林县| 塔城市| 射阳县| 清流县| 宜川县| 青海省| 铁力市| 汪清县| 武冈市| 仲巴县| 丹凤县| 红河县| 乌什县| 马关县| 日喀则市| 奎屯市| 云南省| 邵东县| 抚顺市| 武清区| 白朗县| 调兵山市| 库尔勒市| 织金县| 托克托县| 周至县| 固始县|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