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冉
小語新大綱指出,應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自主學習體現的正是這種精神,它符合以人為本的人文觀。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全方位引導學生,讓他們的自主學習能更“真”更“實”呢?
一、抓因素,促進學生學習自主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為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可從興趣、習慣、方法等諸多因素入手去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地、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1.興趣培養(yǎng)需交叉循環(huán)
孩子從認字開始就有了自主閱讀的初步能力,此時,老師、家長就應不失時機地激發(fā)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可能今天老師繪聲繪色地講了一個繪本故事,孩子們回家就會去讀繪本,覺得閱讀真有意思,可是過些日子呢?有些孩子們發(fā)現自己主動地閱讀比被動地聽老師講要麻煩多了,就漸漸地失去了興趣??磥恚囵B(yǎng)學生持久的閱讀興趣需要教師在不同時機隨時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也很多,諸如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
2.習慣養(yǎng)成需循序強化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有著重要作用,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身受用。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靜心閱讀的習慣、每天閱讀的習慣、閱讀積累的習慣等等。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下子就能養(yǎng)成的,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不斷強化。低年級剛接觸閱讀時,對學生閱讀習慣方面的培養(yǎng)宜簡單易達成,比如堅持天天閱讀,時間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定。有心理研究表明,一種行為只要不間斷地重復21天就能養(yǎng)成習慣。等閱讀成了他們一種自覺的行為之后再來培養(yǎng)或者說是引導學生有意無意養(yǎng)成更多閱讀方面的好習慣,諸如閱讀積累、閱讀感悟、閱讀推薦等等。
3.授之以法需逐步推進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僅拿“理解詞語”來說吧,就有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組詞式、找近義詞或找反義詞等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學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學習。像五年級進行“怎樣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教師教學生先反復閱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講的是什么,再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最后連接段意,就是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是根據課后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組成一段話。學生掌握了這些閱讀方法,無論何時閱讀,都不待教師教,就能自主去學,真正“會學”。
二、講究策略,訓練學生學習自主
學生“自主”的功能在于他的主動性,這是稱得上自主的真正標志。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潛力挖掘出來,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促進學生自主、主動地學習應采取以下幾方面策略。
1.學習內容——讓學生自選
現代教育觀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把獲得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學習過程中消極、被動的地位,而主體性的確立,離開了自主選擇就難以成為可能。因此,小語新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編入了“你喜歡讀哪幾句?”的類似思考練習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閱讀,學生的“自主”權得到了體現。
2.學習疑問——讓學生自辯
古人曰:“學貴有疑?!倍蓡?,該由誰來解答呢?顯然,學生應是解難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多讓學生討論、爭辯,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認識的深入?!稗q”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智慧,使思維迅速發(fā)散與集中,擴大信息交流和思維容量。這不能不說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帶來的奇跡。由此可見課堂上對于疑問讓學生多爭辯,能促使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有顯著的作用。
3.學習方法——讓學生自悟
學生通過自身積極參與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教師可抓住這一契機,要求學生歸納出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讓每個學生都積極投身到學習活動中去,并從活動中總結出自己的學習方法來,所取得的效果遠遠比完全由教師歸納的要好得多。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他們更會時時刻刻地去汲取知識,從而也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