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原因

      2016-05-27 02:53:20向文華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2016年1期
      關鍵詞:社會黨

      向文華

      ?

      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原因

      向文華

      摘要:亞非拉地區(qū)目前有100多個社會黨,其中有31個社會黨執(zhí)政或參政。這些政黨主要以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但同時還保留了其他思想;在經濟社會政策上,主張實行混合經濟和社會福利政策,但在具體政策上存在差異。亞非拉社會黨快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政黨填補了冷戰(zhàn)后因激進社會主義政黨衰落而留下的政治真空;一些社會黨的發(fā)展模式對該地區(qū)其他政黨的示范作用;激進社會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的失敗促使該地區(qū)中左翼政黨轉向社會民主主義發(fā)展模式;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對該地區(qū)中左翼政黨的支持和吸引等。

      關鍵詞: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社會民主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發(fā)展原因

      本文所考察的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首先是那些已經加入社會黨國際的政黨,目前有85個*“Member Parties of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 viewArticle.cfm? Article PageID=931,上網(wǎng)時間2015/10/04。;其次是那些雖未加入社會黨國際,但聲稱信奉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例如中亞地區(qū)的5個政黨*中亞地區(qū)未加入社會黨國際的社會黨有:吉爾吉斯坦祖國社會黨、哈薩克斯坦社會民主黨、吉爾吉斯坦社會民主黨、塔吉克斯坦社會黨、烏茲別克斯坦公正社會民主黨。和2014年12月因未繳納會費而被社會黨國際暫時除名的11個政黨*阿魯巴人民選舉運動、巴巴多斯工黨、菲律賓民主社會黨、圣基茨和尼維斯工黨、圣盧西亞工黨、布基納法索爭取民主與進步黨/社會黨、博茨瓦納民族陣線、多米尼克工黨、納米比亞民主大會黨、布隆迪爭取民主陣線、安提瓜工黨,因未交會費2014年被社會黨國際暫時除名。。這些政黨分布在亞非拉地區(qū)80多個國家,已經成為該地區(qū)的重要政治力量。本文嘗試全方位展示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并通過該地區(qū)發(fā)展模式的替代來揭示中左翼政黨紛紛轉向社會黨的原因。

      一、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發(fā)展現(xiàn)狀

      在亞非拉地區(qū),亞洲有25個社會黨,非洲有45個,拉丁美洲有31個。這些政黨之間的差別較大,我們嘗試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察其發(fā)展現(xiàn)狀:

      (一)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的總體狀況

      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的主體,是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開始至1992年*1992年為非洲民主化、多黨制浪潮整體結束的時間,但其余波持續(xù)到1994年。成立的一大批政黨,如摩洛哥人民力量社會主義聯(lián)盟、塞內加爾社會黨、中非人民解放運動、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剛果民主與社會進步聯(lián)盟、菲律賓民主社會黨、巴西民主工黨、智利爭取民主黨、巴拿馬民主革命黨、貝寧社會民主黨、喀麥隆社會民主陣線等。這類政黨共有32個,約占亞非拉全部社會黨的三分之一,其中非洲有23個,占非洲社會黨的多數(shù)。民主化浪潮為亞非拉社會黨的興起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成為社會黨分布最密集的地區(qū)。

      二戰(zhàn)后至上世紀70年代初,隨著亞非拉地區(qū)民族解放運動、民族獨立與民主運動的發(fā)展,產生了一批社會黨,如波多黎各獨立黨、尼泊爾大會黨、納米比亞西南非人民組織、博茨瓦拉民主黨、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力量陣線、巴基斯坦人民黨、以色列工黨、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等,共有24個。這些社會黨為本國的獨立、民主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各自國家的主導政黨。

      亞非拉地區(qū)最為活躍、影響最大的社會黨,大都是二戰(zhàn)前成立的、較早加入了社會黨國際的那些政黨,如秘魯阿普拉黨、阿根廷社會黨、烏拉圭社會黨、圣基茨和尼維茨工黨、智利社會黨、毛里求斯工黨、牙買加人民民族黨、委內瑞拉民主行動黨、日本社會民主黨等。這些政黨在發(fā)展初期深受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后來從社會民主主義轉向民主社會主義,對亞非拉地區(qū)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以及其他政黨發(fā)揮著示范和橋梁作用。

      亞非拉社會黨中還包括一些曾信奉科學社會主義、后轉向民主社會主義的政黨,如蒙古人民黨、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幾內亞與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坦桑尼亞革命黨、也門社會黨等。這些政黨在1989-1992年間相繼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接受民主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亞非拉社會黨中頗受爭議的新成員*德國社會民主黨、瑞典社會民主黨領導人認為,社會黨國際吸收的新成員過于復雜,有些政黨長期實行一黨執(zhí)政,成為民主的阻礙。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西格馬爾·加布里爾公開宣稱:德國社會民主黨不能與這些政黨坐在一起。See“SPD Splits International”,http://www.neues- deutschland.de/ artikel/820762.spd-spaltet- internationale.html.。

      蘇聯(lián)解體后,中亞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一批社會黨,如吉爾吉斯祖國社會黨、吉爾吉斯坦社會民主黨、烏茲別克斯坦公正社會民主黨、塔吉克斯坦社會黨、哈薩克斯坦全國社會民主黨等。由于冷戰(zhàn)后中亞地區(qū)盛行威權主義政權和有限民主,這些政黨在國內的發(fā)展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大多仍是邊緣化的小黨,其中只有吉爾吉斯坦的兩個社會黨屬于例外:吉爾吉斯坦社會民主黨領導人阿塔姆巴耶夫現(xiàn)任總統(tǒng),吉爾吉斯祖國社會黨是議會第一大黨。

      在亞非拉社會黨中,還有一些是本世紀才成立的新黨,如馬里聯(lián)盟黨、毛里塔里亞民主力量聯(lián)盟、埃及社會民主黨、贊比亞愛國陣線、巴拉圭國家團結黨、危地馬拉全國希望聯(lián)盟等。這些政黨屬于新興政治力量,是其國內政治變化與政黨分化的產物。

      (二)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的執(zhí)政或參政狀況

      截止2016年1月,亞非拉地區(qū)共有21個社會黨單獨執(zhí)政,它們是:非洲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黨、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加納全國大會黨、幾內亞人民聯(lián)盟、馬里聯(lián)盟黨、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納米比亞西南非人民組織、尼日爾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坦桑尼亞革命黨、博茨瓦拉民主黨、幾內亞與佛得角非洲獨立黨、贊比亞愛國陣線、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加勒比地區(qū)的阿魯巴人民選舉運動、牙買加人民民族黨、安提瓜工黨、圣盧西亞工黨、多米尼克工黨、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聯(lián)合工黨,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在這些單獨執(zhí)政的社會黨中,有的是長期執(zhí)政,成為本國的主導政黨,如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黨、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幾內來與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牙買加人民民族黨、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納米比亞西南非人民組織、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亞非拉地區(qū)另有一些領導或加入聯(lián)合政府的社會黨,屬于執(zhí)政聯(lián)盟成員,如吉爾吉斯坦社會民主黨、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萊索托民主大會黨、巴西民主工黨、智利爭取民主黨、智利激進社會民主黨、智利社會黨、哥倫比亞自由黨、烏拉圭新空間黨、烏拉圭社會黨。

      亞非拉地區(qū)有些社會黨目前是本國最大的反對黨,它們雖暫時在野,但有執(zhí)政的潛力,未來可能上臺或重新上臺執(zhí)政,如巴基斯坦人民黨、印度國大黨、蒙古人民黨、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土耳其共和人民黨、毛里求斯工黨、巴巴多斯工黨、哥斯達黎加民族解放黨、伯利茲人民統(tǒng)一黨。這類政黨有的曾是國內執(zhí)政黨,具有較強的執(zhí)政能力,如巴基斯坦人民黨在2013年選舉失利后下臺,印度國大黨、毛里求斯工黨、哥斯達黎加民族解放黨于2014年才開始在野。

      除此以外的亞非拉大多數(shù)社會黨,目前仍屬于一般反對黨,如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力量陣線、烏茲別克斯坦公正社會民主黨、阿根廷社會黨、秘魯阿普拉黨、博茨瓦拉民族陣線等。它們將來如果向上發(fā)展有可能成為國內最大的反對黨,但也可能向下滑落為邊緣小黨。當然,其中也有一些政黨長期以來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在國會的議席數(shù)很少甚至沒有議席,如以色列梅雷茲黨、日本社會民主黨、菲律賓民主社會黨、赤道幾內亞社會民主聯(lián)盟、委內瑞拉爭取社會主義運動、哈薩克斯坦全國社會民主黨、塔吉克斯坦社會民主黨等。

      總起來看,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大多數(shù)仍處于在野狀態(tài),特別是在當今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強調平等與社會正義的社會黨人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

      (三)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的意識形態(tài)共性與差異性

      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普遍以民主社會主義為指導,但不同政黨在意識形態(tài)上仍有一定區(qū)別,其中一些黨的指導思想還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

      社會民主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是歐洲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兩個階段性概念,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目的有所不同:前者主張通過福利國家和失業(yè)保險使資本主義變得更加人道,后者追求在民主體制內促進社會主義理想、以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德]托馬斯·邁爾:《社會民主主義的轉型:走向21世紀的社會民主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2頁。。目前,絕大多數(shù)亞非拉社會黨宣稱以社會民主主義為指導思想,這類政黨有82個;宣稱以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有29個;宣稱以民主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有18個*數(shù)據(jù)來源:王家瑞主編《當代國外政黨概覽》,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康學同主編《當代拉丁美洲政黨簡史》,當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各國社會黨官方網(wǎng)站;維基英文網(wǎng)站等。。絕大多數(shù)亞非拉社會黨宣稱以社會民主主義為指導思想,這表明它們是在追隨西歐社會黨,放棄了以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目標,轉而認同資本主義制度。同時保留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為意識形態(tài)的那些政黨,表明它們既愿意采取改良主義政策,同時又不放棄以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努力。

      與西歐社會黨不同,亞非拉社會黨除接受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之外,有些政黨還保留著其他意識形態(tài),例如民族主義、民眾主義等,情況比較復雜。在亞非拉社會黨中,有19個政黨在意識形態(tài)中保留著各類民族主義,我們可稱之為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社會黨,它們把捍衛(wèi)民族主權與獨立、推動人民主權與民族自治作為黨的重要政策,如巴勒斯坦法塔赫信奉巴勒斯坦民族主義,也門社會黨主張阿拉伯民族主義,印度國民大會黨堅持自由民族主義,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信奉左翼民族主義,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力量陣線信奉阿爾及利亞主義和柏柏爾民族主義,納米比亞西南非人民組織信奉非洲民族主義等。

      亞非拉社會黨中還有一些堅持“中間道路”或“第三條道路”的黨,如以色列工黨、日本社會民主黨、委內瑞拉民主行動黨、牙買加人民民族黨都主張第三條道路,智利激進社會民主黨、伯利茲人民統(tǒng)一黨等主張中間道路。伯利茲人民黨書記喬治·普賴斯明確表示,既反對“無神論的共產主義”,也反對“不加約束的資本主義”,贊同“明智的資本主義”*康學同主編:《當代拉美政黨簡史》,當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頁。。

      民眾主義思潮在亞非拉國家尤其是拉美比較盛行,如巴基斯坦人民黨、印度國大黨、巴西民主工黨、秘魯阿普拉黨、多米尼加革命黨等*徐世澄主編:《拉丁美洲現(xiàn)代思潮》,當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頁。。

      亞非拉地區(qū)一些社會黨的意識形態(tài)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如阿根廷激進公民聯(lián)盟、智利爭取民主黨、智利激進社會民主黨信奉社會自由主義,以色列工黨信奉勞工猶太復國主義,土耳其共和人民黨信奉凱末爾主義,伊朗庫爾德斯坦民主黨、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力量陣線、突尼斯勞工與自由論壇主張世俗主義。

      總之,亞非拉社會黨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個性差異,是由各國特殊的歷史、文化、宗教、國情以及各黨的特殊歷史傳統(tǒng)所決定的,它表明亞非拉社會黨在意識形態(tài)上并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具有多樣性,這一點不同于西歐社會黨。

      (四)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政策的共同點與差異性

      作為社會黨性質的政黨,亞非拉社會黨普遍接受政治民主、社會民主、混合經濟、社會福利等標識性政策。它們主張政治多元化,維護本國的議會民主制,反對本國大黨壟斷政權,例如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主張打破巫統(tǒng)領導的國民陣線在國會中的絕對優(yōu)勢,喀麥隆社會民主陣線反對喀麥隆人民民主聯(lián)盟*喀麥隆人民民主聯(lián)盟的前身為喀麥隆民族聯(lián)盟,自1960年喀麥隆獨立以來一直在該國執(zhí)政。一黨長期執(zhí)政等。在非洲,由于許多國家存在不同的種族與部族,因而這些國家的社會黨普遍反對種族主義和部族主義,主張各族裔、部族之間平等團結,例如博茨瓦拉民主黨、布基納法索爭取民主進步黨、津巴布韋爭取民主變革運動等,都公開反對種族主義和部族主義。在宗教氛圍濃厚的國家,社會黨大多主張政教分離,如印度國大黨、巴基斯坦人民黨、土耳其共和人民黨、也門社會黨、黎巴嫩社會進步黨、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力量陣線,都反對宗教原教旨主義,維護世俗主義*王京烈主編:《當代中東政治思潮》,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頁。。

      在經濟政策上,亞非拉社會黨普遍贊同混合經濟,鼓勵私有經濟發(fā)展,主張建立社會市場經濟和發(fā)展外向型經濟。個別社會黨,如黎巴嫩社會進步黨,倡導實行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對關乎國計民生的企業(yè)實行國有化*王家瑞主編:《當代國外政黨概覽》,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頁。;厄瓜多爾民主左翼黨主張民族經濟,堅持由國家對石油、天然氣等戰(zhàn)略資源實行全面控制*康學同主編:《當代拉美政黨簡史》,當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頁。。由于亞非拉地區(qū)大多數(shù)國家還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因而像巴基斯坦人民黨、印度國大黨、肯尼亞工黨、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等,在經濟政策上都十分強調扶貧與減少貧困人口。在那些還存在大量無地和少地農民的國家,社會黨如津巴布韋爭取民主變革運動、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在經濟政策上突出強調土地改革*王家瑞主編:《當代國外政黨概覽》,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396頁。。

      社會福利政策是西歐社會黨的標識性政策,亞非拉社會黨也不例外。例如毛里求斯工黨、哥斯達黎加民族解放黨、智利社會黨等,經過長期努力在各自國內已建成小型福利國家,其他一些執(zhí)政社會黨也正在完善本國的社會福利制度。

      在對外關系上,亞非拉社會黨普遍主張不結盟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主張改善與英美等西方國家以及國際多邊援助機構的關系,力爭更多的援助;主張加強南南合作,促進發(fā)展中國家的團結。南部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qū)的社會黨,還主張推動區(qū)域一體化。目前,亞非拉地區(qū)絕大多數(shù)社會黨都奉行與中國友好的政策,與中國共產黨有正式的交往。

      (五)亞非拉社會黨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亞非拉三大洲社會黨的發(fā)展存在一些差異:拉美地區(qū)社會黨發(fā)展較早,影響較大;非洲地區(qū)后來居上,社會黨數(shù)量最多;亞洲地區(qū)社會黨發(fā)展稍顯落后,唯有南亞地區(qū)社會黨較為活躍。

      南美洲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最早,深受歐洲社會主義思想影響,是社會黨國際重點發(fā)展的地區(qū)。其中阿根廷社會黨、巴西民主工黨、智利社會黨、烏拉圭社會黨、秘魯阿普拉黨與西歐社會黨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也是本國主要政黨*Menno Vellingga(ed.),Social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Prospects for Change,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3,pp.64-113.。加勒比地區(qū)是目前社會黨發(fā)展最好的地區(qū),其中牙買加人民民族黨、安提瓜工黨、圣盧西亞工黨、多米尼克工黨都在本國長期執(zhí)政。中美洲是社會黨較活躍的地區(qū),哥斯達黎加民族解放陣線、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巴拿馬民主革命黨都是國內主要執(zhí)政黨,其中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和哥斯達黎加民族解放黨均長期執(zhí)政。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是社會黨的新興發(fā)展區(qū)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民主化浪潮和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這里產生了40多個社會黨,其中南非非國大、毛里求斯工黨、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佛得角非洲獨立黨、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坦桑尼亞革命黨、幾內亞與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等,都在本國長期執(zhí)政。

      亞洲地區(qū)社會黨的情況較為復雜。東亞兩個改名而來的社會黨——蒙古人民黨和日本社會民主黨——發(fā)展不佳:前者原名蒙古人民革命黨,2009年失去執(zhí)政地位后恢復黨的早期名稱蒙古人民黨*Pavel Ma? karinec,“Parliamentary and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Mongolia, 2012 and 2013”,Electoral Studies, Vol.36, December 2014,pp.186-191.;后者原名日本社會黨,1996年決定更名為日本社會民主黨*日本社會黨在1993年眾議院選舉中獲得70個議席,在改名后的1996、2000年眾議院選舉中分別只獲得15個和19個議席,在2005、2009年眾議院選舉中又分別下降到6個和7個議席,在2012、2014年眾議院選舉中均只獲2個議席。。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qū)的菲律賓民主社會黨、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和斐濟工黨,目前都是反對黨,其中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是本國主要反對黨,菲律賓民主社會黨是邊緣化小黨,斐濟工黨因支持2006年軍人政變并加入軍人臨時政府,于2008年被驅逐出社會黨國際*XXIII Congress of the Socialist International,“DECISIONS OF THE CONGRESS REGARDING MEMBERSHIP”,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viewArticle.cfm?ArticlePageID=1270.。南亞地區(qū)的社會黨發(fā)展最好,巴基斯坦人民黨、印度國大黨、尼泊爾大會黨都是本國主要政黨,其中巴基斯坦人民黨分別于1971-1977、1988-1990、1996-1999、2008-2013年執(zhí)政,為推動巴基斯坦民主和人權、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提高社會福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印度國大黨是印度主要左翼政黨,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該黨共有7人出任總理,執(zhí)政時間長達33年;尼泊爾大會黨自1947年成立以來一直是尼泊爾的重要政治力量,從1959年2月開始執(zhí)政,共領導過10屆聯(lián)合政府,是該國執(zhí)政時間最長的政黨。中東也是社會黨比較活躍的地區(qū),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力量陣線、以色列工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愛國聯(lián)盟、巴勒斯坦法塔赫、土耳其共和人民黨、也門社會黨、黎巴嫩社會進步黨都是本國主要反對黨,而“阿拉伯之春”后才建立的突尼斯勞工與自由民主論壇、埃及社會民主黨成為該地區(qū)新興力量,伊朗庫爾德斯坦民主黨以及最近才成為社會黨國際觀察員黨的伊朗庫爾德人工人黨、伊朗庫爾德斯坦工人黨,目前仍處于非法狀態(tài)。

      亞非拉社會黨受本地區(qū)經濟、社會、政治發(fā)展以及民主化程度、宗教文化的影響,各自呈現(xiàn)不同的發(fā)展狀況,反映了該地區(qū)社會黨發(fā)展不平衡的特點。

      二、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快速發(fā)展的原因

      1951年社會黨國際成立時在亞非拉地區(qū)還只有4個成員黨*4個政黨分別是日本社會黨、以色列工黨、阿根廷社會黨和烏拉圭社會黨。。目前,亞非拉地區(qū)信奉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多達100多個,其中加入社會黨國際的85個,分布在該地區(qū)80多個國家。亞非拉社會黨發(fā)展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社會黨及時填補了因激進社會主義政黨衰落留下的政治真空

      蘇東劇變對亞非拉激進社會主義政黨造成巨大沖擊,一些共產黨的分化與衰落為社會黨的發(fā)展留下巨大空間,有些共產黨放棄馬克思主義,直接轉變成為社會黨。

      在亞洲,也門社會黨于1991年3月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開始向社會黨轉變;蒙古人民革命黨于1997年接受社會民主主義,2010年更名為蒙古人民黨,宣稱是中左翼政治力量*“Mongolia’s Oldest Party Restores its Original Name”, Business Mongolia, November 05, 2010.。

      在非洲,貝寧人民革命黨于1989年12月決定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1990年4月自行解散,部分黨員另行組建了貝寧社會民主黨;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1989年7月轉向民主社會主義,成為向社會各階層包括資本家開放的社會黨*Mark Simpson,“Foreign and Domestic Factor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Frelimo”,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Vol.31,No.2(Jun.,1993),pp.309-337.;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1990年宣布社會民主主義為其意識形態(tài);埃塞俄比亞工人黨、剛果勞動黨等也都在1990年宣布從科學社會主義轉向民主社會主義*黃宗良等主編:《冷戰(zhàn)后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80-481頁。。

      在拉美,共產黨和其他激進左翼政黨衰落后所留下的真空不僅導致了這些政黨自身的社會民主黨化,還導致新的社會黨在許多國家出現(xiàn)*Tomás A. Vasconi, Elina Feraza Martell and Fred Murphy,“Social Democracy and Latin America”,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Vol.20,No.1(Winter,1993),pp.99-113.。巴西共產黨在1992-1994年期間改稱巴西社會主義人民黨,宣布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哥斯達黎加人民先鋒隊黨、烏拉圭共產黨等在1992年發(fā)生分裂,部分黨員另行組建社會黨*崔桂田等著:《拉丁美洲社會主義及左翼社會運動》,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66頁。;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在1990年大選失敗后逐步轉向民主社會主義,該黨領導人奧爾特加明確表示:“從我個人來說,更傾向于社會民主的、非北約組織成員國的北歐國家模式。”*湯小棣:《尼加拉瓜桑解陣何以轉向民主社會主義?》,載《拉丁美洲研究》 1992年第5期。

      (二)西歐與亞非拉傳統(tǒng)社會黨的發(fā)展模式吸引一些政黨選擇民主社會主義

      英國工黨與北歐社會民主黨的發(fā)展模式對亞非拉中左翼政黨很有吸引力。英國工黨政府在戰(zhàn)后通過全面的社會福利立法,于1948年宣稱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激起亞非拉地區(qū)一些中左翼政黨的模仿愿望,特別是英聯(lián)邦內的印度國大黨、巴基斯坦人民黨、毛里求斯工黨,都宣布要走英國工黨式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瑞典社民黨、挪威工黨和丹麥社民黨,在戰(zhàn)后將自由市場經濟與福利國家制度相結合,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國家,成為發(fā)展中國家一些中左翼政黨的榜樣。例如尼加拉瓜桑解陣領導人奧爾特加在1989年說:“我們的社會模式不會像古巴式的,而是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模式?!?湯小棣:《尼加拉瓜桑解陣何以轉向民主社會主義?》,載《拉丁美洲研究》 1992年第5期。

      一些較早執(zhí)政的亞非拉社會黨,如毛里求斯工黨、智利社會黨、哥斯達黎加民族解放黨,由于在執(zhí)政期間成就突出,也成為該地區(qū)新興社會黨追隨的典范*Richard Sandbrook, Marc Edelman, Partrick Heller, and Judith Teichman, Social Democracy in the Global Periphery: Origins, Challenges, Prospe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10-11.。自1968年毛里求斯獨立以來,毛里求斯工黨一直是該國主要執(zhí)政黨,執(zhí)政期間使毛里求斯發(fā)展成為非洲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的國家,2013年人均GDP達到9202.5美元*See World Bank: GDP per capita(Current US$),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CD/countries.,被稱之為“毛里求斯奇跡”*Joseph E. Stiglitz,“The Mauritius Miracle”,The Guardian, March 07, 2011.,這對長期處于政局動蕩、經濟落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中左翼政黨,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智利社會黨在1989-2016年期間與其他中左翼政黨聯(lián)合執(zhí)政22年,執(zhí)政期間在堅持自由市場經濟和經濟增長的同時,注重發(fā)揮國家在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中的作用,致力于建設社會福利國家*Marcus Taylor,“From National Development to‘Growth with Equity’: Nation-building in Chile, 1950-2000”,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27, No.1,(August 2006), pp. 69-84.,這種兼顧公正的增長模式取得良好效果,使智利人均GDP在2010年突破12000美元,在南美洲率先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一成功經驗激勵著拉美一些中左翼政黨選擇社會民主主義道路。再如哥斯達黎加民族解放黨,在1953-2015年期間共執(zhí)政45年,把哥斯達黎加建設成為一個典型的社會民主主義色彩的國家,使之從一個貧困落后的農業(yè)國變成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福利國家,這種在堅持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保持適當國家干預的發(fā)展模式,對中美洲與加勒比地區(qū)的中左翼政黨有很強吸引力。

      (三)激進社會主義、村社社會主義、民眾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在亞非拉的失敗促使一些中左翼政黨選擇社會民主主義發(fā)展模式

      亞洲的也門社會黨、蒙古人民革命黨,非洲的剛果勞動黨、貝寧人民革命黨、埃塞俄比亞工人黨、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索馬里革命社會主義黨、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lián)盟,拉美的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在取得本國政權后,都先后選擇了激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主要通過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優(yōu)先發(fā)展國營企業(yè)等措施,來促進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由于照搬蘇聯(lián)模式,這些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初相繼出現(xiàn)經濟停滯甚至負增長。特別是貝寧、埃塞俄比亞、莫桑比克、索馬里四國,不僅經濟停滯不前,人均GDP也均低于300美元,屬于世界上最不發(fā)達國家行列,其中索馬里的人均GDP到1984年只有129美元。面對這種局面,在這四國執(zhí)政的激進左翼政黨于1984年前后接受了IMF和世界銀行的經濟結構調整方案,轉向了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在同樣一直由激進左翼政黨執(zhí)政的安哥拉、剛果、津巴布韋、蒙古和尼加拉瓜,上世紀80年代后期也相繼出現(xiàn)經濟增長率下滑甚至負增長,到1991年這五國的人均GDP多在1000美元左右,其中尼加拉瓜的人均GDP只有351美元,屬于最不發(fā)達國家行列。因此,這些國家的激進左翼執(zhí)政黨在1991年前后也都決定放棄激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

      在撒哈拉以南的12個非洲國家,左翼政黨執(zhí)政后宣布在本國實行村社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這種發(fā)展模式強調恢復非洲傳統(tǒng)的農村村社制度,通過土地改革優(yōu)先發(fā)展農業(yè),推行農業(yè)集體化。由于使用強制手段推動農業(yè)集體化,導致這些國家農業(yè)生產倒退,加納、幾內亞、馬里、烏干達的左翼政府被軍人政變推翻,其村社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被強行中止,其他八個左翼執(zhí)政黨面對經濟困境,后來均接受了IMF和世界銀行提出的經濟結構調整計劃,轉向了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關于這12個國家左翼政黨的村社社會主義實踐情況,參見表1。

      民眾主義發(fā)展模式主要流行于拉美地區(qū),智利社會黨、秘魯阿普拉黨、巴西社會民主黨、阿根廷正義黨、委內瑞拉民主行動黨、巴拿馬民主革命黨、牙買加人民民族黨等,在上世紀30至70年代均實行這一發(fā)展模式。這種模式突出進口替代發(fā)展戰(zhàn)略,通過國家干預來實現(xiàn)收入再分配,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注重提高勞工和中產階層的工資水平與社會福利,更多關注收入分配而不是經濟發(fā)展。這種模式在短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外匯短缺和高通貨膨脹卻會導致勞工的真實工資水平大幅下降*Rudiger Dornbusch and Sebastian Edwards,“Macroeconomic Populism”,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32,No.2(April 1990),pp.247-277.。

      最后,由于社會不穩(wěn)定,通常發(fā)生軍人政變。上述左翼政黨在軍人政權被推翻后,也均放棄了民眾主義發(fā)展模式,改行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

      表1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村社社會主義實踐的基本情況

      ①SeeIchir?Inukai,“AfricanSocialismandAgriculturalDevelopmentStrategy:AComparativeStudyofKenyaandTanzania”,TheDevelopingEconomics,Vol.12,No.1(March1974),pp.3-22.

      執(zhí)政黨倡導者實施時間結 局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運動曼努埃爾·達科斯塔1975-1987面對經濟停滯,執(zhí)政黨1987年接受IMF的經濟結構調整計劃。

      *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lián)盟1977年與桑給巴爾非洲設拉子黨(Afro-Shirazi Party )合并為坦桑亞革命黨;

      **扎伊爾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舊稱(1971年10月至1997年5月),1997年5月改為現(xiàn)名;

      ***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的前身為幾內亞與佛得角非洲獨立黨,1981年改為現(xiàn)名。

      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的核心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實行貿易自由化與私有化,取消最低工資保障,以此來刺激經濟增長*Werner Baer and William Maloney,“Neoliberalism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Latin America”, World Development, Vol.25,No.3(March 1997),pp.311-327.。這種發(fā)展模式在拉美一些國家取得了暫時的成功,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卻并沒有取得理想結果,它帶來的消極后果反而非常明顯。在13個實行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這13個國家分別是肯尼亞、馬里、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烏干達、埃塞俄比亞、幾內亞比紹、扎伊爾、贊比亞、津巴布韋、幾內亞、剛果共和國、加納。中,經濟增長率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0個國家的人均GDP出現(xiàn)下降,下降最多的是扎伊爾,從1997年的人均463.3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38.7美元;津巴布韋、贊比亞、馬達加斯加、埃塞俄比亞的人均GDP下降了40%左右,剛果共和國下降了25.6%。到1999年,這13個國家中仍有12個人均GDP低于550美元,屬于世界上最不發(fā)達國家行列。

      在拉美地區(qū),新自由主義模式的實驗發(fā)軔于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智利。經過十多年的推廣和發(fā)展,拉美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大量貧困人口和極度貧困人口,且二者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沒有多大改善。1980-1999年期間,在拉美地區(qū)19個國家中,生活在各國規(guī)定的貧困線標準之下的貧困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6%,日收入低于1.25美元全球貧困線標準的極度貧困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0%。通過拉美部分國家五等收入占該國全部收入的比重以及該國的基尼系數(shù),我們可以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實行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期間,這些國家的社會兩極分化和不平等狀況在不斷擴大:收入最高的20%人口與收入最低的20%人口,在社會總收入中的比重從原來的6倍左右擴大到10倍以上,其中巴西、智利、危地馬拉達到20倍以上;大部分國家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收入在不斷下降,基尼系數(shù)在上升,表明社會不平等在擴大,其中只有社會黨執(zhí)政時間較長的哥斯達黎加、牙買加、秘魯?shù)幕嵯禂?shù)有所降低。(參見表2)

      表2 拉美部分國家實行新自由主義期間收入五等分布*與基尼系數(shù)

      *收入五等分法是通過統(tǒng)計調查方式,將一國人口按照收入的高低平均劃分為五組,分別是收入最低的1/5,次低的1/5,中間的1/5,次高1/5和最高的1/5,從低到高排列。

      Source:Werner Baer and William Maloney, “Neoliberalism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Latin America”,WorldDevelopment, Vol. 25, No. 3 (March 1997), pp. 311-327.

      面對激進社會主義、村社社會主義、民眾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的失敗,亞非拉地區(qū)許多中左翼政黨在不同時段相繼選擇了社會民主主義發(fā)展模式。這種模式保留了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的核心內容,如市場經濟與經濟自由化,但更加強調國家在收入分配、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主張通過建立社會福利國家來保證社會公正與平等。社會民主主義發(fā)展模式拒絕絕對的自由主義,以區(qū)別于新自由主義;強調重新界定國家的作用,將國家作用限制在財富分配與社會發(fā)展上,以區(qū)別于激進社會主義。盡管社會民主主義發(fā)展模式也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它突出對平等與貧困的關注,因而得到亞非拉地區(qū)許多中左翼政黨的認同。

      (四)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支持亞非拉地區(qū)中左翼政黨加入社會黨國際

      在1951年社會黨國際成立時,它還只不過是一個“歐洲社會黨的俱樂部”。隨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亞非拉一大批殖民地國家的獨立,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開始關注這些新興發(fā)展中國家的左翼政黨。例如法國社會黨積極對講法語的非洲地區(qū)施加影響,在1946和1956年分別幫助剛果、馬達加斯加建立社會黨;英國工黨通過與非洲工會有廣泛聯(lián)系的英國工聯(lián)總委員會和費邊社殖民局,積極向非洲傳播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德國社會民主黨也主動向非洲各國解放運動宣傳民主社會主義思想,資助培訓其政黨和工會干部*Pradip Bose, Social Democracy in Practice:Socialist International(1951-2001), New Delhi: Authorpress, 2005, p.61.。社會黨國際自身也首先在亞洲地區(qū)積極開展工作。1953年1月亞洲社會黨會議在仰光召開,社會黨國際派代表參加,鼓動亞洲的社會黨加入社會黨國際。但由于當時一些亞洲社會黨對西方殖民主義懷有戒心,不贊同社會黨國際關于反殖民解放運動的立場,因而亞洲社會黨會議決定作為獨立組織進行活動,但不拒絕與社會黨國際保持密切合作*于洪君:《略論五十年代的亞洲民主社會主義運動》,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直到1970年,亞洲社會黨會議才被社會黨國際下屬的亞洲-太平洋社會黨組織*亞洲-太平洋社會黨組織1970年成立于新西蘭惠靈頓。該組織最初名為“亞洲-太平洋社會黨局”,是社會黨國際的一個委員會,主要成員為新西蘭工黨、澳大利亞工黨、日本社會黨和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1988年以后該組織不再活動。所取代。

      隨著上世紀50年代拉美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fā)展,社會黨國際又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拉美地區(qū),于1956年創(chuàng)立了社會黨國際書記處協(xié)商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發(fā)展與拉美左翼政黨之間的聯(lián)系,但起初并沒有取得多少成績,因為當時拉美左翼政黨與西歐社會黨在美國干涉拉美事務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Pradip Bose, Social Democracy in Practice:Socialist International(1951-2001), New Delhi: Authorpress, 2005, p.61.。1967年,社會黨國際又專門成立了拉丁美洲聯(lián)系局,與巴西工黨、秘魯人民黨、哥倫比亞自由黨、厄瓜多爾社會黨、委內瑞拉民主行動黨建立起聯(lián)系*Tomás A. Vasconi, Elina Peraza Martell and Fred Murphy, “Social Democracy and Latin America”,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Vol. 20, No. 1(Winter 1993), pp. 99-113.。為了讓亞非拉地區(qū)更多左翼政黨同社會黨國際建立聯(lián)系,1963年9月社會黨國際“八大”不僅確定了與拉美民眾主義政黨加強聯(lián)系的政策,還修改了國際章程,在正式成員黨和咨詢成員黨之外增設了觀察員黨,目的在于向那些準備同社會黨國際合作、但又不想承擔責任的亞非拉中左翼政黨打開大門*[ 蘇] H·Г·西比列夫:《社會黨國際》,姜漢章、陳聯(lián)壁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54頁。。

      在非洲,社會黨國際一直努力建立地區(qū)組織,但由于當時大多數(shù)非洲國家都實行一黨制,這與它堅持多黨制的原則相悖。為此,社會黨國際修正了自己的原則,宣稱愿意與一黨制政權合作。1975年,社會黨國際在非洲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效,在突尼斯召集了首次非洲社會黨會議。

      在1976年11月社會黨國際“十三大”上,維利·勃蘭特當選為主席。在他的倡導下,社會黨國際開始主動放棄“歐洲中心主義”,實行開放政策,以便更有效地向第三世界國家擴展。這次會議取消“八大”增設的觀察員黨,放寬了亞非拉政黨加入社會黨國際的條件,規(guī)定除社會黨外,其他進步民主政黨也可以加入?!笆蟆焙?,社會黨國際還專門成立了拉美特別委員會,以加強在拉美的工作,德國社會民主黨、瑞典社會民主黨、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等也積極推動拉美地區(qū)社會黨的發(fā)展。1984年10月,勃蘭特專門訪問了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秘魯、哥倫比亞、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和尼加拉瓜,同拉美民族民主政黨進行了廣泛接觸。1986年6月,社會黨國際“十七大”決定接納玻利維亞左派革命運動、巴西民主工黨、巴拿馬民主革命黨為咨詢成員黨。到1988年,拉美地區(qū)參加社會黨國際的政黨已達到20個。

      冷戰(zhàn)后,社會黨國際相繼成立了亞洲與太平洋委員會、中東委員會、非洲委員會、阿拉伯世界委員會、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qū)委員會,大力吸引亞非拉左翼政黨加入。在1992年召開的社會黨國際“十九大”上,有17個來自亞非拉地區(qū)的政黨加入社會黨國際。到2012年社會黨國際的亞非拉成員黨已達90多個。

      (五)亞非拉一些政黨領導人早年留學歐洲期間深受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影響

      印度國大黨領導人尼赫魯、巴基斯坦人民黨領導人布托、毛里求斯工黨領導人西沃薩古爾·拉姆古蘭、牙買加人民民族黨領導人邁克爾·曼利,早年在英國留學期間就接受了費邊社社會主義,他們回國后極力主張與宣傳民主社會主義。再如塞內加爾社會黨領導人利奧波德·塞達爾·桑戈爾,早在法國留學期間就接受了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并參加了法國社會黨。這些政黨領導人,可以說是在亞非拉地區(qū)宣傳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的急先鋒,對亞非拉社會黨的發(fā)展發(fā)揮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亞非拉社會黨快速發(fā)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一些政黨為爭取外援或提高本黨影響力而采取的投機行為,但無論如何,社會黨在這三大洲得以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該地區(qū)社會發(fā)展模式的替代。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兼顧平等與公正,社會民主主義的這一發(fā)展模式得到亞非拉中左翼政黨的普遍認同,從而為這些政黨轉變成為社會黨提供了動力。目前,亞非拉地區(qū)社會黨的發(fā)展勢頭有所減弱,但其影響力不減,仍需我們加強跟蹤研究。

      (責任編輯:蔣銳)

      中圖分類號:D6;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574(2016)01-0098-1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亞非拉社會黨及其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演變與現(xiàn)狀”(項目號06BKS029)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向文華,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法學與經濟學博士(重慶 400715) 。

      猜你喜歡
      社會黨
      法國社會黨歷史性衰退的原因與前景
      中國共產黨與社會黨國際黨際交往的歷史經驗與發(fā)展思路探析
      歐洲社會黨全球治理觀評析
      黨政研究(2021年2期)2021-03-28 13:09:02
      中共一大召開前社會主義思潮與激進政黨創(chuàng)建的歷史考察(1911—1921年)
      當代民主社會主義的兩難困境與轉型路徑
      當代民主社會主義的兩難困境與轉型路徑
      法國社會黨四分五裂境遇凄涼
      西歐社會黨指導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之比較
      人民論壇(2014年35期)2015-01-17 10:21:51
      論戰(zhàn)后初期西歐社會黨的戰(zhàn)略調整與政治影響
      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因應社會治理需要加強自身建設的歷史經驗
      循化| 南部县| 浮梁县| 馆陶县| 东海县| 万州区| 和龙市| 图木舒克市| 常州市| 师宗县| 安乡县| 厦门市| 肃宁县| 无锡市| 呈贡县| 常熟市| 什邡市| 彰武县| 若尔盖县| 安仁县| 南召县| 南开区| 辽宁省| 伊宁市| 思南县| 伊吾县| 崇阳县| 合阳县| 龙陵县| 宽城| 漾濞| 富锦市| 甘孜| 咸阳市| 拉萨市| 福州市| 射阳县| 吉木乃县| 神木县| 原平市| 普格县|